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笨重且工作效率較低的農機設備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運用信息技術所制造出來的現代化農機設備。農機技術朝著智能化、自動化的方向發(fā)展。從糧食的播種到收割的過程,信息技術在其農機技術的應用上最能詮釋“智能”與“自動”的含義,本文從4個方面說明信息化技術在農機技術推廣中的應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農機技術;農業(yè)設備;智能化;自動化
中圖分類號:F320.2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 ?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42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互聯網技術推動著各行各業(yè)快速向前邁進。借助發(fā)達的網絡功能,信息技術將智能化的操作、精確的算法、縝密的邏輯思路等時代產物帶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使人們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上都得心應手。
目前來講,我國依然是農業(yè)大國,糧食進出口貿易依舊居高不下。面對目前形勢,農機技術的變革就顯得尤為重要與突出。在早些年,人們的農機具單調而又效率低下,比如手扶拖拉機、手控收割機、手控灑水機等這些極其費時費力的操作工具,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因此,經過科學技術的大力發(fā)展,這些笨重且工作效率較低的農機設備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運用信息技術所制造出來的現代化農機設備。
播種設備:現如今,播種已不需要人們耗費大量精力去運作,信息技術所操控的農機設備就會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目前比較先進的播種機是極其人性化的,它可以對地質進行考量,哪片區(qū)域土壤所含成分適宜什么作物等。無形之中,就為農業(yè)工作人員節(jié)省了大量的人力與寶貴的時間。當對土地進行考量后,設備便可以進行工作,其利用信息技術所加載的程序,根據之前的調研以及人們的意愿進行播種工作。在播種機工作的同時,農業(yè)工作人員也可以對已操作區(qū)域進行大致檢查,目的是確保機器的工作效率。通常來講,先進的播種機是農業(yè)人員較為青睞的,因為信息技術可以將工作進行有效率的簡化。
灌溉設備:突破以往的澆灌技術,信息技術將“灌溉”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面——自動灌溉技術。傳統(tǒng)的務農人員對于灌溉時機的把握是很有限的,基本是靠經驗,透過以往的經驗來確定哪里需要進行大面積灌溉,哪里水分充足。而當今的先進灌溉設備可以更加準確地工作。由于之前對地質進行過調研,因此人們可以將灌溉設備有選擇地安置在耕地上。通常設備露在地表部分長寬高大致在30厘米,因此不會占用過多的空間。其內部有采集系統(tǒng),定期對當前地表水成分含量進行收集并發(fā)送至務農人員的接收設備之中,繼而可由務農人員對灌溉設備進行操控,控制其是否對土地進行澆灌以及澆灌的水量,或將數據寫入到澆灌設備中,當土地的含水量達到某一數值時,澆灌設備便自行停止。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在農機技術上的應用,能為農業(yè)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
監(jiān)測設備:由于部分農作物需要種植在大棚內,因此,監(jiān)測設備就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通常監(jiān)測設備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溫濕度無線傳輸設備;一類是紅外攝像裝置。溫濕度采集器可以將大棚內的溫度以及濕度進行采集,然后通過無線模塊將數據進行傳輸,在無線傳輸模塊的接收端鏈接PC,就可以實時準確觀測到當前大棚內的溫濕度。這樣做可以清楚的知道大棚內的環(huán)境,如果存在問題可以及時進行改善,有助于農作物的生長。紅外攝像裝置的作用是對部分植物進行實時監(jiān)控,對于一些長勢較差,不太理想的植物,尋找其存在的問題并且解決后,可以利用紅外攝像裝置對其進行后期觀察,目的是了解其后續(xù)生長情況。監(jiān)測設備也是農機技術上的信息技術應用,確保了農作物生長時外界環(huán)境的良好。
收割設備:信息技術在收割設備上的應用,想必是務農人員最想看到的。以往成熟的農作物收割,會浪費大量的時間與人力,效率很低。面對大量要進行收割的作物,手工作業(yè)的確不是最佳途徑。而收割機的出現與進步,使得收割作物變得輕松很多。常見的聯合收割機是人力進行控制的,工作效率已經有了很大提升。而較為先進的收割機則是運用了信息技術,智能化、全自動的進行農產品收割工作。將收割區(qū)域的大小編入收割機的控制器中,然后通過測試將電機的驅動步數做一個合理的調整,最后便可以讓收割機進行收割工作。其收割過程不再需要人力進行參與,這就大大減少了工作量。因此,在對農作物進行收割的時候,有一臺智能化聯合收割機會讓自己事半功倍。
不難看出,信息技術的蓬勃發(fā)展,推動了農業(yè)工作的快速進步。其實,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僅局限于農業(yè)這一方面,在很多的領域上,信息技術都有所涉及。主要體現在設備儀器上運用信息技術,其宗旨是將設備儀器變得更為智能化、自動化,這也是符合當前人們對于設備儀器的發(fā)展要求,更是滿足人們對生活以及工作人性化的具體表現。
作者簡介:邵金艷,本科學歷,公主嶺市農機技術推廣總站,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機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