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
剛剛在11月份度過“19歲”生日的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吸引了來自8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5萬名長跑愛好者,其中就有不少企業(yè)高管、私企老板、文藝工作者、娛樂圈人士,整個賽事火爆異常,一票(參賽門票)難求。而“北馬”大軍在漫天霧霾中戴著面罩開跑的畫面將成為2014年的年度記憶之一。近幾年來,全國的國際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呈井噴式增長,2011年的22場,2012年33場,2013年44場,今年增長到53場。很多人不解,這項看起來無比極端又枯燥的運動為何瘋狂席卷全國?雖然不時有猝死、受傷等不幸事件發(fā)生,可各地舉辦馬拉松賽事的熱情不減,且以中產階層為主的參賽者熱情節(jié)節(jié)高漲。
馬拉松在中國為什么這么潮?
上癮,是因為舊我新我的博弈
馬拉松是一種時髦。
真正堅持跑步的主流人群是中產階層,因為跑步這項運動是中產階層最為認可的健身方式,他們認可的還有馬拉松所包蘊的一種跑步文化。與富人輕輕松松打場高爾夫不同,跑步是一項枯燥單調、需要長期堅持的運動,每天都要拿出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和精力去戶外踐行,還必須制訂細致的訓練計劃。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迷上跑步、熱衷馬拉松的大概都在35歲以上,不少人事業(yè)小成,開始進入中年。
在新華社評出的年度中國體育十大新聞中,“跑馬拉松賽成健身新時尚”位列其中。如今,跑步不僅不再是令人感覺枯燥甚至“恐怖”的田徑項目,反而成為當今社會最為時尚和火爆的一種健身方式。
11月23日上午8時,廣州國際馬拉松賽在花城廣場準時鳴槍。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萬名選手在最具廣州特色的“一江兩岸”美景中順利完成比賽。而這已是今年中國第49場國際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
三周前,參賽人數(shù)更多、影響力更大的上海國際馬拉松比賽剛剛落下帷幕。在這項賽事的報名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僅數(shù)小時1.8萬個全半程名額就被一掃而空”的火爆一幕,甚至被調侃為“比春運搶票還難”。據(jù)官方統(tǒng)計,報名開始一小時內,賽事官網(wǎng)居然有高達70萬人的訪問量,每秒最高訪問量達3.8萬人。不只是“上馬”,在10月舉行的北京馬拉松賽報名時,因人數(shù)眾多,首次采用了搖號的方式確定參賽資格,而中簽率只有14.2%,要知道,在北京,只有買限價房和買車上牌才會采用搖號的辦法。
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主任杜兆才曾表示:“近年來馬拉松所代表的跑步運動呈現(xiàn)出參賽熱情高、舉辦區(qū)域廣、行業(yè)范圍大、參賽人數(shù)多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態(tài)勢。”在競賽日程上,跑步的比賽貫穿全年,知名度較高的除歷史最悠久、水平最高且已在世界頂尖馬拉松賽之列的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外,上海、廣州、深圳等都舉辦國際馬拉松賽;不少國內二三線城市也紛紛擁有自己的馬拉松賽,且均為國際賽事。而其他項目的跑步賽事也是層出不窮。
仿佛僅在短短幾年內,跑步成了中國最受歡迎、最具群眾影響力、集競技和健身功能于一體的田徑項目。究竟是什么樣的原因,讓人們對馬拉松賽如此情有獨鐘?
據(jù)《中國體育行業(yè)商業(yè)價值報告》顯示,在“大眾經(jīng)常參與的體育運動”中,跑步以43%的參與度名列前茅?!半S著經(jīng)濟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只關注物質需求,對于健康、休閑以及高質量生活的追求越來越明顯,而跑步又是人類最自然、最容易接受的鍛煉方式?!贝送?,中國人尤其是中產階層越來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重要原因。他們是亞健康的主要人群,肥胖、富貴病等十分常見,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愈來愈關注自身的長遠健康了。跑步,沒有太多場地器械要求,沒有性別年齡要求,也沒有時間限制,天氣因素也可排除(下雨天可以在跑步機上跑步)。只要備有幾雙合適的鞋子,在各種較為廣闊的場地上都可以進行,速度可以自己調節(jié),自由度極高。
而社交媒體的興起,也讓跑步變成了一種可以分享的社交方式,樂趣度陡增。如現(xiàn)在流行的一系列健身+社交軟件,讓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跑步成果,為你點贊和歡呼。當然,朋友們也可成為你跑步的監(jiān)督者。你持續(xù)分享的跑步記錄,傳播了一個時髦的、有趣的、自律的、陽光的形象。這種重要的信息分享,讓跑步成為新的話題談資,成為可以共享的社會資源,新的精神提升催化劑和一種更多元的娛樂方式。
知名體育評論員、《跑者世界》總編輯張路平在去北京參加馬拉松時,平生第一次跑完了全程馬拉松。親身體驗了馬拉松的艱苦和樂趣后,張路平深有感觸地寫道:這是我的第一個全馬,目標就是5個半小時完賽。不跟誰比,一比節(jié)奏就亂了,也不能拼,一拼就可能受傷。將近一年的訓練,不僅儲備了充足的體能,也鑄就了獨特的跑步價值觀。每天早上的5公里,雙休日的半程,每一次的訓練,只關心是否達到自己設定的標準。其他人如何,完全不在考量范圍。跑步是一件愉悅身心的事,為了成績拷問自己的身體,難免心生厭倦?!芭懿揭艿絼倓偤?,第二天早上不由自主地爬起來,興致勃勃地繼續(xù)”。
張路平認為,每日,每周,有個小目標,這很容易達到,但要日積月累,才能完成一個看起來高不可攀的大任務。跟別人比,自己固然不是了不起的跑者,但人比人,沒有什么意義,重要的是跟自己比,比過去的自己更優(yōu)秀,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一丁點,也是巨大的成就。對于非專業(yè)選手來說,需要戰(zhàn)勝的,永遠是過去的自己。抱這樣的心態(tài),馬拉松,能讓人收到身體和精神健康的雙重之效。跑步的高潮體驗是沖過終點的一刻,當你蹣跚地踏上計時毯,接受觀眾的喝彩,仿佛軀體深處釋放出一種東西,讓你眩暈。路途中邁步的艱難早已置之腦后,一切都值了。你會覺得世界變了。其實世界沒變,變的只是你的感覺,但人生,好也罷壞也罷,活的就是一種感覺。
上個月,在北京馬拉松時,正好碰上重度霧霾,盡管如此,北馬3萬跑者幾乎無人退賽。有人說這些人是不是瘋了,可是,從跑者的角度來看這一現(xiàn)象,大家沒把霧霾太當一回事。
專家認為:健康從來就是人類面臨的首要問題,而且對一個國家的盛衰也意義重大。在中小學生跑跳投以及身高等基本素質,全面落后于東鄰韓日的現(xiàn)實背景下,我國以中青年為主并輔以老年人的大眾跑步運動異軍突起,成為塑造中華民族體魄的支配性力量。所謂群眾體育,所謂大眾體育,跑步儼然已成第一運動。這個群體的外在特征,就是常年有規(guī)律地堅持長跑,并以參加馬拉松賽事為階段性目標。有數(shù)據(jù)顯示,在國內,參加馬拉松跑的這一群體目前已有數(shù)百萬人。至于平素跑步而沒有參加馬拉松的愛好者,更是不計其數(shù)。跑步本是一種健身方式,但隨著對個人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的潛移默化,最后演變?yōu)橐环N新的生活方式,其根本特征就是無需旁人喝彩地挑戰(zhàn)個人極限。endprint
許多跑步者都深有體會,他們是在用腳步丈量大地,42.195公里,在不經(jīng)意間還消除了個人的信仰危機和信念危機。在極端艱難的境況下思考人生,很多困惑和迷茫都會迎刃而解。這是挑戰(zhàn)自我,舊我和新我之間的沉默博弈。也許跑步就像火焰一樣,吞噬了無聊、敏感、消沉、焦慮和悲觀的自我,試圖洞徹生命的意義。對于許多人而言,跑步未嘗不可幫助自己重建自信和尊嚴?
試想,當越多越多的人對跑步產生感悟和共鳴,他們真的會跑上癮。
“跑步鏈”成長為“產業(yè)鏈”
有專家分析,跑步人口的多少,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高低的標志之一。民眾在衣食無憂之后,健身意識才會覺醒,這是城市跑步族涌現(xiàn)的首要因素。另外,馬拉松賽事在中國掀起熱潮的另一個重要推手,是該項賽事背后的影響力與巨大商機。
目前國家推行的全民健身計劃可謂跑步運動空前火爆的“政策面”。推廣全民健身,不需要任何器械、公眾參與感強的馬拉松無疑是最好的載體。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對馬拉松的踴躍參與則是最大的助推力。世界各地舉辦馬拉松賽事,都是為了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譽度、軟實力,增進全民健身意識和城市活力,凝聚市民精神,塑造城市文化和性格。中國各大城市也不例外,比如珠海市有關領導在舉辦馬拉松比賽期間就曾表示,城市馬拉松將成為新的城市名片,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與國際影響力;將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促進各地的文化傳播與發(fā)揚;還會成為城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的助推劑,對于城市全面發(fā)展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馬拉松賽對于城市經(jīng)濟的直接推動作用也是非常驚人的。記得三年前在蘭州國際馬拉松賽期間,外地到蘭州旅游、觀光、投資的人數(shù)快速增長,僅旅游的人數(shù)增長就達15%以上。國際田聯(lián)路跑協(xié)會官員瓊斯表示,經(jīng)濟效益對于馬拉松的舉辦城市來說顯而易見,很少有別的體育賽事可以帶來如此的效益?!捌骄總€馬拉松運動員都會至少有一個同行的伙伴,他們至少得在旅館住3天到4天,還需用餐、購物等。即使每人只消費幾百美元,數(shù)以千計的國外游客加在一起的消費總和也很可觀?!?/p>
再以東京馬拉松為例,去年該賽事創(chuàng)下經(jīng)濟收入高達24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0億元),遠遠超過了職棒大賽帶來的經(jīng)濟效益(約85億日元、6.8億元人民幣)。當時馬拉松的報名人數(shù)為283988人,最終選出的參賽人數(shù)為36000人,此外慈善參賽(捐款10萬日元以上,一般參賽者人均1萬日元)人數(shù)為1743人,均創(chuàng)下歷史最高。而對于馬拉松為何能創(chuàng)下如此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早稻田大學的教授表示,眾多地方居民的造訪帶動了東京的住宿業(yè)、餐飲業(yè)和觀光業(yè)。另外,馬拉松人氣也推動了跑鞋,運動裝等周邊商品的銷售,因此,馬拉松效應可以說是,“參賽”、“觀戰(zhàn)”、“觀光”帶來的綜合效應。
再看看國內馬拉松賽事,其經(jīng)濟效益雖然僅是世界一流賽事的十分之一,可是近些年其呈幾何級數(shù)增長的頻率還是引發(fā)了商家極大關注。廈門國際馬拉松賽2003年創(chuàng)辦,到2013年為止,第一至第十二屆廈門國際馬拉松賽給廈門帶來的直接營業(yè)收入累計高達15.68億元。僅在2014年廈門馬拉賽事期間,全市從馬拉松賽獲得的各項收入約為2.65億元。廈門馬拉松品牌負責人、廈馬市場開發(fā)部部長張思杰認為:“這兩年,想要做馬拉松的公司、團隊也越來越多,前些年,這個項目很冷,大家都覺得沒什么意思,現(xiàn)在報名者非常踴躍。”馬拉松的熱,就像熱輻射的波源一般,由點及面,遍布中國。
具體到市民百姓身邊,每逢馬拉松賽事都是一派喜氣而繁榮的景象。比如,在今年珠海馬拉松賽期間,位于起跑點附近的奶茶店就大賺了一筆,店主陳海生說,從早上5點開始,就有大量的參賽者以及家屬抵達此地,他的奶茶店完全忙不過來,“從早上5點多,到10點半比賽快結束時,就沒歇過一下,賣出去500多杯奶茶,還有其他糕點,快要抵得上過去6天收入了?!辟悎龈浇木频旮且环侩y求,入住率比以往多出了三成。
很多馬拉松愛好者都知道,在跑步氛圍異常濃厚的上海,參賽名額更加吃香。而一號難求的市場現(xiàn)狀居然催生了另一個產業(yè)——“黃牛倒號”。有網(wǎng)友爆料:“聽說上海馬拉松名額今天已經(jīng)到貨了。半馬的名額每個3000元起,全馬的名額每個5000元起?!毕啾劝腭R50元、全馬60元的官方報名費,這些黃牛號貴了60至80倍。當媒體私信這名黃牛,他坦言:“現(xiàn)在賣馬拉松名額比賣iPhone6賺得快,也賺得多?,F(xiàn)在土豪都熱衷跑馬拉松了?!?/p>
近幾年,一些企業(yè)紛紛意識到了中國跑友的巨大消費能力,扎堆開始了馬拉松營銷,摩根大通、萬科、聯(lián)想、安利,紛紛把企業(yè)文化往健康方向引導。為普通人提供一站式運動裝備服務的零售商迪卡儂,僅去年一年,就在中國開設了16家新賣場。跑步圈里流行這樣一句話——跑步是豐儉由人的運動,只需要一雙跑鞋就可以上路。事實上,跑步愛好者都知道,一旦跑步成癮,裝備花銷自然不會少。從40元的國產跑鞋到上千元的進口跑鞋,從幾十元一件的T恤到上千元的壓縮衣,難怪有跑步圈的人笑稱,“有的跑友買裝備是按人民幣算,有的是歐元結算?!?/p>
與此同時,一些成熟運動品牌的攻堅戰(zhàn),早就從裝備上轉移到了虛擬產品上——手機軟件。跑步需要記錄里程數(shù)、速度,以此催生了大量的同質化軟件——記錄運動數(shù)據(jù)、卡路里等基本信息的軟件,而如今,進階版本的軟件還兼具了社交軟件的功能,除了記錄里程、速度、卡路里等基本信息外,你還能在上面添加好友,你甚至還能利用軟件約跑或者比賽,哪怕不是同城都不要緊,一個人在北京、一個人在成都,同樣可以約跑,曬曬數(shù)據(jù)就好。
更高級的軟件,已經(jīng)配備了虛擬教練,利用你輸入的數(shù)據(jù)、平時的跑步情況,為你制定訓練計劃。據(jù)說,上海的3.5萬跑友里,超過九成的跑友使用了虛擬教練制定的計劃。全球范圍內,一款軟件從零用戶發(fā)展到2000萬用戶,只用了兩年時間,這是堪比“臉書”的神話,更恐怖的是,創(chuàng)造這個神話的運動軟件,還不止一家。從簡單的裝備購買,到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移動用戶數(shù)據(jù)資料,這項看似只需要一雙跑鞋的運動,卻率先地在體育產業(yè)里進行了一場革命——從未有哪一項運動,能讓配套的商業(yè)軟件開發(fā)到如此完善、精準、細分。
一條再簡單不過的“跑步鏈”,居然成長成為如此龐大而誘人的“產業(yè)鏈”。廣大中產階層熱衷跑步帶來的市場潛力,還將為中國的馬拉松增加熱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