讓不文明游客付出代價
劉 暢
“檔案號:20150001號,張艷,女,安徽人”,這是一行可以載入歷史的表述,是首次由國家主管部門公布的“全國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名單”的一句話,在這個1號檔案中,“不文明行為事由”一欄有更詳盡的情況陳述:“該游客在南京參加了由中國康輝南京國際旅行社有限責(zé)任公司組織赴泰團隊游,該旅游團于2014年12月11日晚乘坐泰國亞洲航空公司航班由曼谷飛往南京。在就餐時,張艷取出自帶方便面,要求空服提供熱水,空服告知其熱水需要收費,造成張艷不悅,發(fā)生言語沖突,隨即張艷將泡好的方便面潑向該空服人員,與空服人員激烈爭吵,并謾罵、恐嚇和威脅。因事態(tài)危害航空安全,機組決定飛機中途返航,落地后張艷被泰國警方帶走?!?/p>
這份檔案曾經(jīng)是一個被媒體廣泛報道、頗為吸引眼球的社會新聞。眼下,人們對于出外旅游的種種不文明行為有些見怪不怪,比如大聲喧嘩、隨地吐痰等,不斷見諸于媒體和輿論的討論。據(jù)介紹,首名被記入“游客不文明行為”檔案的信息保存期限為2015年3月24日至2017年3月23日。值得注意的是,國家旅游局首批公布的不文明行為記錄信息共有4起,其中3起與乘坐飛機時的失禮行為有關(guān)。
近年來,隨著出國旅游人數(shù)的不斷增多,很多世界知名的旅游和度假勝地都能隨處可見中國游客的身影。對于有著強烈身份認知和群體意識的國人來說,有些游客身上發(fā)生的不文明行為,多少有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意味。有的外國人會不由自主地泛泛議論和批評,牽涉到“中國人”的整體形象和口碑問題。盡管這種“擴大化”的批評意見有其自身的局限和認識問題,但對于更多出門旅游的國人來說,多少肩負著一些“在世界面前,我代表中國”的群體性責(zé)任。正因為如此,政府部門出面倡導(dǎo)文明旅游,并以法規(guī)的形式制定了《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以信息通報、記錄的形式約束一些旅游中的“害群之馬”,足以看出相關(guān)部門的治理決心和管理用意。
曾經(jīng)有人發(fā)出這樣的疑問:“出門旅游不就是自己的事情嗎?”從行程安排到賓館住宿,再到旅費支出,哪一個不是掏自己腰包?沒見國家給錢,為什么要“管得這樣寬”?還有人從“國民心態(tài)”的角度分析說,很多國家的人出門就是代表自己,沒聽說他們因為自己的行為給所在國家抹黑啊,看人家心態(tài)多平和、多成熟。言外之意,還是批評政府部門有些“手伸得過長”。
其實,從旅游主管部門來說,倡議文明出游由來已久,尤其是5月19日,還是“中國旅游日”,每年的這天,很多地方都會搞“文明旅游,從我做起”、“美麗中國,文明出行”等活動,更有志愿者活躍在各地,號召人們在旅行中一定要舉止得體、行為文明。但在國外,不時傳來中國乘客“大鬧航班”、“機艙斗毆”、“神廟刻字”、“噴泉洗腳”等消息,讓有關(guān)主管部門感到問題嚴峻、有苦難言。為此,國家旅游局制定了《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并于2015年3月24日頒布實施。此外,中央文明辦、國家旅游局還制定了《中國公民國內(nèi)旅游文明行為公約》。
國家首次出臺游客不文明行為治理文件,實際上是制定了一個不文明游客的黑名單。在正面倡導(dǎo)的同時,也利用記錄不良信息等制裁手段,讓不文明旅客付出代價,由此提醒更多游客能夠保持對文明行為的向往和敬畏。這種“殺一儆百”的方式,從國內(nèi)輿論的反響來看,大體接受,總體反應(yīng)較為平和。也沒有見到上榜的“不文明游客”的反應(yīng)和回應(yīng)。相信有些人在情緒沖動、頭腦一熱時做出的事情,等到冷靜下來,自己也會有所反思。
有人說,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宛如一聲春雷,喚醒了中國大地,在市場經(jīng)濟的快車道上,中國用短短的20多年時間,走了發(fā)達國家200多年走過的道路。這條道路,就是完成國家社會的全面“現(xiàn)代化”之路。在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中,人們發(fā)現(xiàn),生活漸漸地富裕了,買了新車,換了大房,同時,腰包漸鼓的中國人開始走出國門,過起了四處度假、舉家旅行的悠閑生活。物質(zhì)生活的富裕,支撐起了遠赴國外旅行的日子。但畢竟是“剛剛富起來”,很多出國門的中國人,還沒有適應(yīng)和熟悉這種生活,在細節(jié)上不夠注意,同時,旅行目的國的風(fēng)俗習(xí)慣、文化傳統(tǒng)和宗教信仰,還需要逐漸去認識和適應(yīng)。由此,國家旅游主管部門和新聞媒體在輿論譴責(zé)、不良記錄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不過是一種道德層面的提醒、警示,從這個方面來說,維護自身形象就是對國家形象的最好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