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翠平
在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胡適是一個有重要影響的人物。而其影響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在20世紀初的新舊交替之際,融會中西學術(shù)方法,為人們提供了一整套“破舊立新”的治學理論和治學方法。
一、治學理論:大膽地假設(shè),小心地求證
1921年11月,胡適寫成了《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一文,指出:“他們用的方法總括起來,只是兩點:一是大膽地假設(shè),二是小心地求證。假設(shè)不大膽,不能有所發(fā)明,證據(jù)不充足,不能使人信仰?!睆亩教岢隽恕按竽懙丶僭O(shè),小心地求證”的命題。
胡適的這種治學方法受杜威實驗主義的影響頗深,同時也吸收了徽州學者的“懷疑”與“求是”的精神,不失為一則治學格言。它揭示了科學研究中的部分卻必要的思維過程,特別是包含了一種鼓勵探索、反對主觀武斷的合理因素,體現(xiàn)出尊重事實、尊重證據(jù)的求實精神。這里的“大膽地假設(shè)”不是憑空的、異想天開的“假設(shè)”,而是建立在“細心搜求事實”的基礎(chǔ)上,是“站在很充分的理由上面的”,其關(guān)鍵在于指導人們在科學研究中為其“假設(shè)”求得充分而可信的證據(jù),讓事實說話。用胡適自己的話說就是“小心的求證比大膽的假設(shè)還更重要”。他認為,真正科學的方法就是“尊重事實,尊重證據(jù)”,“科學的態(tài)度只是一句話:‘拿證據(jù)來! ”
在做學問上,首先要占有大量的材料,從材料的研究中形成初步的看法,然后大膽地提出假設(shè),為了證實這個假設(shè),又應該細心地證實,這種治學態(tài)度是嚴謹?shù)?,方法是適用而且有效的。他本人正是本著這一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以敢于創(chuàng)新而又“尊重事實,尊重證據(jù)”的求實精神,在文學史、哲學史以至佛學等諸多領(lǐng)域做出了頗有創(chuàng)見的探索,取得了世界所公認的成就。
二、治學的方法與材料
1928年,胡適發(fā)表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治學的方法與材料》,在這篇文章中,他對材料的認識有了質(zhì)的不同,認為“同樣的方法,用在不同的材料上,成績也就絕大不同”。胡適指出,西洋這三百年的自然科學和中國這三百年來的樸學,方法是一樣的,“顧炎武、閻若璩的方法,同葛利略、牛敦的方法是一樣的:他們都能把他們的學說建筑在證據(jù)之上。戴震、錢大昕的方法,同達爾文、柏司德的方法,也是一樣的:他們都大膽地假設(shè),小心地求證”。三百年樸學的成績,如聲韻學、訓詁學、??睂W、考證學、金石學、史學,其中最精彩的部分都可以稱為“科學的”,然而“方法雖是科學的,材料卻始終是文字的。科學的方法居然能使故紙堆里大放光明,然而故紙的材料終究限制死了科學的方法,故這三百年的學術(shù)也只不過文字的學術(shù),三百年的光明也只不過故紙堆的火焰而已!”
對此,他列表比較了中國與歐洲從1606至1687年這80多年的學術(shù)成就,從而得出:中國除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外,都是紙上的功夫;而西洋人已經(jīng)走上了自然科學的大路。這里面,最明顯的不同,就是治學材料,我們是在“爛紙堆里翻我們的筋斗”,而歐洲人則是用自然物質(zhì)的材料做科學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接著,胡適還舉出很多例子來闡明依靠紙上的材料考證的局限性和自然科學所采用的實物材料的無限廣闊的前景,因為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可以不受現(xiàn)成材料的拘束,可以創(chuàng)造材料,創(chuàng)造證據(jù);即使是文史和社會科學研究也應多作實地考察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新的證據(jù),不應限于紙上的材料,才能獲得更好的成績。比如在音韻方面,“一個格林姆便抵得許多錢大昕、孔廣森的成績。他們研究音韻的轉(zhuǎn)變,文字的材料之外,還要考察各國各地的方言和人身發(fā)音的器官。有實地的考察,歸納成種種通則,故能成為有系統(tǒng)的科學。近年一位瑞典學者珂羅倔倫費了幾年的功夫研究切韻,把二百六部的古音弄得清清楚楚”。因為“他有西洋的音韻學原理作工具,又很充分地運用方言的材料,用廣東方言作底子,用日本的漢音吳音作參證,所以他幾年的成績便可以推倒顧炎武以來三百年的中國學者的紙上功夫”。
胡適上述認識的深刻性在于,他有力地闡述論證了治學不僅要依賴科學的方法,更要注重和依賴所用的材料,使紙上材料和實物材料結(jié)合起來。這對我們當今的學術(shù)研究也是非常有益的。
三、治學方法的“四字訣”
胡適從20世紀40年代起就在書信和講話中多次講到“勤、謹、和、緩”的四字治學方法。1943年5月30日給王重民的信,1957年5月2日給陳之藩的信,1961年10月14日對胡頌平的談話都談到了這一點。胡適歷次介紹“四字法”時,具體文字和所舉事例有所不同,但基本意思一樣。他在致陳之藩的信中,對“勤、勤、謹、和、緩”四字作了這樣的解釋:
“勤即是眼勤、手勤,即是‘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勤求材料,勤求事實,勤求證據(jù)?!?/p>
“謹即是一絲一毫不茍且,不潦草,舉一例,立一證,下一結(jié)論,都不茍且,即是‘敬慎。”
“和”,胡適解作“心平氣和”“平心靜氣”“虛心體察”,即“平心考察一切不合吾意的事實和證據(jù),拋開成見,跟著證據(jù)走,服從人,‘和之至也”。
“‘緩字在治學方法上也十分重要。其意義只是從容研究,莫急于下結(jié)論。證據(jù)不充分時,姑且涼涼去,姑且懸而不斷?!?/p>
胡適中年以后,常用這四字訣教人,常說科學方法不是科學家獨得或獨占的治學方法,只是人類的常識加上良好的訓練,養(yǎng)成良好的工作習慣,養(yǎng)成勤、謹、和、緩等良好的習慣,治學自然有好成績。
胡適講述的這個“四字法”的治學方法對人們是有非常大的教益的,尤其是在學術(shù)之風與思想觀念頗為浮躁的今天,它有著相當大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