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上海政法學院外國語學院,上海 201701)
筆者發(fā)現,為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課堂內容必須豐富多彩,老師必須調動學生的能動性積極參與課堂。為了達到這樣的課堂效果,我曾嘗試過一些不同辦法,比如:每堂課精心挑選一首與課堂內容有關的英語歌曲讓學生們一邊欣賞音樂一邊進行歌詞填寫練習,每個學期挑選一部經典的英語電影在課堂上與學生們一起欣賞,時常補充各種課外資料,等等。這些活動當然都有效果(例如:課堂的內容更豐富了,課堂信息傳播方式更有吸引力了,課堂的氛圍更輕松舒服了,等等),但在這些課堂活動中,教師一直在擔當的是主動的信息提供者的角色,而學生一直扮演的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角色,學生的能動性積極性并沒有很好地表現出來。直到2008年,我在與同事的一次交談中得知,可以采用讓學生課堂做Presentation的方法,這種形式既能豐富課堂內容,又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同事的交流對我很有啟發(fā),于是我就開始嘗試采用這樣的辦法。從2008年至今,除了大一新生(因剛入校電腦網絡還無法方便使用等原因)的第一學期沒有采用這一方法外,其余的學期我都采用了這一方法。下面我就這一辦法的實施情況、改進過程及其存在的問題做一簡要介紹。
剛開始,我對Presentation部分的要求很簡單(目的主要是希望學生能有更多的自主空間):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與同學分享;形式自選(PPT,Word,Excel等根據需要選擇);限英語;時間三至五分鐘。我明確告訴學生:我將對他(她)們的演示內容及演示時的語言熟悉流暢程度等方面進行記錄,并附有簡要評價,該記錄及評價將直接影響教師在期末打給每個學生的平時分(平時分占總成績30%)。最初這樣實施下來的感覺是:大多數學生是很愿意在課堂上進行這么一段可以展示自我的活動的,他(她)們帶來的題目也確實是豐富多彩,富有個性(比如關于足球、賽車、家鄉(xiāng)、喜歡的書、喜歡的電影,崇拜的明星,等等),但一個缺憾越來越明顯:學生們的英語表達太過中式(Chinglish),母語痕跡太重,一篇Presentation基本就是一篇用機器翻譯程序從中文捯成英文的英文單詞或短語拼接,往往機械不通,有的還與本意背道而馳。講的人想當然地認為在講他心目中的內容,但其他同學(也包括教師)一邊聽演示者講英語,一邊讀演示者的PPT,很多時候既聽不太懂也看不太懂,茫茫然不知所云。我能感受到演示者想要表達與分享的誠意與努力,同時,我也能感覺出座位上學生們徒然而索然的情緒。我遺憾地發(fā)現一個事實,那就是:學生們的表達能力與所想表達的內容之間存在著一段不小的距離。如果對每位演講者的內容略加更正修改,課堂時間根本不允許;如果對演示者的內容將錯就錯、聽之任之,又有誤導其他同學的顧慮。聯系到美國語言學家Stephen D.Krashen的語言學習輸入理論(Input Hypothesis),我覺得有必要改進對學生演示的要求。
根據Stephen D.Krashen的語言輸入理論,最佳語言輸入的四個必要條件是:輸入必須是可理解的,輸入必須是有趣的、密切相關的,輸入不是以語法為大綱的,輸入必須是大量的,其中可理解性尤為重要。另外,語言學家Long也曾指出,獲得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是所有成功的外語學習者的特征,“量愈大,學習效果愈好”,反之,缺乏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則會導致學習效果不佳。同時,輸入材料略高于學生實際的語言水平,會使得學生理解后有一種征服感、成就感和滿足感,樹立進一步學習的信心。
我個人的多年語言學習體會與上述語言習得理論頗有共鳴。我認為英語課堂的一大功能就是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好的”語言輸入材料,而學生自主演示部分應該成為“好的”語言輸入材料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經過幾個學期的實踐,期間經過多次修改,目前,我對學生自主演示的要求已經調整為:從權威來源處(英語報刊、英語雜志、英語經典原著、各大英語學習網站、英語國家各種官網,等等),挑選自己理解的、喜歡的、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對自己影響很大的英文材料,以你認為合適的方式(PPT、word、excel,課堂表演,等等)在課堂上演示,目的是創(chuàng)造一個分享優(yōu)質語言材料的平臺,互相交流,每位演示時間不超過五分鐘。我對學生演示的評判標準主要是四點:一、語言材料是否地道 (authentic language material);演示內容是否有趣(interesting material);其他同學能否從中受益 (relevant and meaningful material);演示者是否充分了解所演示內容(understandable material)。 每周兩次的上課時間,課堂演示放在其中一次的課堂開頭部分,按照序號每次五位學生進行自主演示,全班學生全部輪流做完一遍需要花費十周左右時間。同時,我還準備一份演示情況記錄表,對每位學生的演示情況做實時摘要記錄附注簡要評價,另外,我還將學生的演示內容進行拷貝保存,以備期末參考打分之用。
到現在為止,要求調整到如上所述的學生課堂自主演示,已進行了四個學期。大體感覺是還不錯,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受到了學生的認可與歡迎。但有個問題也在困擾著我:雖然規(guī)定每位學生的演示時間不超過五分鐘,但有些學生帶來的資料(比如名人演講、名篇朗誦,等等)往往會超過這個時間限制,但因其內容確實很好,學生愿意繼續(xù)看下去,老師也不忍中斷,所以往往演示時間會超出預定的二十五分鐘,有時要四十分鐘才能進行完畢。這是一段不短的課堂時間,學生們真能從中受益?他(她)們真認為值得?他(她)們確實歡迎這樣的課堂活動嗎?為了得到客觀的學生反應,為了更好了解學生們的學習要求,也為了對這項活動有個更客觀的評價(而不僅是主觀感覺),2013年后半學期期末的時候,我在自己所教的三個班級里進行了一次關于課堂學生自主演示活動(因大多數學生會用PPT演示其內容,學生們簡稱此活動為PPT演示)的簡短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內容詳見本文附件。
這次問卷調查,一班共收回41份問卷結果,二班共收到41份問卷結果,三班共收到49份問卷結果。三個班級前四項選擇的統計結果如下表所示:
題目 一 二 三 四選項班級A B C A B A B A B一 19 0 22 35 6 9 32 8 32二 24 1 15 35 6 13 28 9 31三 23 4 22 45 4 13 36 10 39
對于問卷調查的第一個題目,一班41位學生中,19位(約46%)選A),22位(約54%)認為選 C);二班41位學生中,24 位(約 59%)選 A),1位(約 2%)選 B),15 位(約 37%)選 C),還有一位(2%)是同時選了 A)和 C),認為兩者對自己都很重要。三班49位學生中,23位(約47%)選 A),4位(約8%)選B),22位(約45%)選 C)。三個班綜合起來看,絕大多數學生(約96%)認為對英語學習來說,對自己最有幫助的主要是課堂教師授課(51%)或者課外自學(46%),課堂同學演示PPT部分的作用對自己幫助并不是最大??紤]到目前的授課模式及大學生們自身學習特點,這樣的選擇顯然是符合常識,也在預料之中的。另外從學生們后面注明的原因看,課堂學習的優(yōu)勢主要在于教師能夠有效引導、對所學內容理解更深刻、學習更有的放矢、難點重點可以得到即時講解、能有效節(jié)約時間等;而課外自學的優(yōu)勢則主要在于時間靈活、范圍寬泛、可根據自身特點進行選擇、可對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深入學習等等。這一選擇結果讓我更明確地認識到:學生們不僅有能力進行自學,并且具有強烈的自學動力,并能普遍意識到自學方式對自己的良好效果!
對于第二道題目的選擇,一班35人(約85%)選A),6人(約15%)選B);二班選擇情況與一班相同;三班45人(約91%)選A),4人(約9%)選B)。三個班綜合起來統計,約88%的學生選擇A),12%的學生選擇B)。很明顯,絕大多數學生認為課堂PPT演示部分是必要的課堂補充內容。支持這一課堂環(huán)節(jié)的理由主要有:每個同學演示的內容不同,可以擴展知識面;可以鍛煉聽說能力、培養(yǎng)學習英語的熱情;可以豐富課堂內容、活躍氣氛;可以了解身邊同學的學習方式和課外學習內容,有助于同學間的相互交流;是自我展示的一個平臺;更有學生寫道:“本學期的同學PPT演示使我涉足了可能一輩子也不會主動涉足的領域,很有收獲”,等等。而認為此環(huán)節(jié)并無必要的學生給出的原因主要是:演示內容過多過快,看了也記不住 ;有的同學草草應付,演示內容質量不高;演示內容太過寬泛,與考試關系不大;等等。
對于第三道題目的選擇,一班 9人(約22%)選A),32人(約78%)選B);二班13人(約32%)選A),28人(約68%)選B);三班13人(約27%)選A),3人(約73%)選B)。三個班綜合起來統計,約27%的學生A)的要求更有利于英語學習,約73%的學生認為B)的要求更有利于英語學習。這個比例顯然說明:絕大多數學生還是認可逐步改進后的演示要求的。這個結果很重要,再次印證了語言學習輸入理論的正確性與有效指導性以及教師的自身感覺。支持A)認為語言地道規(guī)范與否為次要考慮因素的學生給出的原因主要是:約束少更有利于自由表達;有利于表達個性,能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形式更多樣化;這樣更能展示自我,而不是引述別人;表達就是表達,準確正確與否不應要求過嚴;等等。支持B)認為演示語言的地道規(guī)范是首要考慮因素的學生給出的原因主要是:不規(guī)范的語言容易產生誤導作用,不利于學習;學習語言就應該接觸規(guī)范地道的語言;地道規(guī)范的語言才有助于準確傳達信息;等等。
對于第四道題目的選擇,一班8人(約20%)選A),32人(約 80%)選B),1人選A)和B),這位雙選學生給出的理由是:不同要求學到的東西不同;二班9人(約22%)選A),31人(約78%)選B),一人選擇A)和B),這位雙選學生給出的理由是:就興趣而言A),就知識規(guī)范而言B);三班10(約20%)人選A),39(約80%)人選B)。三個班綜合起來統計,選A)的比例約為22%,選B)的比例約為79%。(注:因有兩位學生同時選擇兩項,所以這兩個比例之和并不剛好等于100%)選擇A)的學生給出的理由主要有:這樣不用擔心被誤導;理解起來更容易;可以享受到最地道的語言,最美的文章;可以接觸很多領域的優(yōu)秀訊息,開闊眼界;內容質量有保證,有利于記憶學習;互相分享優(yōu)秀資料,可以節(jié)約時間;等等。選擇B)的學生給出的理由主要有:自創(chuàng)的內容更能體現演示者本人的能力與水平;語言用的時候不必很規(guī)范;自創(chuàng)的時候演示者會更用心準備;自創(chuàng)的內容更能展示個人風采、表達思想;等等。這個結果告訴我們:要求語言質量確實限制了一部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在一定程度上確實不利于彰顯學生的個性,但就整體學習效果而言,絕大多數學生還是支持“要求演示語言地道、有趣、有益”的,因為這會提高學習效率,有助于學習。
問卷中的第五道題目是多選,并且要求按重要性依次列出選擇項。從收回的問卷結果來看,這一部分學生給出的選擇很多樣(有的列出三項,有的列出四項,有的列出五項,有的把六項全部列出),順序也多變。這雖然不利于做數據上的統計與分析,但通過閱讀一份份學生列出的選項,教師本人還是可以感受到學生們的大體反映的。學生們在這個題目中列出的選項最少是三個,這就說明,至少在三個方面,他(她)們是感覺獲益了。不管這三個方面是詞匯方面的,還是聽力方面的,還是信息方面的,或者其他方面的,學生能發(fā)自內心地覺得有幫助,這就是引入這項教學活動所希望達到的目的了。
第六道題目是對課堂同學PPT演示部分的建議,很多學生這項是空白,而寫下來的反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希望這個部分繼續(xù)進行下去;希望是自愿的,而不是每個人必須做的,做得好的可以給予加分獎勵等;希望精簡內容,控制時間(有的則希望放開時間,好的資料并不是浪費時間);希望演示者充分準備以便回答同學們的相關問題,而不是資料展示完即可;希望增加演示者與同學們的互動與交流;希望不僅是材料的分享,更是演示者本人的個人展示平臺;等等。當然,也有幾個學生建議取消這個部分,改為教師提供信息等其他方式。
這次問卷調查主要讓我確切地認識到以下三點:1.學生們已經普遍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與習慣;2.課堂學生自主展示部分是廣受學生歡迎的一種課堂補充形式;3.學生們很希望有一個展示自我與互相交流的機會與平臺。
基于課堂時間及結構的限制,學生們的有些建議雖然不可能完全被采納施行,但卻大致指明了這項活動可以改進的空間和方向,即:自愿原則(不自愿的話草草應付糊弄的可能性更高);鼓勵原則(正能量傳遞);硬件(演示材料)軟件(演示者本人表達交流能力)相結合原則。
附:
問卷調查
聲明:本問卷為無記名調查問卷。所得的反饋及分析結果主要用于教師課堂教學與研究活動。調查日期:__年__月__日
一、 作為大學英語學習者,以下學習方式對你幫助最大的是:
A)課堂教師授課
B)課堂同學PPT演示
C)課外自學
你選擇__,是因為這種學習方式的優(yōu)勢在于:
二、你認為課堂PPT演示部分有必要作為課堂的補充內容嗎?
A)必要 B)不必要
你選擇__,理由主要是:
三、 作為PPT演示者,你認為以下哪個演示要求更有利于你的英語學習:
A)主題自選,內容自創(chuàng),語言地道、規(guī)范與否為次要考慮因素。
B)內容應該來源于權威報刊、雜志、網站、書籍等,以確保語言的地道與規(guī)范。你選擇__,理由主要是
四、 作為PPT受眾,你認為以下哪個演示要求能讓你獲益更大:
A)演示者自創(chuàng)的內容,語言地道規(guī)范與否無關緊要。
B)來源于權威渠道的內容,語言規(guī)范地道為第一要求。
你選擇__,理由主要是
五、作為PPT受眾,你認為PPT演示部分可以使你在哪些方面獲益:
A)擴大知識面
B)增加詞匯
C)增強學習興趣
D)是了解其他同學的平臺
E)更多聽力鍛煉
F)了解更多信息源的渠道
G)其他,比如
此項為多項選擇,請按對你的重要性依次列出:
六、 你對PPT演示部分的建議是:
感謝同學們的參與!老師將積極利用你們的反饋結果,對將來的教學做進一步的反思與改進!
Krashen,S.D.(1985).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M].London:Longman.
Krashen,S.D.(1989).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
高翔 (2005).語言輸入理論的認知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