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專欄交稿的日子,仔細回顧了我和電影的關系,這才猛然發(fā)現,多少年來,除了少數出差離家生活不規(guī)律的日子,我一直是以每天看兩部電影的頻率活過來的。想想真是相當震驚:每天都用生命中的三個小時看電影,這個世界上,能有幾個像我這樣珍惜時間珍惜生命的人在這樣做?
這個習慣的形成還要追溯到1982年我去美國留學的日子。那時,“文革”剛結束不久,我對電影正處于如饑似渴狀態(tài)?!拔母铩鼻?,我看過一些好電影,比如《小兵張嘎》《洪湖赤衛(wèi)隊》之類,多描寫革命戰(zhàn)爭年代。也有描寫一般人性的,比如《早春二月》《林家鋪子》,可是“文革”爆發(fā)后,這些不夠“革命”的電影就全都遭到了批判。聽說《上甘嶺》劇組的演員全都被打成“分子”,遭到批判?!拔母铩闭?,除了八個樣板戲,什么也看不到,那正是我的14到24歲,對于電影最渴求的歲數,完全成了空白,怎能不饑渴呢?所以一到美國,那簡直就是從電影的沙漠一下子掉進海洋里面的感覺,不但解了渴,而且有了被淹死的可能。
那個時候,我在讀博士,小波讀碩士,我們在學校附近租了個房子,立即去訂了cable TV,里面有好幾個電影頻道,每個頻道都是每天24小時放電影,一個接一個,不會間斷;每個月都有60部沒有放映過的新片子(不是電影市場上的新片,是收費頻道中沒有放映過的新片),這樣,平均下來,每天有兩部新片可看。從那時開始到如今,30年過去,我的積習始終未改。記得當初面臨回國與否的抉擇,我們倆認真討論過一回,美國的物質生活我們一點都不留戀,唯一遺憾的就是電影享用不到了。于是自己勸自己說:省下時間做事,也未嘗不是好事。其實回國之后,倒也沒有真變得那么慘,先有VCD,后有DVD,再后來是網絡,又可以盡情享用我們從美國帶不回來的電影了。
電影看多了之后,就知道真正出類拔萃的電影還是很少很少的,多數都是平庸之作。只要看十分鐘,就可以知道值不值得一看,不值得就立即扔下,值得再花時間看。
最值得看的電影當然是各大電影節(jié)的獲獎作品。那都是由專家投票遴選出來的,所以有時會去買一張獲獎影片的壓縮碟,挨排看下去,例如我就看過戛納電影節(jié)獲獎電影的壓縮碟,有的電影已經很老了,是幾十年前的作品。
再有一個找到好電影的途徑是網上電影頻道中找“經典作品”或者“評分最高”的電影來看,一個能成為經典的電影必定有其過人之處。有一陣,朋友告訴我,有個網站專門放電影,我就上去看。那時,剛興起微博,我常在看到一部好電影后,按捺不住歡樂激動的心情,就寫微博發(fā)點議論,很多跟帖興高采烈地說:跟李老師看電影嘍。后來,這些不算影評的影評還被我收入《我的心靈閱讀》一書,那是我的一本讀書筆記,也有一點觀影筆記。
我看電影,僅僅憑著自己內心的感受,喜歡就說好,不喜歡就說不好。絕不會違背自己的真實感覺評價一部電影。這樣觀影當然是很業(yè)余的,很不專業(yè)的,因為雖然我酷愛電影,電影卻不是我的專業(yè)。即使這樣,居然也有電影發(fā)行商,找我去做廣告,我對電影的評價被印在公共汽車的車身上;居然也有電影節(jié),找我做頒獎嘉賓(是電影的金掃帚獎,大概是因為頒這個獎是件得罪人的事,所以找我這個外行人來頒獎,我不怕得罪人)。我在頒獎會上始終強調,我是一個業(yè)余的觀影人,電影對于我來說,僅僅是一個業(yè)余的愛好,所以我的評論應當僅僅能代表一般老百姓的看法,而不是什么專業(yè)的評價。
畢加索一生共畫了37000多幅畫,他說:“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畫的含義?!彼拿恳环嫸紒碜詢刃牡母惺埽紟в兴呐K中血液的味道,所以才能感動人。而我的觀影經驗也像他畫畫一樣,全都憑著而且僅僅憑著內心的感覺。對于我來說,電影并不是商品,并不是能賣大錢(如很多成功的商業(yè)片)或者根本賣不出錢(如一些非常美好的藝術片)的東西,甚至不是一幫專業(yè)人員(導演、編劇、演員、攝影師)制作出來的東西,而是能夠或者不能撥動我的心弦的一個作品,從中我能夠或者不能與藝術家有內心交流,從中我能夠或者不能感受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