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欣
依法治國并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由今上溯一百年,梁啟超就曾發(fā)出過中國何時可以建成法治國家的歷史之問。百年來,無論憲政進程,還是民主法制,抑或民權民生,無不歷經坎坷挫折,但是人民對法治的孜孜追求從不曾放棄或泯滅。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朝歷代,法都是統(tǒng)治者維護統(tǒng)治的治民工具,法是王法、是一家之法,治是專制、是人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法治。人民是為法所役,懼法畏訟,法沒有親和力也不受愛戴。正如同鄧小平同志指出的,“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tǒng)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tǒng)很少”。改革開放以來,撥云見日的中國終于行進到了法治建設的快車道上。在“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十余年的今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治國理政方略。什么是法,我們到底要依什么法?十八屆四中全會給出了答案,那就是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的良法,就是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的治國重器,就是依憲治國、依憲行政的思維和做法。
十八屆四中全會及《決定》的重大意義
四中全會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會議,作為一次中央全會,四中全會把依法治國作為會議主題,這是第一次在中國共產黨的建黨歷史上把法治作為主題,是第一次在建國歷史上把法治作為主題,是第一次中央全會以法治為題作出重要決定。史無前例的第一次,顯示了黨對法治問題的高度重視。黨中央高瞻遠矚,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依法推進改革開放的基礎上,進一步就建設法治中國這一重大命題進行研究,是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進一步落實和詮釋。
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在“關于《決定》的說明”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zhí)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敝卫硪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立規(guī)矩、講規(guī)矩、守規(guī)矩。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guī)矩。政府是法律實施的重要主體。
作為一名從事法制工作的同志,我感到政府法制工作將不再是由法制部門一家單打獨斗,而是變成了黨帶領人民實現(xiàn)改革開放,奔向小康,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偉大工程。它在我們黨的發(fā)展史上,在我們國家的發(fā)展史上,都將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十八屆四中全會為“法治中國”作了頂層設計,同時也以法治為改革護航。法治中國建設包括了兩個大的方面:一方面要實現(xiàn)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嚴格司法、全民守法以及依法執(zhí)政,另一方面,整個中國要實現(xiàn)改革的目標,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乃至在第二個一百年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目標,離不開法制的規(guī)范、保障和促進,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經過長期的努力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xiàn)了有法可依,這確實是了不起的重大成就。同時,我們應當看到在立法領域還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如立法的質量還需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有效性、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工作中部門化,爭權諉責現(xiàn)象比較突出等。因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立法先行,發(fā)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堅持立、改、廢、釋并舉,切實增強法律法規(guī)的及時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抓手,全面推進我區(qū)依法行政工作
法治政府是現(xiàn)代政府管理體系的基石,是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標志。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就是要遵循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方式、在法治的軌道上行使各項權力,打造職能有限、行政有為、運轉高效的政府。新一屆中央政府履職伊始,就把簡政放權作為全國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通過“放”“管”結合,把該放的權放開、放到位,把該管的事管住、管好;通過修改或廢止不合適的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為轉變政府職能掃除障礙;通過制定新的法律法規(guī)來固定轉變政府職能已經取得的成果,引導和推動轉變政府職能的下一步工作。
今年以來,我們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自治區(qū)黨委九屆九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按照《自治區(qū)黨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各專項小組及有關部門改革分工方案》(內黨辦發(fā)〔2014〕17號)要求,在全部356項改革任務中,我們緊緊抓住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這項啟動最早、難度最大、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改革任務不松勁,在自治區(qū)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經過不懈努力,我區(qū)的審改工作不斷向縱深化、規(guī)范化、制度化方向發(fā)展,取得了多項歷史性突破,集中體現(xiàn)在“三個一”上,即:取得了一項成果(公布了自治區(qū)本級行政許可項目目錄),統(tǒng)一了一個標準(全區(qū)各級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依據(jù)和標準統(tǒng)一化),部署了一項任務(部署了全區(qū)各級政府行政權力清單及梳理工作),受到了國務院領導、國務院審改辦和國務院專題調研組的充分肯定。
在自治區(qū)黨委政府的統(tǒng)一部署下,自治區(qū)法制辦及時啟動改革,首次厘清并公布了自治區(qū)本級執(zhí)行的所有行政許可項目。經過近半年的努力工作,我區(qū)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自治區(qū)本級有32個部門和單位具有行政審批職能;自治區(qū)本級保留行政許可項目247項,分級許可項目52項,下放許可項目52項,取消10項。目前,上述行政許可項目目錄已經以自治區(qū)政府決定(內政發(fā)〔2014〕58號)和自治區(qū)審改辦文件兩種形式向社會公布。截至目前,全國對行政許可項目進行梳理界定并予以公布的只有包括我區(qū)在內的8個省市區(qū)(內蒙古、天津市、吉林省、浙江省、山東省、四川省、貴州省、甘肅?。?。特別是“分級審批”這種處理方法,受到了國務院審改辦的肯定和好評。這些成果的取得,得到了上級的充分肯定和社會的廣泛認同,李克強總理9月3日在專題聽取自治區(qū)黨委和我區(qū)翁牛特旗委教育實踐活動情況匯報時指出:“內蒙古自治區(qū)下放了114項行政審批事項,簡化了審批程序,取消了不合理收費,給企業(yè)和群眾減輕了負擔。你們的努力應該給予充分肯定?!?/p>
強化依法科學民主決策,規(guī)范重大決策權
在這次四中全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行政決策的規(guī)范化是亮點也是重點?!稕Q定》確定了五個“法定程序”:第一,公眾參與;第二,專家論證;第三,風險評估;第四,合法性審查;第五,集體討論決定。這五個程序必須做到位才能稱之為依法決策。
所謂重大決策權就是關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國計民生,關系到區(qū)域經濟社會文化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的決策行為。目前我國很多執(zhí)法領域都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范,具體執(zhí)法行為的規(guī)范化程度比較高,比如行政處罰,1996年《行政處罰法》對處罰行為就有明確的程序要求,2004年《行政許可法》對行政許可行為有明確規(guī)則;2011年《行政強制法》也對行政強制行為做了明確的要求。這些法律對于分門別類的行政行為都有了規(guī)范的要求,這些領域的行政行為受到了嚴格規(guī)范,法治化程度較高。但是,政府的重大行政決策行為至今沒有統(tǒng)一的行為規(guī)范,在國家層面缺乏明確的程序要求,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tài)。這類重大決策權沒有法律規(guī)定該怎么辦,也沒有主要的程序要求,當然也沒有責任的要求。因此,在重大決策方面,出現(xiàn)了“三拍”現(xiàn)象,做決策“拍腦瓜”,執(zhí)行決策“拍胸脯”,執(zhí)行完了“拍屁股”走人?!叭摹爆F(xiàn)象,最后導致很多重大決策看起來是一時的政績,但實際上給國家經濟社會和老百姓的合法權益,給公共的利益帶了極大的損失。過去對這種決策沒有辦法,因為決策者不需要承擔責任,政績搞上去了之后,他升官走了,“爛攤子”留給別人收拾。
四中全會在依法決策方面設置了幾項重要的制度,非常必要。
第一,決策的“五大程序”,任何重大決策必須履行“五大程序”,經過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才能做出。
第二,要求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行政機關做重大決策時,應該交給法制機構進行合法性審核。法制部門簽署同意意見后領導才能拍板做決策。非經合法性審查,出了問題領導就要自己負責任。因為要求誰決策,誰負責,甚至要終身負責。
第三,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為什么要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和責任倒查機制?因為過去很多重大決策,領導拍完板,決策的后果跟自己就沒有關系了。以后行政重大決策也是終身負責的,有了這個“緊箍咒”,相信很多領導會高度重視決策制度,不依法規(guī)范決策,最后要終身承擔責任。此外,還要實施責任倒查機制,出了問題,那就要倒查誰做的決策,決策是否履行了相關程序。只有強化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才能將決策權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積極推進法治前行,勇于落實轉型的重任
法治,是用成文的法律原則和法律規(guī)則治國,是按照事先建立的規(guī)則嚴格適用,就是用法律人的思維治國,這是一種理性治國、程序治國、規(guī)則治國,而不是運動治國、隨意治國。沒有程序和理性為基礎的法治,只能是一種狂熱的運動??孔约簷嗔Χ啻?,魄力多強,本事多能,不“按規(guī)矩辦事”,是典型的人治。法治是任何人都得服從和遵守,毫無例外,當權力和法律沖突時,必須收斂權力,服從規(guī)則。法治是要將矛盾帶上法庭,理性管理國家,讓國家按照秩序,嚴格按照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所以,我們今天如此強調“依法治國”就是強調規(guī)則的重要、理性的重要、程序的重要、平等的重要。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逐漸形成并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治國命題,法治建設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發(fā)展時期。我們制定了大量法律,實現(xiàn)了國家和社會生活有法可依,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從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到如今,已走過了17個年頭。雖然我們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現(xiàn)實生活中,不懂法、不尊法,以身試法、知法犯法;搞變通、打折扣,以言代法、以權壓法、視法律為兒戲,任意藐視法律、踐踏法律等現(xiàn)象和有法可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現(xiàn)象比較嚴重,執(zhí)法中權責脫節(jié),多頭執(zhí)法、選擇性執(zhí)法現(xiàn)象依然存在。
今天強調“依法治國”,已經不是簡單的形式和口號,已經不是以往的老調重彈,而是對形式主義法制的撥亂反正,是對倒行逆施反法治的一種清理或回歸。我們今天強調依法治國,話還是那個話,但內容已經不同,其目的是厘清權治和法治的矛盾,徹底扭轉有法不依、法律形同虛設、隨意突破法律底線的情形,是要徹底破除法律“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內”、“治民不治官”。把中國真正帶入到一個奉行“法律至上”,依靠法治思維,推行法治體系的法治軌道上來。這才是真正的法治最強音,是真正的法治春天的來臨。
所以,我們要理直氣壯講、大張旗鼓地講依法治國,要通過入腦入心,讓我們所有人都明白依法治國的道理,真正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視聽。讓法治成為每一位公民的信仰,讓帶頭守法成為每一名官員的底線。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