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醫(yī)科大學(廣東 廣州 510182)
邵演明 江魁明 鐘 熹
PC-MR流體定量技術作為直接、快速、無創(chuàng)性測量腦血流、腦脊液流速、流量的有效方法,越來越受到臨床的重視。其測量的可復性與準確性已被證實[1,2]?!伴T-克里二式學說”認為:生理條件下,由于顱骨堅韌不具備順應性,心動周期內顱內壓及顱內總容積是相對恒定的,為維持顱內壓的穩(wěn)定,顱內動脈、靜脈、腦脊液循環(huán)處于動態(tài)平衡[3]。PC MRI技術目前廣泛應用于腦血管、腦脊液流體動力學的研究,尤其是對腦積水等疾病的研究報道較多,然而對單純性腦缺血、腦萎縮的流體動力學改變及“時相-流速曲線”方面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擬利用PC MRI技術對單純性腦缺血灶、腦萎縮伴缺血灶的腦血流和腦脊液流動模式進行初步探討。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3年9~12月在我院行PC MR檢查的患者共54人,其中單純腦缺血灶患者28人,男性12,女性16人,年齡50~77歲,平均年齡60.8±10.2歲;腦萎縮伴缺血灶患者26人,男性10人,女性16人,年齡54~80歲,平均年齡67±9.2歲;選取健康志愿者12人作為對照組,其中女性7人,男性5人,年齡50~74歲,平均年齡63.5±6.3歲;對照組入選標準:既往無心、腦、血管病史,心率60~100次/min,率齊,排除影響腦部血液、腦脊液循環(huán)的相關疾病。對照組行PC MRI測量前均先行常規(guī)MR平掃以排除顱內病變。
表1 對照組、單純性腦缺血灶組、腦缺血合并腦萎縮組ICA:PSV 、PDV、MF比較(n1=12,n2=28、n3=26)
表2 對照組、單純性腦缺血灶組、腦缺血合并腦萎縮組IJV:PSV 、PDV、MF比較(n1=12,n2=28、n3=26)
表3 對照組、單純性腦缺血灶組、腦缺血合并腦萎縮組BA:PSV 、PDV、MF比較(n1=12,n2=28、n3=26)
表4 對照組、單純性腦缺血灶組、腦缺血合并腦萎縮組CA:PSV、PDV、MF、UF、DF、NF比較(n1=12,n2=28、n3=26)
將研究對象分成3組:對照組(1組)、單純腦缺血灶組(2組)、腦缺血合并腦萎縮組(3組)。
1.2 MR檢查技術及后處理
1.2.1 儀器設備:使用philips3.0T Achieva雙源超導成像系統(tǒng),16通道頭頸線圈。
1.2.2 掃描參數(shù):TOFMRA:TR/TE=30/3.5ms FOV 200×200×90 m m,矩陣400×234,層數(shù)60,層厚3mm,翻轉角度60°,N S A 1次。3D-PC MRV:TR/TE=18/6.5,F(xiàn)OV 230×162×135mm,矩陣256×137,NSA 1次,編碼速率15cm/s。T2-TSE矢狀位掃描:TR/TE=3000/95ms,視野(FOV)200×220×60mm,矩陣250×230,層厚3mm,采集次數(shù)(NSA)3次。
1.2.3 PC MRI定位及參數(shù):ICA、IJV測量定位于C3椎體水平,距頸總動脈分叉約2cm以上[4],BA測量選取中間段[5]。ICA、BA測量采用TOF-MRA圖像定位,IJV測量采用MRV圖像定位,掃描線分別垂直ICA、BA、IJV。導水管采用T2-TSE正中矢狀位定位,掃描線垂直導水管中間段[2];運用2D-QFLOW序列:TR/TE=25/3.5ms,F(xiàn)OV 150×100mm,層厚5mm,無間隔,矩陣256×256,NSA 2次,心臟相位16,反轉角度20°,ICA、IJV、BA、導水管編碼速率預置分別為:100cm/s、80cm/s、100cm/s、20cm/s[4,6],編碼方向由足向頭,采用外周脈搏門控、流動補償、無相位卷折技術。
1.2.4 后處理:將原始圖像傳送至Philips工作站,調節(jié)成標準的窗寬、窗位,適當放大。在相位對比圖像上繪制流體斷面興趣區(qū)(ROI);由Philip Q-FLOW軟件自動生成“時相-流速曲線”,并記錄每個相位點、心動周期的相關流速、流量等流體動力學數(shù)據(jù)。上述操作由2位有經(jīng)驗的醫(yī)師獨立完成,數(shù)據(jù)取兩者平均值。
1.3 研究部位、內容
1.3.1 研究部位:雙側頸內動脈(ICA)、頸內靜脈(IJV)、基底動脈(BA)、中腦導水管(CA)。
1.3.2 研究內容:
1.3.2.1 觀察其在心動周期內的流速、流量、波峰位置變化情況,記錄收縮期達峰流速(PSV)、舒張期達峰流速(PDV)、平均流量(MF)以及CA內腦脊液向上流量(UF)、向下流量(DF)、凈流量(SV),計算總入顱血流量(雙側頸內動脈與基底動脈血流量之和)、頸內靜脈引出血流量(雙側頸內靜脈血流量之和)。
1.3.2.2 興趣區(qū)流體在心動周期內的“時相-流速曲線”。
1.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多組數(shù)據(jù)先行方差齊性檢驗,若方差齊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均數(shù)比較時采用LSD-t檢驗,P<0.05時認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單純腦缺血灶組、腦缺血合并腦萎縮組入顱總血流量分別為:10.14±1.44(ml/s)、9.69±1.91(m l/s)、8.75±2.19(m l/s),頸內靜脈引出血流量分別為:9.20±3.21(m l/s)、7.80±4.28(m l/s)、8.39±2.27(ml/s)。單純腦缺血灶組、腦缺血合并腦萎縮組腦部流體動力學改變以動脈灌注減少為主,尤以ICA、BA血流動力學改變突出,腦脊液、靜脈循環(huán)無統(tǒng)計學差異。與對照組比較,腦缺血合并腦萎縮組入顱血流量減少(t=2.32,P=0.03),P<0.05,而單純腦缺血灶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各組間頸內靜脈引出血流量無統(tǒng)計學差異。
與對照組比較,腦萎縮伴缺血灶組ICA、BA“時相-流速曲線”的波峰增寬、變鈍,而單純性腦缺血灶組波形相似(圖1-3、圖4-6);三組受檢者:IJV、CA腦脊液“時相-流速曲線”相似(圖7-9、圖10-12)。
圖1-3 ICA“時相—流速曲線”。圖1 對照組;圖2 單純缺血灶組;圖3 腦缺血合并腦萎縮組。圖4-6 BA“時相—流速曲線”。圖4 對照組;圖5 單純缺血灶組;圖6 腦缺血合并腦萎縮組。圖7-9 IJV“時相—流速曲線”。圖7 對照組;圖8 單純缺血灶組;圖9 腦缺血合并腦萎縮組。圖10-12 CA“時相—流速曲線”。圖10 對照組;圖11 單純缺血灶組;圖12 腦缺血合并腦萎縮組。
隨著年齡增長,血液粘稠度增高、動脈血含氧量降低、血流減緩、大腦微循環(huán)障礙等因數(shù)的影響,腦組織順應性下降。不同程度、不同持續(xù)時間的缺血、缺氧引起腦部形態(tài)學、生理學改變不盡相同。腦組織缺氧后,細胞內離子泵失效,致使鈣離子、鈉離子的流入,鉀離子的流出失調,細胞內的pH值下降,能量代謝匱乏,線粒體呼吸停止,6小時內造成細胞中毒水腫,24小時出現(xiàn)髓鞘脫失,腦細胞壞死,血腦屏障破壞,最后可出現(xiàn)疤痕修復,局部腦萎縮[7]。從腦部缺血、缺氧→缺血病灶→腦梗塞→疤痕修復→腦萎縮正是腦部不同程度、不同持續(xù)時間的缺血、缺氧引起腦部不同程度的形態(tài)學、病理生理變化的過程。血管、腦組織的順應性與顱內壓均會影響顱內血流和腦脊液的流動模式,腦動脈硬化、高血壓、血管源性癡呆、老年性癡呆、腦積水等疾病能引起腦血管或腦組織順應性的相應改變[8,9,10]。
單純的腦部缺血灶被認為是慢性、持續(xù)缺氧所致,是病變的早期改變,腦組織缺血程度較輕,對腦組織順應性影響較少。本組數(shù)據(jù)顯示單純的腦部缺血灶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改變不明顯,三大循環(huán)雖然略有改變,但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腦缺血合并腦萎縮是腦部缺血的晚期改變,腦組織缺血程度較嚴重,腦組織順應性降低。本組數(shù)據(jù)顯示腦缺血合并腦萎縮組入顱血流量明顯減少,以動脈灌注減少為主,尤以雙側頸內動脈(ICA)、基底動脈(BA)流速、流量的下降為主,輔以腦脊液循環(huán)改變以維持動態(tài)平衡,而靜脈循環(huán)則無統(tǒng)計學差異。
腦組織不同程度缺血、缺氧可使腦組織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變化(如:單純性腦缺血灶、腦梗塞、腦萎縮),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變化又可令腦組織順應性發(fā)生不同程度的下降,腦組織順應性及病理改變達到一定的程度,則會引起相應改變,致使動脈、靜脈、腦脊液三大循環(huán)作出相應調整,從而達到動態(tài)平衡。通過測量腦部血流量,尤其是入顱動脈血流量,可以判斷腦組織的病理生理變化、順應性改變的程度。
“時相-流速曲線”可以直觀地反映腦組織的缺血程度、順應性改變。單純腦缺血灶組ICA、IJV、BA、CA“時相-流速曲線”與對照組相似;腦缺血合并腦萎縮組主要表現(xiàn)以入顱動脈(ICA、BA)“時相-流速曲線”改變?yōu)橹鳎憩F(xiàn)為波峰的變鈍、增寬。由于對照組、腦萎縮伴缺血灶組IJV、CA各項數(shù)值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故其“時相-流速曲線”相似。
通過研究單純性腦缺血、腦梗塞、腦萎縮的流體動力學變化及“時相-流速曲線”的改變可以讓我們了解腦組織不同程度缺血、缺氧所致的腦組織病理生理學變化的過程以及流體動力學改變,為臨床對腦部缺血、缺氧性疾病的腦病理生理改變的程度評價及預測其預后、轉歸提供可參考的信息。
1.Jiang J,Strother C,Johnson K, etal.Comparison of blood velocity measurements between ultrasound Doppler and accelerated phase-contrast MR angiography in small arteries with disturbed flow.Phys Med Biol,2011,56:1755-73.
2.鐘熹,江魁明,麥慧,等.PC-MR不同解剖定位測量中腦導水管腦脊液流動的可復性研究[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3,23:355-358.
3.Baledent O, Gondry-Jouet C,Meyer ME, etal.Relationship Between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Blood DynCAics in Healthy Volunteers and Patients with Communicating Hydrocephalus.Investigative Radiology,2004,39:45-55.
4.朱曉黎,沈天真,陳星榮.MR相位對比電影法在正常頸部及顱內大血管血流測量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5,21:365-368
5.李暉,劉懷軍,李靜武,等.基底動脈的活體解剖學[J].解剖學報,2011,42:137-140.
6.鐘熹,江魁明,麥慧,等.PC-MR測量中腦導水管腦脊液流動的影響因素[J].中國CT和MRI雜志,2013,48:1-4.
7.李果珍,戴建平,王儀生,等.臨床CT診斷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81.
8.Silverberg GD, Levinthal E,Sullivan EV, et al.Assessment of low-flow CSF drainage as a treatment for AD: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pilot study.Neurology,2002,59:1139-1145.
9.Bateman GA, Levi CR, Schofield P,et al.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cerebral haemodynCAics in early vascular dement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J].Clin Neurosci.2006,13:563-568.
10.Bateman GA.The role of altered impedance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Alzheimer’s disease and syringomyelia.Med Hypotheses,2004,63:980-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