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振軍,商執(zhí)娜,任春香,石 巖,葉冬清,屈子路
(廣州大學體育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體育人文社會學
大型賽事對促進市域全民健身體系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以2010年廣州亞運會為例
祝振軍,商執(zhí)娜,任春香,石 巖,葉冬清,屈子路
(廣州大學體育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運用文獻研究法、專家調查法、訪談法、個案研究法,提出了市域全民健身體系的理論框架,并以廣州亞運會對廣州市域全民健身管理體系、場地設施體系、活動組織體系、投入保障體系的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通過舉辦亞運會,廣州促進了體育社團的實體化,客觀上促成了全民健身體系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和完善;并較好地實現了場館設施在廣州轄區(qū)的合理分布。在廣州亞運會與廣州市域全民健身體系的互動上,廣州市域全民健身體系對廣州亞運會的支撐作用相對較弱,廣州市大型賽事與市域全民健身體系并未實現真正的良性互動。
大型賽事;市域全民健身體系;廣州亞運會;管理體系;場地設施;活動組織體系;投入保障體系
2011年2月15日,國務院發(fā)布了《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計劃》)?!队媱潯分赋?“到2015年,城鄉(xiāng)居民體育健身意識進一步增強,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顯著增加,身體素質明顯提高,形成覆蓋城鄉(xiāng)比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痹谌娼ㄔO小康社會時期,為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為完善的“親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體系已經成為我國體育事業(yè)深入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從全民健身發(fā)展模式來看,鑒于財力物力等原因,我國各省市多采用漸進式的發(fā)展模式。實際上,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國內外諸多大型體育賽事相繼在我國舉辦。在當代社會,大型體育賽事不僅對舉辦地的場館設施、交通環(huán)境等硬件有嚴格要求,而且還特別重視舉辦地的社會體育發(fā)展狀況和體育氛圍。在很大程度上,大型體育賽事與社會體育并不是脫節(jié)的,大型體育賽事對社會體育是具有促進作用的。這就為以大型體育賽事為契機,促進舉辦地社會體育及當地全民健身體系的跳躍式發(fā)展提供了可能。
對于廣州市而言,大型體育賽事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資源。在構建廣州市市域全民健身體系過程中,如何發(fā)揮大型體育賽事的示范效應,帶動全民健身的開展,實現廣州市全民健身體系的跳躍式發(fā)展,值得體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筆者以2010年廣州亞運會為例,就大型賽事對促進市域全民健身體系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踐展開研究,希望對廣州市乃至國內其他體育發(fā)達城市實現全民健身體系的跨越式發(fā)展有所助益。
1.1 市域及市域全民健身體系的概念
市域(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指城市行政管轄的全部地域。城市,在我國是指以非農業(yè)產業(yè)和非農業(yè)人口集聚為主要的居民點,包括按國家行政建制設立的市、鎮(zhèn)。
《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起草說明中指出:“全民健身體系是指能夠不斷滿足全體公民體育健身需求,改善全社會體育健身環(huán)境條件,為體育健身提供服務的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系統(tǒng),它由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兩大部分構成。包括體育健身場地設施、組織、活動、技術指導、信息,法規(guī)制度、資金投入、宣傳、教育、科研等內容?!?/p>
參照市域和全民健身體系的定義,本文認為市域全民健身體系就是以城市行政管轄的全部區(qū)域為構建范圍,以不斷滿足全體公民體育健身需求為目的,由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兩大部分構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公益性社會系統(tǒng)。市域全民健身體系應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相適應,體現當地全民健身的特點,并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性。
1.2 構建市域全民健身體系的價值和意義
構建全民健身體系,是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確定的奮斗目標,也是黨的十六大確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建成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體系是“十一五”乃至“十二五”期間我國社會體育發(fā)展的基本目標。“在當前區(qū)域之間、城鄉(xiāng)之間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自然條件、生活習慣、文化傳統(tǒng)等區(qū)域環(huán)境各不相同的情況下,中央政府不可能對各地具體情況做出詳盡的規(guī)定,相關的政策、措施也不能‘一刀切’,更不可能包攬一切事務”[1],“只有通過構建不同地域范圍的全民健身體系,才能使不同地域的人群真正享受到‘親民、便民、利民’的體育服務”[2]。我國的體育發(fā)展歷史和現狀決定了我國走的是“自上而下”的發(fā)展道路。全民健身體系的構建離不開各級行政部門的支持。
與“省域全民健身體系”相比,構建“市域全民健身體系”則更能直接有效地滿足人們的社會體育的需求,更符合構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要求。我國各省管轄的地域面積較大,決定了省域全民健身體系的構建需要下一層次的支撐。只有各省通過政策、法規(guī)、財政等手段支持所轄市完成了市域全民健身體系的構建之后,省域全民健身體系才能更充實有效。因此,從全民健身的實效性和省域全民健身體系構建的現實性來看,應重點考慮優(yōu)先構建市域全民健身體系?!笆杏蛉窠∩眢w系”是突顯地域特色,實現國家層面的“全民健身體系”的重要形式和基礎[3]。
1.3 市域全民健身體系的實踐
市域全民健身體系,是全民健身體系的重要實現形式,新時期受奧運前后期效應的影響,我國各省市在編制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劃過程中,普遍重視群眾體育發(fā)展,而體育行政管理部門事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劃,基本上都確立了以建設地域特色全民健身體系為目標的整體規(guī)劃[4]。
2002年11月《廣州市全民健身計劃第二期工程實施方案》中提出構建“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務管理體系”設想。而在廣州市體育事業(yè)“十一五”規(guī)劃又提出構建具有廣州特色全民健身體系的戰(zhàn)略目標。前后稱謂不同,但其內涵都強調“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的3個環(huán)節(jié),即場地設施、組織和活動。
目前,該體系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1)全民健身網絡趨于完善,形成市、區(qū)(縣級市)、街(鎮(zhèn))、居(村)委會四級全民健身服務網絡。2)體育場館、設施發(fā)展迅速,布局日漸合理,形成了以天河體育中心為核心,各區(qū)(縣級市)體育中心為重點,星羅棋布的健身場地為基礎的全市體育活動設施網絡。3)群眾體育活動精彩紛呈,活動規(guī)模宏大,如萬人健步行、萬人健康跑等大型體育活動。但是,與“多元化”的要求相比,群眾身邊的體育設施明顯不足,新城區(qū)與老城區(qū)之間、城市和農村之間體育設施發(fā)展不平衡,特別是老城區(qū)社區(qū)體育設施和廣大農村的體育健身設施嚴重缺乏,規(guī)劃建設群眾身邊的體育設施將面臨更加繁重的任務。
2.1 大型賽事的定義
在國內,盡管對大型賽事一詞頻頻使用,但是由于大型賽事本身的復雜性,人們對于大型賽事的基本概念并沒有完全形成共識。一般認為,大型賽事有兩重含義:1)賽事的規(guī)模龐大;2)賽事的影響巨大。大型體育賽事的英文稱謂是“Mega Sport Event”or“Big Sport Event”。從賽事的內容上看,“二者的運用是屬于不同場合的。前者主要用于規(guī)模宏大、影響深遠的綜合性體育賽事,如奧運會、亞運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而后者主要指世界級別的單項錦標賽,如世界杯、世錦賽、F1錦標賽和某一國家的某個項目比賽等”[3]。
根據研究需要,筆者所研究的大型賽事應符合以下條件:具有較大規(guī)模和較大影響力,既包括綜合性體育賽事和單項體育賽事,也包括國內全國性、全省性的綜合、單項體育比賽。
2.2 廣州大型賽事發(fā)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接納國際大型或綜合性體育賽事的數量空前,平均每年都會有一項國際大型或綜合性體育賽事。從歷史和現實來預測,21世紀前后的30年是中國大力申請和籌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的高潮期。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外聯司的統(tǒng)計,2001—2004年在中國舉辦的國際體育賽事分別達到176、232、148、206場次。目前,許多政府部門和省市政府正在制定“十二五(2011—2015年)計劃”,不少城市的這個計劃中已經越來越多地把體育賽事,尤其是大型國際體育賽事納入了思考范疇當中。在一段時間內甚至還引來了二、三線城市是否應舉辦體育大型賽事的思考或質疑。但毫無疑問,越來越多的國內城市渴望承辦體育大型賽事,越來越多的體育大型賽事在我國舉辦,這是國際體育賽事的經濟和社會價值逐步被中國認同和接受的結果,也是中國國家政策追求科學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表現。
廣州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有著敢為天下先的文化氣質。1979年1月21日首屆省港杯第一回合比賽在廣州越秀山體育場舉行。該項比賽由鄧小平批準創(chuàng)設,是第一個地方與境外舉辦的體育賽事,成為港澳地區(qū)和內地交流的一個平臺。廣州分別于1986年和2001年先后承辦了兩屆全運會,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先生在觀看九運會開幕式后對廣州贊許有加。2002年,在很短時間內也將2002年湯姆斯杯和尤伯杯羽毛球團體賽組織得井井有條,得到國際羽毛球聯合會的高度贊賞。此外,廣州還舉辦了1991年第一屆女足世界杯、1998年世界青年花樣游泳錦標賽、2002年聯合會杯網球賽、2003年亞洲體操錦標賽、德國世界足球賽預選賽、雅典奧運會拳擊預選賽等國際大賽。
廣州是最早的開埠城市之一,借助毗鄰珠江口的地理優(yōu)勢,廣州與港澳經濟往來頻繁。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發(fā)展,商業(yè)氛圍濃厚。雖然廣州舉辦的體育大型賽事的層次不及北京、上海,但廣州的商業(yè)體育賽事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國職業(yè)體育開展以來,廣州及其周邊曾同時擁有多支職業(yè)足球、職業(yè)籃球俱樂部,也舉辦過諸如中巴國際友誼賽、美國職業(yè)籃球季前賽等著名商業(yè)比賽。近年來,廣州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等賽事也曾在廣州舉辦或落戶。尤其需要提到的是,廣州具備較強的組織接待能力。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百萬外來務工人員南下廣州,極大地考驗了廣州的組織能力。同時,廣州已連續(xù)舉辦過100多屆“中國商品出口交易會”,在外事接待、活動組織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2004年7月1日,廣州憑借經濟實力、體育實力、接待能力和文化實力,最終以壓倒性優(yōu)勢獲得2010年第16屆亞洲運動會的舉辦權。在亞運會來臨之前,廣州還在2007年7月舉辦了第八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在11月舉辦了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廣州成功舉辦了第16屆亞運會,設42個大項476個比賽小項,是亞運會歷史上比賽項目、運動員參賽人數與金牌數最多的一屆。
2.3 大型賽事與市域全民健身體系的關系
一般來說,大型賽事的舉辦對城市各行業(yè)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間接的推動作用,如交通、城市景觀、旅游等。同樣,大型賽事對城市全民健身體系也具有一定推動作用,主要體現為3個方面:1)大型賽事可以提高城市全民健身體系所依托的群眾體育文化氛圍;2)大型賽事可以加強城市全民健身體系所依賴的硬件場地設施;3)大型賽事可以帶動城市全民健身體系所依靠的群眾健身組織和健身活動。
反過來,城市全民健身體系又可以作為大型賽事宣傳推廣的渠道和形式,為大型賽事的成功舉辦營造氣氛。大型賽事結束后,城市全民健身體系的一系列變化又可作為大型賽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被記錄在城市發(fā)展歷史中。因此,大型賽事與市域全民健身體系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和諧整體。
筆者運用文獻研究法、專家調查法、訪談法、個案研究法,提出了市域全民健身體系的理論框架,并以2010年廣州亞運會為例,對市域全民健身體系進行分析。
3.1 廣州舉辦2010年亞運會的經濟、社會基礎
2010年廣州市地區(qū)生產總值完成10 500億元,同比增長12.5%,成為國內第3個GDP過萬億的城市,也是第1個過萬億的副省級城市。目前,廣州經濟總量僅次于上海、北京,穩(wěn)居全國第3位,以廣州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風向標。
2010年亞運工程從2005年開始,廣州市有關方面全面啟動各類體育場館、亞運村、新聞中心以及飛機場、火車站、港口、地鐵、城市主干道等城市基礎設施和環(huán)保、文化教育等建設項目。2010年亞運會也將使廣州的綜合競爭力和城市形象大大提升,亞運會的財富會給廣州帶來20年乃至30年的影響,令其在世界城市體系中擁有自己的顯著位置和巨大發(fā)展空間。
3.2 亞運會對廣州市域全民健身體系構成要素的影響
3.2.1 亞運會對全民健身管理體系影響 在亞運會之前,廣州市全民健身管理體系已經初步形成,關于該體系的缺點不足以及改革方向都已經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廣州亞運會的召開為廣州市全民健身體系的改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動力和契機。在籌辦亞運會的5年多時間內,廣州市體育局實現了政府職能轉換,引用社會機制實現了亞運會的市場化運作,促進了體育單項協會的實體化改革,以協會名義舉辦了包括廣州網球公開賽在內的諸多比賽,激活了社會體育市場,促進了全民健身的開展。從某種意義上看,廣州亞運會在客觀上促成了全民健身體系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和完善。
3.2.2 亞運會對場地設施體系的影響 廣州亞運會期間,共投入亞運場館83個(比賽場館53個、訓練場館17個、備用場館13個),擴改建亞運場館70個。除將部分場館外放到佛山、東莞和汕尾等周邊城市,多數場館均在廣州市。在改造翻新老體育場館的同時,廣州還確定了“因地制宜、分散建設”的新場館建設原則。亞運會新建場館主要集中在體育設施不足的海珠、南沙、蘿崗、從化等區(qū)和縣級市。亞運場館的落成較好地滿足了這些地區(qū)群眾文化體育活動的需求。
3.2.3 亞運會對活動組織體系影響 以舉辦亞運會為契機,廣州市積極開展了各類群眾體育活動?!笆晃濉逼陂g的5年間,廣州先后組織了市級群體活動達480多次,參加人數超1 500萬人次,活動次數與參加人數比“十五”增長近2.5倍。
在體育組織管理上,廣州市促進了單項體育組織的實體化,拓寬了全民健身社會渠道,促進基層群眾體育組織的蓬勃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各級體育部門、體育社團開展全民健身工作的主力軍作用,積極扶持建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社區(qū)體育俱樂部、體育指導站和活動站點等新型基層群眾體育組織。以學校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為重點,形成了市、區(qū)(縣級市)、街(鎮(zhèn))、居(村)四級健身服務網絡。
3.3 亞運會推動廣州市域全民健身體系發(fā)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
在廣州亞運會申辦的前前后后,廣州明確定位“群眾體育是根本,競技體育是標志,體育產業(yè)是保障”。廣州市政府及廣州市體育局均強調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之間的相互作用。具體而言,競技體育對群眾體育有先導和促進作用,而群眾體育對競技體育有著支撐作用。在廣州亞運會與廣州市域全民健身體系的互動上,廣州市域全民健身體系或廣州市群眾體育對廣州亞運會的支撐作用相對較弱。從“互補”和“相互取予”的理論上解釋,在我國的體育現實中,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并不是一個對等的系統(tǒng),廣州亞運會處于強勢地位,廣州市市域全民健身體系處于弱勢地位。后者的發(fā)展得益于前者,兩者并未實現真正的良性互動。
在現代社會,體育本身與政治、經濟、文化相互滲透,成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廣州亞運會的舉辦意義并不局限于體育領域。在為亞洲各國提供一個體育交流的平臺之外,廣州亞運會的舉辦實際是廣州市提升自身國際地位、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因此,在籌辦和舉辦過程中,廣州亞運會的重點工作或多或少更側重于彰顯城市魅力、塑造城市形象上。群眾體育或市域全民健身體系只是其中的一項具體工作或指標。特別是市域全民健身體系對競技體育的支撐作用,廣州市并未從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持續(xù)互動和深入發(fā)展角度予以充分重視。
4.1 嚴選賽事,充分發(fā)揮大型賽事對市域全民健身體系的輻射作用
在我國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發(fā)展不協調的客觀條件下,大型賽事能否促進市域全民健身體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與舉辦地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與舉辦地居民對大型賽事的認可度密切相關[5]。這就要求舉辦地必須從城市定位出發(fā),對大型賽事資源進行甄別,嚴格篩選、科學預測,根據本地群眾體育的基礎和特點,引進本地支持率高的大型賽事,才能促進市域全民健身體系的完善。
4.2 借賽提升,充分挖掘大型賽事對市域全民健身體系的拉動作用
無論是競技體育,還是群眾體育,我國均存在不平衡發(fā)展的問題。在全民健身事業(yè)上存在著東西部和城鄉(xiāng)差距較大的問題。即使是在經濟發(fā)達的城市,各個區(qū)縣之間全民健身體系的管理、場地和組織等同樣存在地區(qū)差距。大型賽事的舉辦為政府宏觀調控,消除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提供了一個珍貴的機會和理由[6]。
以廣州亞運會為例,天河區(qū)、越秀區(qū)等發(fā)達城區(qū)全民健身設施齊備,而增城、從化等地全民健身設施相對不足。因此,在場館布局規(guī)劃方面,廣州亞運沒有完全遵循場館集中、方便賽事的國際慣例,而是充分考慮了各區(qū)間全民健身發(fā)展不平衡的實際,從方便市民全民健身出發(fā),區(qū)縣都有亞運場館。特別是作為衛(wèi)星城市的從化、增城兩個縣級市,利用亞運會的拉動力提高了體育場地、設施條件。
4.3 以賽練兵,在辦賽過程中抓好體育組織及人才隊伍的培植
全民健身組織建設是全民健身工作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也是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重要保障,是群眾體育事業(yè)賴以發(fā)展的重要依托。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全民健身組織網絡的組織、自我發(fā)展等功能有待提升。大型賽事則為提升全民健身組織提供了一個發(fā)展契機,特別是通過舉辦大型賽事可以加強全民健身體系中各類組織的專業(yè)性、規(guī)范性,培養(yǎng)大量的有生力量。
在大型賽事籌辦期間,各級政府應做好引導工作,鼓勵競技體育科研工作隊伍將研究領域轉向全民健身,并籌集資金改善全民體質監(jiān)測設備,健全全民體質監(jiān)測工作制度。同時,加強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yǎng)工作,為社會體育指導員提供一定的公益崗位,切實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率。
4.4 以賽促動,將大眾體育活動趣味性與賽事活動相融合,提升群眾體育活動品質
廣州亞組委在數年的籌辦亞運過程中,舉辦了亞運項目進社區(qū)的活動,將非奧項目南亞的卡巴迪、東南亞的藤球等所謂“冷門”項目提前詳細地介紹并展示給廣州市民,使市民對這些項目比賽內容及規(guī)則有所了解[7]。這些努力不僅換來了比賽現場熱烈的氣氛,而且一些廣州居民和電視觀眾增進了對這些冷門項目的了解,將這些項目與類似的體育項目進行對比(如藤球與毽子),進而希望從事該項目的體育鍛煉。大眾體育活動與賽事活動相融合,一方面是大型賽事維持自身生命力的需要,另一方面對豐富大眾體育活動內容、提升大眾體育活動品質都有積極作用。
4.5 納賽入體,將賽事資源納入社會體育工作評估體系,促進全民健身工作發(fā)展
大型賽事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設置,在我國的體育現實中,它與全民健身體系在多數情況下是相對獨立的。因此,未把大型賽事列為一級評估指標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但隨著體育社會化程度的加深,或出于增強城市競爭力、實現體育現代化和建設體育強市等的考慮,為促進市域全民健身體系飛躍,可考慮將賽事資源納入社會體育工作評估體系,以從整體、系統(tǒng)的角度,建立競技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相互給予關心,實現賽事資源和市域全民健身體系的互動。
[1]裴立新.關于構建省域全民健身體系的理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4):4-8,24.
[2]董新光.關于全民健身體系的理論構架[J].體育文化導刊,2005(5):5-7.
[3]葉建強,韓敬全,樊炳有.社區(qū)體育建設的內涵及其區(qū)域問題探討[J].體育與科學,2004(6):53-56.
[4]熊曉正,曹守謙,林登轅.從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到各類體育協調發(fā)展[J].21世紀的中國體育,1998:16-19.
[5]陳 融.建國以來認識和處理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關系的歷史啟示:價值追求與代價意識[J].體育文史,1999(3):11-15.
[6]談群林,黃 煒.建國以來我國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關系研究述評[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5):532-533.
[7]各方人士積極評價廣州亞運會[EB/OL][2014-01-15].http://news.cntv.cn/20101124/112127.shtml.
[8]陳南生,熊 暢.廣州2010年第16屆亞運會的辦賽理念[J].體育學刊,2007(2):29-32.
[9]劉江南.現代化大都市群眾體育戰(zhàn)略發(fā)展思路與實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1):5-9,15.
[10]黃心豪.廣州探索群體“七化”模式[N].中國體育報,2010-01 -21.
[11]陳喜珍.我國全民健身工程的保障體系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1):63-66.
[12]姚頌平.關于大型體育賽事選擇的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2):3.
[13]呂樹庭,倪同云,丘海雄,等.建立我國社會體育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2(3):1-3.
責任編輯:喬艷春
Development of Urban Universal Fitness System Promoted by Large-scale Events:Taking Guangzhou Asian Games as an Exam ple
ZHU Zhenjun,SHANG Zhina,REN Chunxiang,SHIYan,YE Dongqing,QU Zilu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China)
The literature research,expert surveys,interviews,and casemethod are used to put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city’s universal fitness system.And an empirical research is carried on the influence of Guangzhou Asian Games on fitness management system,facilities system,organization system and investment security system.The results show that by hosting Guangzhou Asian Games,the sports associations arematerialized and it also assists the universal fitness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almechanism’s reform and improvement.The stadiums and facilities have achieved a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in Guangzhou.The city’s universal fitness system poorly supports Guangzhou Asian Games and large-scale events in Guangzhou have no true benign interaction w ith the fitness system.
large-scale sports events;the city’s universal fitness system;Guangzhou Asian Games;management system;facility system;organization system;investment security system
G80-051
:A
:1004-0560(2014)02-0042-05
2014-01-15;
2014-02-16
2010年度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575SS10129)。
祝振軍(1970—),男,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