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
□時 鑰
人急功近利,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所在,為了讓蕓蕓眾生對自己如神一般仰慕。自矜自夸,趾高氣揚(yáng),著書立說,都是為了證明這一點(diǎn):我,可是很了不起的。這樣贏得的只是個人不懈宣傳下人們對自己的關(guān)注罷了,仰慕與否,還得細(xì)細(xì)探究一番。
真實(shí)的沉默,隱于人潮之后,卻仍不放棄努力研究,拋卻騷動人心的追捧,做到為人所尊敬,才是高貴的。這正是“隱”。
看著葉與枝爭得不相上下,互不相讓,都只為了表明自己功績赫然。樹一臉深情,想到的只是那素未謀面卻自始至終支持著自己的生命之泉——根。
根深埋于地下,不見陽光,不見世人,只于一片純粹的黑暗中,為樹沉默地獻(xiàn)出一己之力。沒有言語,沒有照面,反而贏得了樹的尊敬,不語也感人。
人們常說:“大隱隱于市?!蹦軌蛟谛[中淡然從容地生活,看到世中喧囂浮亂卻仍不心動,才是真真正正的隱,真真正正地受人尊敬。受到外國記者始終不肯放棄的采訪邀請,錢鐘書說出了讓人久久懷想的話:“既然你已經(jīng)看到了蛋,又為什么還要再去看那只生蛋的母雞呢?”錢鐘書夫人楊絳也同樣如此,在出版了《我們仨》以后謝絕了一切活動?!拔抑还馨褧龀桑瑒e的我就不管了。我不是肥皂泡,不能一下吹出好多泡?!本驮跅罱{先生百歲壽辰的時候,她還到清華園里躲了幾天,為的就是不被打擾,潛心治學(xué)。
中國的大家不曾在公眾前露面,不曾向人們大力宣傳,只單單把自己耗盡了心血和精力的學(xué)問獻(xiàn)給國家,獻(xiàn)給公眾,卻更能被人們深深地記住,永遠(yuǎn)懷念。隱于塵世,念于人人。季羨林老先生也說,請把他頭上“國寶”“學(xué)界泰斗”的帽子摘下來!
如果“隱”普通傳播于社會,就不會有陳光標(biāo)大把甩錢的畫面,就不會有那么多遭人唾棄的表叔、房叔了。人人也都會覺得自己生活的這個社會公正合理,幸福指數(shù)也會上升,國家的昌盛是必然的。
(楊達(dá)薦自《作文與考試》)
適用話題:忍讓、謙虛
迷路總比無路好
□古保祥
有一位喜歡野外探險的人,一次在乞力馬扎羅山迷路,和同伴走散了,在一座大森林里過了一個晚上。不敢在地上棲息,他選擇了樹上,渴了吸樹液,饑了掏鳥蛋。整個夜晚,他都與自己對話,談過去,說將來,最后集中到了現(xiàn)在。在第二天黎明時分,已經(jīng)萬念俱灰的他重新選擇了前進(jìn)。
在走過數(shù)條曲曲折折的路后,他幸運(yùn)地跨出大森林,卻又進(jìn)入了另外一座迷宮:周圍密不透風(fēng)的樹,看不到天空,更無法觀察到北極星的下落。他不敢上樹,樹上有一種奇怪的蜘蛛,樹上是它們的領(lǐng)域,一旦侵襲,被咬后毒性大發(fā),后果不堪設(shè)想。
他在樹縫里鉆了一整天時間,期間,幾只不知名的小動物咬傷了他的腿部,鮮血淋淋的,他的小腿開始萎縮。但他依然不敢停下來,一旦停下來,死亡是唯一的道路。幸運(yùn)的,他遇到了一個獵人。在獵人的小屋里,他大病一場,那個土著的獵人,用放血的方式救了他一命。他頭一次感到了恐怖,大哭起來。
那個獵人笑了起來,用土著語告訴他:“迷路好呀,總比無路可走好得多吧?”
他豁然開朗,從此以后,無論遇到多么棘手的難題,總會想到那位非洲獵人的微笑。
(趙漢年薦自《新青年》)
適用話題:堅(jiān)持、勇往直前
良臣拒賞有大理
□徐立新
春秋時的齊景公,非常喜歡聽別人說他的好話。一天,齊景公在宮內(nèi)宴請一些文武大臣們,酒足飯飽后,他又興致勃勃地帶領(lǐng)眾人去靶場玩射擊,想一展自己精妙的箭法。
結(jié)果,每當(dāng)他射出一支箭后,站在他身邊的大臣們都會大聲喝彩道:“好箭,好箭哪!”如果真是好箭也就罷了,但問題是一些箭明顯偏離靶心很多,但大臣還是一如既往地叫好,這讓齊景公感覺到有些不滿,覺得他們是故意在喝倒彩,自己竟然聽不到一句真話,于是很不高興地草草收場。
第二天,齊景公將昨天發(fā)生在靶場上的事,說給了當(dāng)時沒有在場的臣子玄章聽。玄章為人耿直,是少數(shù)不喜歡捧贊齊景公的人之一。
玄章聽后說道:“這事不能全怪他們哪!”
“他們睜眼說瞎話,不怪他們,難道怪我?”齊景公不高興地回應(yīng)道。
“是的,怪大王你自己!”玄章毫不猶豫地直言道,“大臣們都是在上行下效啊,他們知道大王喜歡聽好聽的話,于是大王說喜歡吃什么,他們也就會說喜歡吃什么,大王喜歡說玩什么,他們便也就會說喜歡玩什么。大王喜歡被奉承,他們自然也就會想著法子處處奉承您哪!”
齊景公聽完玄章的這番話后,雖然當(dāng)時有些不高興,但回來后反復(fù)想了想,覺得還真是這么個理,于是派人給玄章送去了一些賞賜,以嘉獎他敢說真話,提醒自己的勇氣。
但讓齊景公沒想到的是,這些賞賜玄章竟然一件也沒有要,而是全部原封不動地退了回來。
“難道你覺得這些賞賜給少了嗎?”齊景公把玄章叫到跟前質(zhì)問道。
“當(dāng)然不是,大王給的賞很豐厚,足以保我全家兩三年的開銷!”玄章心不慌氣不亂地回答道。
“既然如此,那么你為什么不愿收下呢?”齊景公追問。
玄章緊走幾步,上前作揖行禮道:“那些奉承大王,之所以不愿據(jù)實(shí)說真話的人,不正是因?yàn)橄霃哪抢锏玫揭恍┖锰幒唾p賜嗎?如果今天我接受了大王的這些賞賜,那豈不是跟他們一樣了嗎?”
齊景公聽后恍然大悟,立即決定收回那些賞賜,此后也改變了愛聽好話的毛病。
(王剛薦自《做人與處世》)
適用話題:正直、剛正
知足的境界
□馬 德
香港美食家蔡瀾先生說,有一次,他到西班牙旅游,在一個風(fēng)景旖旎的小島上,他看到一個老人在垂釣。那個地方實(shí)在美極了,就連海水也一眼見底。然而,讓他感覺蹊蹺的是,老人釣上來的,都是很小的魚兒。
“老人家,遠(yuǎn)處不是有更大的魚嗎,為什么偏偏只釣小的上來呢?”老人微笑著,說了一句讓他久久不能忘懷的話:“夠一頓早餐就好了,多余的東西再好,我也不需要。”
還有一次,蔡瀾先生在印度一個荒涼偏遠(yuǎn)的地方拍戲。他在那個地方待了三個月,連著吃了三個月沒有葷腥的菜。他十分懷念肉的滋味,于是畫了一條魚。他把這條魚給當(dāng)?shù)匾晃焕掀牌趴?,問:“您吃過魚肉嗎?”老婆婆搖搖頭。蔡瀾遺憾地說:“您一輩子連魚肉都沒有吃過,真是可惜了。”哪知,老婆婆回答說:“這東西,我連見都沒見過,有什么可惜的?”
你想要這輩子過得平和知足,只需要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即可。
(張山薦自《生命時報》)
適用話題:知足、生活態(tài)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