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然+董曉云
高家裕先生 ? ? ? ? ? ? ? ? ?是一位資深教育工作者,亦是一名藝術愛好者。人生中經歷幾份工作,積淀了相當的閱歷。他與其所主持的中國知識學會更創(chuàng)辦了中知書院,發(fā)展成人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同時促進對外文化交流。他喜愛藝術,對畫畫有著獨到的品鑒力,熱衷於買畫、賞畫,後又開辦畫廊,將藝術之情轉化為商業(yè)投資。行萬里路,故有著大胸懷、大視野,他喜歡四處旅遊,足跡踏遍祖國山川,並將每一處風景記錄下來,集結成冊。他的生命亦如這本影集般,收盡五色,合成五味,美哉快哉!
【高家裕先生,中知書院首任校監(jiān)/校長/教授,高行網執(zhí)行董事/主筆,高行網校校長,香港教師會副會長/名譽顧問,香港校董學會主席,中國知識學會會長,中華香港國際筆會會長,香港文化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理事會主席,香港公民協會前副主席、教育委員會主席,中華伏義文化研究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部一級)屬下中華高氏文化研究會顧問,廣州市海外聯誼會理事,廣州市海珠海外聯誼會顧問。】
行萬里路,閱歷無數
高家裕先生出生於佛山南海,50年代移居香港,在這片土地上耕耘出豐盛的教育人生。1962年,高家裕先生畢業(yè)於臺灣國立政治大學並順利獲取法學士學位,畢業(yè)後到《工商日報》任新聞記者,專做重大突發(fā)事件的前線報導,經歷過各種各樣的場面,為人生積累了第一筆寶貴財富。
法庭記者是一份很特別的工作,因其假期多,相比一般新聞工作者每年只有4天的假期,而且拿著低工資,許多新聞記者便相擁著要擠上這座獨木橋??稍诋敃r,除了幾家大報之外,沒有幾家報社可以派記者到法庭任職,偏偏高家裕先生被選上了,這可以說是一種難得的機緣。在這份工作上,他經歷了不少大案和為社會所關心的案件,對香港的法制也因此有了更多的認識。
三年後,高家裕先生由傳媒轉向教育,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僅僅是因為教育行業(yè)收入高。做了一段時間的教學工作後,他很快就被提升為教務主任,漸漸地擔任起一校之長的重擔,在此過程中,他做出了卓越的成績。1972年,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高家裕先生又轉行到了機會多、待遇高的永隆銀行,並擔任“授信委員會”秘書一職。期間,他協助客戶辦理了無數高數額貸款業(yè)務,熟知國際貿易、建樓貸款等手續(xù),並對物業(yè)的估價及每一個地段的地積比率、年期等都了然於心。對文字,他有著天生的把控能力,更熱衷於用筆將每一段精彩都記錄下來。隨著視野的開闊,高家裕先生總能睿智地捕捉到最新的形勢,並能對香港發(fā)生的各類事件進行獨到地分析。他回歸到教育工作及多參與社會活動後,便經常在香港各大報章、雜誌著文評論香港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同時在多家教育機構做專題演講,影響他人無數。
1994年,高家裕先生擔任《亞洲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編輯主任,負責節(jié)目監(jiān)製,編輯、監(jiān)製“當年今日”、“太平山下看世界”及“街知巷聞”等精彩節(jié)目,節(jié)目中,他對中國以至世界歷史、文化、宗教及政治外交的解讀頗為精辟,受到了許多觀眾的好評。他還曾受政府委託製作《中國經濟改革與開放》電視特輯,供18萬公務員認識中國之用。如今,高家裕先生對中國如此熟悉,其中一個原因是他長期在珠海學院等專上院校負責相關課程,在香港製定《基本法》時,他更被特別邀請成為《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貢獻良多。
創(chuàng)辦成教,促文化交流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用這句話來形容高家裕先生並不為過。在不斷摸索的幾十年里,他經歷了好幾份工作,但每一份工作都給他帶來不同的人生閱歷和感受,他的生命也在這不斷的磨練間獲得了成長。在教育界的時光,更是讓他體會到身為一個社會人的責任與擔當,於是,他決定扎根教育行業(yè),為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奉獻心力。
2006年,高家裕先生走上了籌辦學校的道路。當時,一個慈善社團將其所有的校舍交給他和他所創(chuàng)立的“中國知識學會”,並邀請他營運該校,高家裕先生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此時,他的目光轉向了一個特殊的人群——成人。當年香港的大學極少,很多年輕人迫於生活,不得不早早出來打工,還有一部分人想要在出社會後繼續(xù)受教育,可他們卻很迷茫。於是,高家裕先生決心將學校改造為成人教育。然而,凡事的落成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創(chuàng)辦學校也不例外。並非學校的選址問題解決了就辦好了教育,還得考慮到課程及師資力量等各個層面的問題。此前,由於高家裕先生除了擔任過幾間中學的校長外,也在專上院校擔任教授長達30年。因此,他決意將學校定位為專上體制的文化性、興趣性及職業(yè)導向性的成人學府。經過幾年時間的申請、磨合,高家裕先生終於成功創(chuàng)辦了屬於自己理念的學校——中知書院。
中知書院創(chuàng)辦有多門中短期課程,涵蓋文化、歷史、政治、管理及藝術等知識層面。自創(chuàng)辦以來,高家裕先生組織策劃多場活動,其中以藝術活動居多,更與多家機構合作,開展宣揚儒家教育的多元化活動。如:與內地著名美術學院、中華文化傳承基地新亞書院的人士、湯恩佳孔教學院等合作推出一系列文化講座,而他在更早時就以“太平山藝術館”名義與廣州博物館合辦“中港文化交流展”,推廣香港與內地文化交流及全力打造深厚的傳統(tǒng)校園文化。
迄今,高家裕先生在教育行業(yè)已經摸索了很長一段時日,他對教育產業(yè)的看法與見解也變得更加深入。他言,隨著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國際化的氣息充斥著香港的每一個角落,許多學校也是敞開大門做教育。如今,香港大專學生的比例較比許多先進、發(fā)達地區(qū)要低,但與此同時,卻也為學生提供了許多其他升學途徑,為此,高家裕先生希望中知書院能夠吸納到更多外地學生,一來可以推動香港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二來可以讓香港升學方式的多樣化、福蔭更多的人,實乃兩全其美之事。他言,“港澳回歸後如何加強兩地交流?最好的途徑就是給學生提供更多對外交流、訪問的機會?!膘妒?,他開設平臺面向內地和澳臺地區(qū)招生,以此擴大生源,達至兩地文化交流的良性目的。
對藝術的堅守之心
在香港,每個學校都會成立校董會,校董有些是教育工作者出身,辦學團體也有來自各行各業(yè),這些教育行業(yè)的有志之士於2013年共同創(chuàng)立了香港校董學會。身任主席的高家裕先生,更是在教育行業(yè)寫下了有力的一筆。該會人才濟濟,短期內便組織了好幾期參觀內地不同省市的交流及學習班,舉辦甲午戰(zhàn)爭120周年等富有意義的歷史講座及實地考察體驗,並奔赴上海市教委、上海共青團及上海師范大學等地進行訪問交流,2014年底更組織“校政管理與國情研修班”到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學習,為他們的活力與激情所深深震撼。
高家裕先生是一個尤其喜愛藝術之人,這從他創(chuàng)校以來熱衷開展藝術活動可以看出。改革開放後,藝術成為一種潮流,美術以其獨有的魅力為很多學生所追捧。因此,許許多多的學生都在努力考取美術專業(yè),競爭激烈。高家裕先生恰恰看到,香港的部分大學或社區(qū)書院雖然都會開辦藝術系,可它們大多數以理論和概念居多,極少老師會教真正的畫畫技巧。遜色於內地的一點是,香港沒有具規(guī)模的美術專校,一般習畫只是跟“師傅”,因此香港的藝術教育還不夠成熟,藝術造詣亦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間。鑒於此,高家裕先生深知香港藝術教育的推動刻不容緩,因而決定在中知書院開班專業(yè)美術課程,以期影響更多從業(yè)者重視藝術教育。
生活中,高家裕先生亦是一位頗具藝術品鑒力之人。起初,他其實並不懂畫,他喜歡畫、收藏畫可以說完全是出於偶然。一次,他在遊覽畫廊之時,看到一幅畫落款上的名字剛好與他女兒的名字相同,於是就買了回去送給女兒,豈料這幅畫雖然出自水墨大家丁衍庸之筆,屬大寫意水墨畫,其女兒不喜歡這類畫,謝絕收受(當時女兒年紀小,不懂欣賞,直至二十年後,高先生才以“生日禮物”名義再向女兒順利送出,而她也變?yōu)椤靶廊弧苯邮埽?。也是從這一次開始,高家裕先生愛上了畫,看得多了,便投入更多心思去鉆研,於是就對畫有著特別的喜愛。
後來,因為家里買進了許多畫,高家裕先生對畫作漸漸有了熟悉的感覺,開始能夠分別出有味道、有風骨、佈局好的畫作,並對每位名家都產生了深刻的印象。他從中悟到,一位真正有為的畫家應該擁有強烈的個人風貌,而他亦將這些獨特的畫作收藏起來,並於1992年開辦畫廊,將一顆喜愛藝術的心成功轉化為商業(yè)投資,不得不說,高家裕先生是一位富有生活品味而又兼具長遠目光的人。
他喜歡旅遊,任身心馳騁在祖國河山,蔚為暢快。近年來,隨著時間的自主性愈強、身體愈佳,高家裕先生常常在每年的7、8月份,獨自背著行囊,遍走中國大西北、大西南、華北、華南各區(qū),足跡踏遍世界屋脊、絲綢之路等地,攝下不少珍貴鏡頭並將其刊印成冊,聊表寸心。“山嬌河憨繫我心”,正如這本影集的題詞一樣,高家裕先生心懷一份對祖國山川、對美好事物的感知與向往,一直前行,一直前行,如他對教育行業(yè)的執(zhí)著那般,堅定,堅定……
最後講到什么工作令高家裕先生最感到有意義和有滿足感,他表示,就是他在香港教師會服務了四十年,擔任過四屆會長,期間,在他的領導與推動下向教育當局提出了不少改進香港教育政策的建議,推動了不少大型活動,包括“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qū)教育學術研討會”,還在30年前發(fā)起“全港教師田徑運動大會“,成為香港教育界每一年的盛事,迄今已舉辦至第三十屆。高家裕先生還在這次大會上參加了三千米公開賽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