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萍
摘 要:就我所教的語文來說,其素質大致包含這幾方面:知識、知識的應用能力、思想情感。知識方面不外字、詞、句、段、篇;應用能力不外讀、寫、聽、說;思想情感應指道德修養(yǎng)和情趣。
關鍵詞:初中語文;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089-01
店鋪開業(yè),50多個花籃被洗劫一空,一市民接受采訪評論:“這些人沒素質(素質低)!”有人要跳樓,旁觀者成百上千,有人說:快跳啊,我等那么久了!“有人說:”一定要等他跳下來,我還沒有見過呢!評價無疑是素質低。這些是對素質的某種理解。我們現(xiàn)在大多數人理解的這個素質其實就是一項技能,一項一項技巧。按這個標準美術幾級、鋼琴幾級就得算素質高了。北大教授孔慶東本著城鄉(xiāng)公平出發(fā)認為如果那幾級也算,那么會爬樹也是素質。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不管別人怎么說,教師一定要搞清素質教育究竟指什么,并把它貫穿到課程之中,使之成為課程改革的一部分。
有些學?;蚪處熓遣粴g迎素質教育的,因為現(xiàn)在還是“一考定終生”,只要高考成績好誰還管你素質高還是低。甚至認為進行素質教育必然擠占教學時間,會影響到學生考試成績,我個人的看法是考試與素質教育并不矛盾,考試是考查學生部分素質,我們一直以來追求的就是提高學生的素質,只不過是強調的重點、教育方法、教育效果存在問題。我們現(xiàn)在需要的是找出問題,然后優(yōu)化素質教育。
上面所講的目標要實現(xiàn)首先得弄清素質的含義。就我所教的語文來說,其素質大致包含這幾方面:知識、知識的應用能力、思想情感。知識方面不外字、詞、句、段、篇;應用能力不外讀、寫、聽、說;思想情感應指道德修養(yǎng)和情趣。對于前兩方面我們是花了大力氣去整的,這些是考試的內容。但效果如何呢?我參加過多次閱卷工作,很多卷子不是給人看的,而是給人猜的,離工整和書法藝術都很遠。作文更是讓人痛心,記敘文干枯,議論文狂亂,還有一類四不象。這些還算自出機杼,有一點個人思想的閃光。有一次會考,我閱十多袋作文,居然有七八個學生說把老鼠藥弄灑在豬食中毒死了自家的豬,還有三四個踩到西瓜皮摔跤,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也許這些是個別現(xiàn)象,不足為憑。大家可以看一看網絡,還有幾個人認真打對每個字?也可以看一看報刊,類似大學畢業(yè)生三百字的個人簡介錯十多個字,美術系畢業(yè)生因書寫遭拒簽的新聞還少嗎?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來探一探冰山的一角吧?,F(xiàn)在中學校園流行一句話:“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為什么怕文言文?難譯難背,每拿到一篇文章猶如“牛吃南瓜找不到下嘴的地方”,并且還是不對胃口的“南瓜”,你叫學生如何不怕?我的文言文從初中就挺好,從我摔斷了腿讀了一本《聊齋志異》后,莫名其妙就好了。有些學校的學生文言文全都挺好,據說一進高中就得自己看《史記》之類的古籍。方法也許就在其中吧。為什么怕作文?我知道自己是怎么怕作文的。我的學生時代寫過的文章有兩篇印象深刻,一篇寫勞作的艱辛,一個字一滴汗,老師沒寫評語,我很失望;一篇寫釣魚的樂趣,寫的時候都在樂,老師問了一句:“你寫這些有什么意思?”從那以后我覺得作文真是沒什么意思。是啊,生活的眼淚和歡笑都沒什么意思,那這世上還有什么有意思呢?我們的作文一直不切實際的要求一種認識上的高度,并且極端化。放下熟識的東西不能說,偏要去虛構一種圣人的境界,難吶!怕周樹人,這又是為什么呢?用我自己的眼光看,他選入中學課本的文章都是精品。魯迅是一個目光敏銳的智者,又反映一個何其復雜的亂世,我們卻要求學生全部了解文章的內涵,為此我們把這些“雞蛋”打碎,用顯微鏡觀察,還要搞明白“下蛋母雞”的一切。如果吃一只雞蛋得這么麻煩,還是不吃算了。總之這句話反映了我們教學上出現(xiàn)的一些失誤,有必要在課程上作相應的調整。另外閱讀也是一個問題,主要是閱讀沒跟上,缺乏感興趣的閱讀,閱讀范圍過于狹窄,質量不高,沒能完成義務教育階段中外文學、哲學經典名著的閱讀。據調查,我國國民2003年圖書閱讀為51%,比1998年有所下降,2004年第三次全國國民閱讀抽樣調查結果顯示閱讀在持續(xù)走低;大學生課外閱讀關注的是網絡、休閑、娛樂和時尚,經典閱讀微乎其微。(《科學時報》2006年247期)看這個形勢,中小學閱讀數量和質量再上不去后果堪憂,將會產生一大批有知識無文化的所謂人才。要增加中學教育的文化含量,閱讀應是一個方面吧。
再看情感教育方面。也許情感素質教育不只是當今獨生一代的中國人的困惑,連美國人也說:“今日的孩子們也夠糟糕的了。沒有艱苦+沒有理由=厭倦、憤怒和文化白癡。”(《新聞周刊》)情感教育實際是一個道德品質養(yǎng)成過程。其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成為習慣良好,富有人文主義精神的人。通俗一點說就是成為一個“好人”。一般看法是語文教學在這個方面承擔很多義務,因為為文即為人,哪一篇文章沒有道德的火光呢?所以學習一篇文章照例是要進行思想教育的,形式千篇一律:文章中心是什么,教我們要這樣不要那樣。這樣空洞的說教效果可想而知。況且有些文章離我們是很遙遠的,比如聽《周總理,你在哪里》的朗讀帶時,每遇到深情的拖音學生就爆發(fā)出笑聲,對比當年課堂上的唏噓一片,我們只恨自己不能把周總理的好講得動人。能感動上一代的文章也許并不能感動下一代。語文教學材料一定要跟得上時代,美德是一樣的載體應不同,這樣才能把學生吸引在課堂之上。當然用一些范文來明是非辨美丑是必需的,但關鍵還在于現(xiàn)實的教育,在于課文之外。首要的一點是教師應樹立一個道德榜樣,一言一行重在細節(jié)。一個學生回答調查說他只尊重一位教師,因為他在學生們起立問好后也行禮問好。最近我們班學生戴項鏈成風,根源是兩個年輕教師戴著。因此我們得撿起地上的垃圾而不能踏過;我們得關掉陽臺上的水龍頭,而不能當沒聽見;我們得語言文雅優(yōu)美,舉止大方得體,而不是光說要講文明禮貌。自然情感教育還要靠各科教師,靠家庭,乃至社會的努力。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出現(xiàn)“學校教好三月不敵社會教壞三天”的情況。
我們常聽到家長痛心地說:“我們不指望他(她)成材,但起碼要成人吧!”“這個成人”就是指道德品質上好。這是家長的最低要求,是一條底線。我們應切記成材和成人不能割裂,光成材也是可悲的,龍應臺就說:“中國知識分子相逢沒有學術話題,只談房子、車子、孩子?!备懈咝=處煱l(fā)表論文集體作弊??梢姽鈸碛袉渭兊膶W術知識是不能算素質高的,對社會能有多大的貢獻也要打一個問號。報紙上說“當前的教育最缺文化(精神和品質)”,讓我們把文化引入課堂吧,這應該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只有分數的學生是機器,有文化的才是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