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關鍵詞?演歷史,新課程,教學改革,困境
?眼中圖分類號?演G63 ?眼文獻標識碼?演B ?眼文章編號?演0457-6241(2014)17-0026-04
目前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托的新課程改革正迅速展開,給長期以來處于公式化、套路化和程序化狀態(tài)的舊歷史教學注入了勃勃生機。可以預見,再經十余年的持久探索,新歷史教學必將結出碩果。但是,其在實施過程中仍遇到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妨礙著新課改的推進。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新課程歷史教學在理念、方法和價值追求上均與傳統(tǒng)教學有很大差異。
首先,以中考和高考為核心的教育評價體系在我國現(xiàn)行教育評價中居于統(tǒng)治地位。在新課改的實際運行中,由于考試內容和方式在本質上沒有發(fā)生改變,這就導致了敢于創(chuàng)新的那部分歷史教師的畏考思退。為了使自己的學生在各種考試中獲得好成績,不得不固守以應試為核心的舊教學模式。令人尷尬的是,即使是新歷史課改推行得較好的學校和個人,為了說明自己探索的成功,仍然要以各種考試的成績來做最終證明。例如,深圳紅嶺中學的吳磊老師,她在新課程實施方面作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媒體在介紹她時首先把她說成是指導學生高考高分的優(yōu)秀教師。這樣,一般老師就很難弄清,吳磊老師究竟是新歷史教學的實施者,還是追求高考高分的應試專家。也許有理想主義者認為新歷史教學與傳統(tǒng)高考是統(tǒng)一的,但是,我們知道,以培養(yǎng)人文精神為核心的新歷史教學和以程式化掌握和運用史實及觀點的現(xiàn)行高考歷史教學,在教育理念上就是根本不同的。
其次,在課堂的組織手段、師生關系、學生學習狀態(tài)、課堂評價諸方面也根本不同(另文再議)。
第三,新課程特別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體驗和學科感受,而高考突出學生對某一具體歷史材料的精確記憶、深度解讀和透徹理解。如此,二者怎么可以統(tǒng)一兼得呢?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高考應試卓有成效的學校,在接受其他學校學習參觀時,也就投新課改之所好,不是坦誠地介紹自己實施應試的真實做法,而是搞一些花哨表演性的示范課,這就使其他學校的教師對于新歷史課的實施產生了懷疑和模糊的印象。更為嚴重的是,一所推行了新歷史教學的學校,如果沒有突出的高考成績?yōu)橹危撬透緵]有資格來談論新課程改革和新歷史教學。也就是說,與傳統(tǒng)應試相矛盾的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成效,卻要以應試成績的高低來加以證明。此外,在新課程改革中,一線教師缺乏真正具有新課程精神的學生訓練材料,這也是制約新課程的原因。按照新課程的思維,訓練題也應該從根本上發(fā)生改變,但是,很多訓練材料所選用的試題仍然是老試題,教師繼續(xù)沿用原有的方法來授課也就成為自然。這樣,歷史新課改教學僅僅只是成為應試教育這座鋼鐵堡壘上的幾株纖柔的裝飾花草而已。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以應試成績?yōu)橹饕u價標準的強大行政壓力下,以教師滿堂灌和題海戰(zhàn)術為主要特征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又有重新抬頭的趨勢,新課程改革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效面臨全面喪失的危險。因此,目前歷史新課程改革和新歷史教學推行的最大障礙不是教師,也不是觀念,而是考試評價體系。如果全開放的、多元化和發(fā)展性的評價體系不能建立,則新課改無疑是新瓶舊酒,不可能產生實質性的變革。
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慣性包括思維慣性、學習慣性、操作慣性和評價慣性等,這些慣性因素具體體現(xiàn)于教師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并被教師們不自覺地延續(xù)著。新舊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差別就是,傳統(tǒng)教學注重知識點的記憶,為了讓學生記住知識點,往往進行反復的刺激和強化,以求在考試中能夠再認再現(xiàn)所學知識。而新課程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強調獲得知識的方式和手段,鼓勵學生以自主探究和體驗感悟的途徑得到知識。對于知識本身,并不追求再認再現(xiàn)的記憶性掌握,而是把著力點放在對歷史情境和歷史問題的理解和闡釋上。由于教師在實際操作中感到學生缺乏基礎知識會導致無法推進教學的深入發(fā)展,因此,他們仍舊在學生記憶上花大力氣。課堂教學的基本面貌并沒有發(fā)生真正的改變。
在長期的歷史應試教學中,很多教師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操作模式。這些操作模式曾經給教師帶來過一些成功的教學體驗,因此,要在新課程改革中斷然放棄這些方法是他們所不愿意的。課堂學習和操作的慣性主要體現(xiàn)為教師進行單一性的講授。新課程課堂教學提倡教師有效地組織學生學習。而一些教師迷信講授,并把教師精彩的講授作為主要的追求目標。殊不知在這種對講授的迷戀和依賴之中,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性被忽略。新課程理念并非不關注教師的個人技能,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教師的教學風格和課堂組織方式被放在比知識傳授和專業(yè)素養(yǎng)更重要的位置上。即課堂的主要表演者不是教師,而是學生;不是教師在顯示自己的才藝,而是學生在展示自己的學習。
教師舊有教學觀念的局限,始終是制約新歷史教學和歷史新課程改革的關鍵因素。很多教師迷信傳統(tǒng)的講授法,固執(zhí)地認為所謂歷史新課改是不存在的,新課改唯一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在交流課、展示課和各種課堂講賽中。減少自己的講述量,組織學生活動,只有其他教師聽課時才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以至于學生也心領神會,只要任課教師告訴學生下一節(jié)課將有老師來聽課,他們就知道該怎么表現(xiàn)了。李鎮(zhèn)西老師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在兩個班采用不同的方法授課,一個班猛講,學生聽得如癡如醉,練習也落實了,課堂看起來很精彩;而另一個班講得很少,基本上是學生自己在學,課堂看起來很平淡。第二天突然襲擊檢測,結果講授那個班的均分是76分,而自學為主那個班卻是不可思議的82分。這就說明,組織學生自主學習的應試效果是優(yōu)于滿堂灌的。但是,即便是在聽取了這個案例之后,一般教師在實際操作中仍然還是克制不住地講授,甚至經常提醒學生:“如果有人來聽課,你們一定要熱熱鬧鬧,積極表現(xiàn),千萬不能冷場。”一旦關起門來,就立即恢復原有的講授方式。這種強大教學慣性的原因乃是由于觀念上對新教法的不認可。
課堂即時評價也最能反映這種教學慣性。評價上的傳統(tǒng)慣性表現(xiàn)為教師以事先預設的答案為標準,對學生的回答采取簡單的“對”或“錯”來界定。民主一點的老師可能會在學生即便是“錯誤的”答案中也尋找到一點合理的因素來加以表揚和鼓勵。而新課程所倡導的課堂即時評價卻全然沒有這么簡單。它要求對學生學習中的思維和方法進行精確的分析和點評,這里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核對答案或精神鼓勵的問題,而是一個理性的、對學生思維活動高度尊重的研究過程。學生在教師評價中受到的是對事理探究的靈感、方法和動力。學生不會簡單地接收教師廉價的或者顯然是安撫性的表揚,他所需要的是教師對其思維與思想活動的尊重與認可。即便這種認可并不是表現(xiàn)為肯定,甚至可能是理性的否定,但學生在這種否定中仍然能得到積極的暗示。一段時間以來,課堂評價中流行這樣一種模式,當一個學生回答問題之后,全班同學就一齊鼓掌或拍桌子:啪、啪、啪啪啪,棒!棒!你真棒!這種機械而模式化的評價,表面上充滿鼓勵,最終導致學生對教師評價的麻木和藐視,這顯然不是新課程所追求的價值取向。
歷史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知識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在觀念改變的基礎上,具有比原來更加廣博的知識,更強烈的敬業(yè)精神和職業(yè)沖動,對教師的教學技巧和親和力也有更高的要求。這是因為新教材的知識體系較舊教材已有顯著不同,很多舊教材體系下已經運用得非常熟練的專題知識基本上失去了用途,如高中部分的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而一些原來就有的主干專題在新教材中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如近代民族工業(yè)發(fā)展專題,新教材就補充了很多新內容。還有很多知識是多年從教的老教師比較陌生的。例如,古希臘民主政治、古羅馬法律、近現(xiàn)代西方文化,中國古代思想、藝術等等。選修課中的知識盲點更多了,如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古希臘文化等等。長期以來,部分教師不注意讀書以擴展知識面,忽視知識結構的更新和完善,僅憑大學時期的知識功底來應付日新月異的課程發(fā)展,這就不可避免地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處于捉襟見肘的困境。很多教師難以駕馭新教材的首要原因就是知識儲量的不足。因此,迅速的補充知識,或是重建學科知識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
新技術手段的運用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即便在今天,一些地區(qū)的教師仍然不能熟練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對于網(wǎng)絡資源的運用也很少實施。很多學?;ň拶Y配備了多媒體設備,但是,教師在教學中卻很少使用。不少教師從網(wǎng)絡中獲取教學資源的意識和自覺性也不夠,導致在教學中陷于教學資源缺乏的困境。
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其他學科的教法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語文學科的影響較大一些。語文作為“百科之首”,其教法往往滲透到歷史學科。在語文課“科學主義”和“技術主義”潮流沖擊下,歷史教師也采取了分析歷史課文段落大意、概括核心思想的非歷史課教法,甚至在考試中也命制這樣的試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歷史學科的固有特點,影響了歷史教學的健康發(fā)展。
另外,歷史學科在長期以來居于“副科”地位,在很多西部地區(qū)的初級中學,由于師資不足,常常把語文等其他科目的教師安排到歷史教學上來,這樣,屬于語文科目教學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學法就被生硬地移植到歷史課堂中來。最明顯的就是,教師在授課中讓學生反復地朗讀歷史課文,并作勾畫和標記或是歸納段落大意,作為歷史課所特有的歷史情景營造、問題探討、資料收集、史實的對比分析、階段特征概括、事件線索清理等方法和手段則被忽略。在歷史教學中,并非不可以采用朗讀背誦法,但是,它不應該是歷史教學的主要方法。過多地把語文等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運用于歷史教學,就會削弱歷史學科的特征,最終失去了歷史教學的本真。當然,不能一概否定這些影響,積極方面的影響也是存在的。在新課改開展以來,難得一見有鮮明特色和獨創(chuàng)性的原創(chuàng)歷史新教學模式。開創(chuàng)特色鮮明的富于新課程精神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是擺在每一個歷史教師面前的艱巨任務。
在推進新課改革的過程中,各級教育教研主管部門頻繁推出了一些課堂講賽,這對于促進新課程改革,示范研討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如果盲目拔高這些講賽課的價值和意義,則此過程中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不少新近參加工作的年青教師在對初高中教學的知識體系和教材教法體系還沒有一個完整了解的情況下,通過一兩節(jié)成功的講賽課,一夜之間即成為該學科教學的名師、明星。有的憑借一節(jié)課反反復復在各級講賽中獲獎,在短短幾年時間內獲得了與其對教育的實際貢獻和實際學科功底完全不相稱的種種榮譽和獎勵。個別年青教師無論在學識、修養(yǎng)還是真實的教學實踐方面都存在不足或缺陷,但是,這些都無礙于他們在短時間內獲得特級教師以及省級、國家級優(yōu)秀教師稱號。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對于那些長期奮斗于教學一線,無私奉獻,功勛卓著的教師在客觀上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不少教師在心理上對于喧囂的脫離教學實際的講賽課活動產生了反感情緒,從而也就在不自覺中抵制和阻礙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甚至有的教師認為,新課改只存在于公開課和示范課中,他們在實際的日常教學中仍然我行我素,繼續(xù)麻木地固守舊方法。
總的來說,歷史新課程改革經過幾年實踐的確產生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以上諸多原因,它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中歷史教學的基本面貌,如何在堅固的高考應試鐵壁下劈開一條課改新路,這仍舊是擺在每一個歷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艱巨任務。
【作者簡介】劉建倫,男,1965年生,中學歷史高級教師,現(xiàn)就職于云南省楚雄市教科所,主要研究高中歷史教學及高考復習。
【責任編輯:全驁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