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樹華,江蘇省如皋市白蒲小學校長,小學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南通市名師培養(yǎng)第一梯隊成員,國培班導師(小學語文);曾先后獲“首屆全國小學優(yōu)秀課例評選”一等獎、“全國中小學公開課電視展示活動”特等獎:執(zhí)教公開課90余節(jié),其中有3節(jié)課例在全國展播發(fā)行;在《小學語文教與學》《語文教學通訊》等刊物發(fā)表論文100余篇,著有專著《“言意共生”教語文》。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故語文教學應有強烈的語言意識。語文教學主張強調語言是“言”與“意”的統(tǒng)一體即“言意共生”,認為文本的語言是采用一定的形式來表達特定的思想內容,語言形式就是語言內容。著名特級教師干國祥有語:“‘言即文本的形式,就是文本怎樣展現(xiàn)的,包括體裁、結構、語言、味道、修辭等;‘意即文本的內容,包括介紹的事物,講述的故事、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等?!币虼耍覀冊谶M行語文教學時,讓學生讀懂內容只是第一步,還要讓其讀懂文本內容是如何表現(xiàn)出來的;要著力引導學生依據(jù)外在的言語形式理解言語內在的含義,通過品味言語形式的妙處,體會言語想要表達的妙“意”,從而獲得言語本身及言語形式的運用規(guī)律、技巧,實現(xiàn)學習者學習文本之后掌握的新的“言”。筆者倡導的“言意共生”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充分地穿行于聽、讀、品、述之間,察“言”會“意”、明“言”得“意”、賞“言”悟“意”、習“言”表“意”,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言意共生”。
一、聽——察“言”會“意”
聽是一條重要的學習途徑。據(jù)美國保羅·蘭金教授統(tǒng)計,聽占人們日常語言活動的45%,說占30%,讀占16%,寫僅占9%。由此可見,聽在語言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對于語文學習來說,聽不僅是十分重要的語言學習途徑,又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語文能力及素養(yǎng)。
聽之于語文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語音、聽語意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聽作者、聽文本、聽學伴、聽內心,讓學生學會參與著聽、思辨著聽、表述著聽。只有形成了“聽”的語文學習場,高效的語文課堂才會實現(xiàn)?!把砸夤采钡恼Z文課堂,只有聽了,才能察“言”;也只有聽了,才能生“意”。下面是筆者在執(zhí)教《索溪峪的“野”》(人教版課標本第十一冊)一課中通過聽來明悟寫法的教學片段。
師:老人變野了,淑女也變野了,真奇怪!這么多游人,為何獨獨選了老人和姑娘來寫?請小組內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小組討論,交流)
生1:作者舉的兩個例子都是跟“野”相反的,把兩個例子做了“180度”大轉身。讓人意想不到!
生2:姑娘原本很斯文,戴著眼鏡的就更斯文了,竟然一邊攀援,還一邊嘴里大嚼著玉米棒。后面寫了白發(fā)老人,不走階梯,卻在旁邊的石塊間跳來跳去。這兩個人物選得很典型!
生3:老師,這是不是典型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
生4:是的,這就好像《大江保衛(wèi)戰(zhàn)》中的解放軍某部四連連長黃曉文那個人物典型一樣,最具有代表性。
師:很反常對吧!你看,年邁的老人在這里跳來跳去,斯文的城里女孩兒在這里攀援,用本段中的一個詞其實就是——返璞歸真(生齊答),作者所有的詞句其實都瞄準著課文題目中的一個字,那就是——野(生齊答)。
對索溪峪“野”的意會,通過游人的表現(xiàn)來表達是一處妙筆。作者在游人中又選擇了兩個特例:年邁的老人、斯文的城里小姑娘是用心之筆,但這樣的“言”、“意”之妙必須要學生去自我感悟。因此,學生間的聽就尤顯重要。事實上,學生們在相互聽取的過程中,逐步提升聽取質量,在領會作者意圖的過程中明白作者別有用心地選取的典型人物。生4的學習聯(lián)想,徹底走出了課堂,遷移了學習,是真正傾聽后的學習收獲。教學中,經(jīng)常用好傾聽這樣的路徑,能從平白的“言”中領會出不平常的“意”,包括作者刻意表現(xiàn)的意圖。
二、讀——明“言”得“意”
1.潛讀文本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課標規(guī)定的一項重要教學目標,又是獲得“言意共生”的根本手段。讀不但促進了理解,同時培養(yǎng)了語感,積累了語言,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重要途徑。只有把文章讀熟了,其詞語、句子、段落、篇章才能爛熟于心。讀包括吟哦、涵詠、有感情地誦讀等,讀的聲音可大可小,形式可以多樣。從言語論的原理看,讀是品言探意,而且必須熟讀。只有通過熟讀,潛入其中,光顧左右,才能知其所長、知其所短,識破廬山真面目,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以下是筆者執(zhí)教文言文《東施效顰》(北師大版第11冊)一課時“讀出情趣”教學片段。
師:(出示插圖)看看眼前的東施,看看她的模樣,再看看周圍人的反應……
生1:趕緊離開。
生2:有的拉著小孩往家跑。
生3:有的連忙把門關上,就怕把她的霉氣沾到身上。
生4:還有的差點嚇得哇哇大哭。
師:用一個詞形容一下現(xiàn)在的東施。
(生列舉略)
師:老師準備了好多詞,我們一起來讀讀。
學生齊讀:裝腔作勢、扭腰擺臀、無病呻吟、矯揉造作。
師:在文中這樣描寫肯定很有意思。大家對比著讀讀,再討論討論作者這樣寫的智慧。一對比著閱讀,組內討論作者的表達智慧。
“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但見其忸忸然,捶胸而頓足,掩面而呻吟之。彼知顰關而不知顰之所以美?!?/p>
“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關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組內學習,全班交流)
生5:我們小組的想法是: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加好,因為第一句作者是正面描寫東施模仿西施的樣子,而第二句是通過路人的表情來表現(xiàn)東施那奇丑無比的樣子。所以,我們覺得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好地表現(xiàn)出東施的丑了。endprint
生6:我們組還有補充。第二句是從側面烘托出東施很丑,更加突出了東施的丑。
概略地理解文言文的詞句意思,不足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文言文教學需要入境誦讀,方能感覺到“言”真“意”切。即便沒有開口誦讀,只要我們身心俱浸其間,也就在“被讀”、“被誦”,因為我們處在了誦讀的環(huán)境之中。讀原本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是傳統(tǒng)語文學習方式的精髓??梢?,讀的環(huán)境何等重要。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領會情境,教師要在學生熟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設法走進情境。教學中,讓學生打量眼前東施的情境創(chuàng)設,不僅對文言文中的側面描寫刻骨銘心,更是對文言文言簡意賅、情節(jié)絕佳所留下深刻的閱讀感悟。
2.內化文本
語文教學中的目的性表達就是語文能力,而語文能力的內在核心是語感;所以,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語感的獲得不能像學理科那樣靠分析理解、邏輯推理,而是要靠不斷地言語感悟醞釀和言語蓄存積淀。背誦作為讀的最高形式,既體現(xiàn)了語文的本質特征,又遵循了語文教學規(guī)律。消化把握優(yōu)秀言語作品的最佳方式是對言語作品全方位的品位吸收,而背誦就是以反復誦讀的方式,對言語作品不斷地從各層面感悟語言的魅力。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角度看,背誦是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進行完美統(tǒng)一的明智之舉,亦是其最高境界。下面,還以筆者執(zhí)教文言文《東施效顰》的“讀出意味”教學片段為例。
師:任何人對某一件事情都會有自己的看法,莊子表達了他的想法。街坊鄰里看到東施這樣,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有好多人給東施這樣的勸說,請同學們拿起筆,選填一個身份,勸勸東施。
●情境練寫:(選填一個身份,勸勸東施。)
“東施啊,東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王大媽、趙大爺、
李大嬸、劉三叔、趙二哥……)
師:勸人要注意勸人的口吻,更要注意勸人的話語。
(學生練寫、交流、互評改)
師:文言文其實還有更多有趣的表現(xiàn),它原本是沒有標點的。(教師出示無句讀古文,讓學生讀。)
師:文言文不僅沒標點,很多時候還豎行排列,誰再讀?
(再出示豎行無句讀古文,生讀。)
師:兩千多年的莊子時代,人們還是用的篆書。來,我們一起來讀。
(出示篆書無句讀古文——齊讀,其實是在齊背,讓學生體會文言文的趣味與含義。)
街坊鄰里對東施的勸說本就是寓言教學的應有之義,學生對勸說言語、口吻的修改環(huán)節(jié),較好地兌現(xiàn)了“與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對方”、“表達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等課標要求。課末對文言文無標點、豎行排列、篆書等行文方式的呈現(xiàn),使得文言文文化味頓時彌漫了整個課堂,直至被學生深深吸入內心,扎根心田。不知不覺中實現(xiàn)了熟讀成誦,完成了“言”、“意”的內化,亦兌現(xiàn)了文言文誦讀積累的課標要求。
三、品——賞“言”悟“意”
母語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學習語言,領悟文本之“意”、事物之“象”是如何表達出來的。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將文本的言語推至學生注意力的中心,引導學生從煉字的角度品味課文恰到好處的言語,體會作者運用語言之匠心。在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以各自的感官去觸摸、品味語言文字,為從“意”到“言”的表達轉換做好準備。將語言文字賦予生動的靈性,從中品得語言內在的真意。筆者在執(zhí)教《安塞腰鼓》(蘇教版第十一冊)時,為了讓學生品讀出大氣磅礴的陜北后生的豪邁情懷,教學中對學生作了如下引導。
師:同樣的搏擊,不同的角度。讀讀這句,體會體會。
師:如果說有力地搏擊,是體現(xiàn)搏擊的力量之強的話,那么急速地搏擊則是體現(xiàn)了什么呢?大起大落地搏擊又體現(xiàn)了什么呢?
師:這樣的搏擊,是別的地方?jīng)]有的。所以,它震撼著你——(反復引讀)。
語言是有情感的。只有學生真正走進去了才能感覺到,才能產(chǎn)生共鳴。文中的三個“搏擊”,其角度不一樣,給人的感覺不一樣,強度也不一樣。只有設身處地地體驗到了,才能感受到陜北后生的磅礴能量,才能讀透文本。教師能分別從不同的層面發(fā)現(xiàn)并引領學生品讀揣摩出作者的言語智慧,這是深悟語文教學本質的教學表現(xiàn)。
四、述——學“言”表“意”
語文課堂應該是在教師的精心引領下,在富有情趣的氛圍中,主要通過對典型言語作品的讀與品,不斷內化知識、思想、情感、精神等方面的收獲,并較為成功地外化為言語作品,即“述”(這里的述包含“說”與“寫”,口頭的與書面的皆屬“述”),逐步形成能夠獨立聽說讀寫的言語能力的過程。學生在據(jù)言知意的過程中,對怎么表達有了較為明確的感覺,容易進入一種言語傾吐的積極而活躍的狀態(tài)之中,可謂“言投意合”。讓學生把內化于心中的“意”轉化為“言”還需要經(jīng)歷兩個過程:一是將內化于心中的“意”轉化為學生的口頭語言;二是將口頭語言轉化為書面語言,也就是學生要以有形的文字把心中形成的“意”準確而又精細地表達來。
語文學習光靠積累還不行,還要進行表達訓練。語文教學在于巧妙地把學生的視角引到體味語言文字運用上來,引導學生揣摩言語形式,琢磨作者的寫作意圖,將所學筆法遷移,從而彰顯“言”、“意”共生的閱讀場,實現(xiàn)學生從積累到表達的語文“生長”過程?!笆觥钡恼n文資源可以是對文本留白處的填補,可以是對文本中的畫面加以描繪,也可以是對文本情節(jié)的刪補或情感的渲染,它是立于文本,補于文本。
《假如沒有灰塵》(人教版第九冊)是一篇說明文,“事實+假設”是本文的重要表達方法。筆者不但進行了寫法練說,還進行了寫法練寫。教學中,在學生已經(jīng)充分閱讀4-6自然段后,讓學生嘗試練說“假如沒有灰塵,____________”,意在讓學生通過言語組織實現(xiàn)對灰塵的進一步理解,在練說的“言”中實現(xiàn)對文本內容“意”的掌握。教學中還讓學生搜集出作者描寫灰塵危害的語句,接著出示作者《灰塵的旅行》一文中對灰塵危害的直接描寫,隨后讓學生嘗試學著用本文的“真相+假設”的方式,結合“灰塵危害”,試著改寫。
■嘗試練寫
用“事實+假設”的說明方式,選擇高士其《灰塵的旅行》片段中的一個內容,試著仿寫。(注意書寫工整,養(yǎng)成修改習慣。)
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們很喜歡,因為大家驚奇的是作者所寫的文字我們也可以換一種寫法。練習仿寫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對本文獨特的“假設”說明方法進行“下水”,學習要求中強調寫后由自己或同座修改的環(huán)節(jié),意在強化從“假設”這一說明方法的角度學會欣賞與運用。由兩位作家的“言”,到學生讀出的“意”,再到學生筆下的“言”,就把說明文遷移練寫的方法較好地鋪設到了“言意共生”的往來通道。教學到這一步還沒有停歇,而是進一步向“意”(作者意圖)的高度進發(fā)。課堂就在學生們滿意自己的改寫時突然轉身。
師:既然本文作者很善于用假設筆法來寫,可本文開頭部分怎么就偏偏沒這樣假設著寫呢?
學生1:人們對灰塵危害認識太深,所以不需要假設。
學生2:作者想說的是灰塵的“功勞”,不需強調危害。
這讓學生們領悟到,說明方法的運用也是由作者意圖決定的。說明文追求科學準確,講究直觀透徹,是孩童時期語言的習得、實踐與收獲不可或缺的文體。
總之,“述”是“讀”與“品”結的果,反過來,又可提升“讀”與“品”的質,三方螺旋深化,相得益彰。當然,不同的課文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言語的“痛苦”本來就是言語的魅力;不同的課文,我們可以在“聽、讀、品、述”上稍作側重。只要我們有“言、意”統(tǒng)一的意識,就一定能利用好課文這個“例”,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實現(xiàn)“例”的增值。
(責任編輯 羅登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