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丹
(陜西師范大學 陜西西安 710119)
中國現(xiàn)行的五版高中生物教材“免疫調節(jié)”部分的專有名稱不一致現(xiàn)象尤為明顯(表1)。這些用法不一的名稱,有的是對內(nèi)涵相同的同一概念的不同描述,如:過敏反應和超敏反應,過敏原和致敏原等。這種不一致是可以被接受的。然而,另有一些不一致的名稱,如:吞噬細胞和巨噬細胞,淋巴因子和細胞因子,獲得性免疫綜合癥和獲得性免疫綜合征等,表征的是兩個內(nèi)涵不相同的概念,在高中階段的不同教材中將其混用有失妥當,亟須對其不同內(nèi)涵進行重新界定。
吞噬細胞是具有吞噬和消化病原體和其它外來物質的作用的細胞,它可以分為小吞噬細胞和巨噬細胞兩類[2]。兩者在來源、形態(tài)和生理功能上均有不同。從來源上看,小吞噬細胞主要來自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來源于血液中的單核細胞。從形態(tài)結構上來看,中性粒細胞的細胞核呈多葉狀,其分葉的多少可作為病理診斷的指標,細胞質中含有嗜天青顆粒和特殊顆粒,與炎癥反應有關;單核細胞較大,細胞質中無明顯的顆粒組分。從生理功能上來看,中性粒細胞主要對抗化膿菌,占體內(nèi)免疫細胞的50%-70%,是炎癥反應的“主力軍”,在趨化因子的作用下,可以滲出血管壁,游走至炎癥部位。但由于其細胞壽命較短,一般僅有2-3天,因此不會長期存在于組織中;巨噬細胞主要對抗生活在宿主細胞當中的細菌,單核細胞移至組織液中成為巨噬細胞之后,由于其壽命較長,可以長期“駐防”于各種組織之中。另外,巨噬細胞還具有呈遞抗原的作用,這是小吞噬細胞所不具有的。
細胞因子是一種由多種細胞分泌的具有廣泛生物學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質。按照其分泌細胞的不同,可以分為單核因子(由單核-巨噬細胞分泌)和淋巴因子(由淋巴細胞分泌)等種類。由此可見,淋巴因子只是細胞因子的一種。但有一點需要說明,幾乎每一種細胞因子都來源于多種細胞[2]。所謂的淋巴因子和單核因子也并非都來自于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所以目前免疫學方面的書籍很少再將細胞因子劃分為淋巴因子和單核因子等,而是按照其理化性質和生物活性的不同,分為干擾素,白細胞介素,趨化因子等種類。因此,建議高中生物教材統(tǒng)一使用細胞因子為專業(yè)名稱以代替淋巴因子。
表1 五個版本高中生物教材與“免疫調節(jié)”相關的專業(yè)名稱不一致
艾滋病(AIDS)是由HIV引起的免疫系統(tǒng)傳染病,人教版寫作獲得性免疫綜合癥,其它教材均寫作獲得性免疫綜合征。“征”和“癥”雖一字之差,但其含義卻有明顯不同?!鞍Y”指疾病的癥狀,“征”指疾病的體征。如上呼吸道感染時患者主訴為咳嗽,頭痛等,此為癥,而其血象檢測結果為白細胞,淋巴細胞計數(shù)異常等,此為征。綜合征是醫(yī)學上的專有名稱,指一類繼發(fā)的、原因比較復雜的、表現(xiàn)多樣的癥候群[3]。以艾滋病為例,其是由HIV引起的由于免疫系統(tǒng)病變而產(chǎn)生的一群癥狀,并非某一個疾病。因此,艾滋病的專有名稱應確定為獲得性免疫綜合征。
《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中要求教科書應當文字表述準確,有利于促進學生獲得準確知識和思維發(fā)展。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專業(yè)名稱的學習,對于促進學生良好的生物學素養(yǎng)的形成意義重大。教師應重視不同版本中生物學專業(yè)名稱的內(nèi)涵一致性和準確性,以期促進不同地區(qū)學生對于相同內(nèi)涵知識的一致性理解。
[1]李高峰.中學生物學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1.
[2][英]Ivan M.Roitt,Peter J.Delves.免疫學基礎.丁桂鳳主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3]張敏,張麗君,李曉娟.“癥”“證”“征”標準化用法的探討[J].甘肅中醫(yī),2010(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