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蒙
在歐美等冬季寒冷的地區(qū),一些冰雪運動逐漸發(fā)展成熟。1908年倫敦奧運會上增加了花樣滑冰項目,之后又增加了冰球項目。雖然這兩項運動引起了觀眾的極大興趣,但因天氣條件給組織者帶來諸多不便,導致冰雪項目不得不從奧運會中分離出來。
1924年,第一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法國夏蒙尼市舉行。發(fā)展到今天,冬季運動會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滑雪、雪車、冰壺等各式刺激、好玩的運動項目。
19世紀初期,加拿大當?shù)氐挠〉诎踩艘呀?jīng)開始在冰面上進行一種類似現(xiàn)代冰球的游戲了。不久,加拿大留學生烏·羅伯遜把在西方學習期間了解到的曲棍球的打法用于該游戲,創(chuàng)立了一種新的冰上運動——冰球。
和其他體育運動一樣,冰球球員所用的運動裝備一直在不斷改進。由于守門員需要用身體擋住飛來的冰球,因此他們最先使用護具。開始時的規(guī)則不允許守門員撲倒在冰面上擋球,為了保護雙腿,他們穿填有海綿或鹿毛的牛皮或馬皮來護腿。然而,這種護腿吸水后會變得格外沉重。
Jacques Plante被看作是守門員面罩的真正發(fā)明人。在1959年的一次比賽中,Plante被冰球擊傷,這一意外促使他設計制作了玻璃纖維面罩,并堅持佩戴它上場。后來,其他守門員也開始使用面罩。
玻璃纖維面罩出現(xiàn)后,人們又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一種混合型面罩,將玻璃纖維面罩正面的一部分換成鋼絲籠罩,防止面罩離臉部太近。
今天的冰球運動裝備得益于高科技的發(fā)展。超輕的合成材料取代了笨重的填充物和皮革。凱夫拉爾纖維很常用,還有一種日本造的質(zhì)輕且不吸水的材料可樂麗娜也很流行。同時,護具里也增加了特殊的泡沫材料來緩沖撞擊和改變冰球運動方向。
大約兩千年前,在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冰川湖泊上,當?shù)厝税褎游锕趋滥テ?,其中較小的用皮帶綁在腳上滑行,較大的做成雪橇滑雪。
1870年,美國著名花式溜冰者海恩斯發(fā)明了現(xiàn)在流行的、帶冰刀的溜冰鞋。不銹鋼冰刀的出現(xiàn)不僅減小了鞋底與冰面的摩擦,加快了溜冰的速度,同時也使溜冰技巧越來越復雜。
我國最早的冰刀用牲畜的脛骨制成,多采用馬骨。隨著生產(chǎn)力水平的提高,相繼出現(xiàn)了木制的冰鞋和鑲鐵木制冰鞋,到清代后期已用上鐵制的了。民國后期,隨著歐洲溜冰技術的傳入和人工冰場在北方大都市的建成,溜冰漸漸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冬季運動項目之一。
冰壺又稱“冰上溜石”,是一項智慧與競技完美結合、趣味性很強的投擲類團隊運動。它被認為是世界體壇最古老的團隊運動之一,最早記載于16世紀蘇格蘭的一幅繪畫中,該畫描繪了人們在冰凍的池塘上玩著近似于冰壺的游戲。
19世紀,冰壺運動逐步傳播到加拿大、美國、瑞士、瑞典等國家。加拿大因氣候適宜開展此項運動,發(fā)展為世界冰壺第一大國,目前擁有全世界120萬冰壺人口中的100萬。
由于動輒十幾萬的造價,冰壺運動被稱為“貴族運動”。從原石到冰壺成品,一共要經(jīng)歷開采、塑形、拋光、上彩、加柄等多個環(huán)節(jié)。除開采外,其他環(huán)節(jié)全部由手工制作,生產(chǎn)一套冰壺需要五名熟練工人耗時三天才能完成。
比賽用的冰壺重約19公斤,由不含云母的花崗巖制成,目前亞洲沒有地方出產(chǎn)這種花崗巖。據(jù)了解,購置一套(16個)高級的冰壺需要12萬至13萬元人民幣,普通的一套也要4萬至5萬元。
據(jù)專業(yè)人士透露,一套高檔的包括冰刷、冰壺鞋和運動服在內(nèi)的冰壺個人裝備需要四五千元,普通的也要千元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