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社
摘 要:峽口隧道塌方是交通工程建設的多發(fā)事故,往往會導致重大財產(chǎn)和人員損失.本文介紹畢都高速T7合同段峽口隧道右線掌子面YK14+273-281處塌方處理。
關鍵詞:隧道;塌方;處理
1 工程地質情況
峽口隧道右線隧址山體位于碎屑巖、碳酸巖分布區(qū),組成山體的巖層為三迭系中統(tǒng)巴東組第二段(T2b2)和第三段(T2b3)巖層。隧址在地質構造上位于濯河壩-大集場緊束向斜的核部,黔江正斷層的下盤。八面山隆起與阿蓬江凹陷的邊緣地帶。巖層單斜,整合接觸,巖層傾角有從地表往深部變陡的特點。巖層產(chǎn)狀:72-106°∠18-47°,隧道軸線方位角10°,與巖層走向間最小夾角為6°。
YK14+273-YK14+281段為Ⅴ級圍巖,為較完整的軟巖與硬巖共存的過渡段,層狀、塊狀結構,局部碎石狀結構,且不均勻。YK14+280原地面標高為566.7m,隧道埋深62m。
2 峽口隧道右線掌子面塌方情況
2013年8月17日晚,峽口隧道右線YK14+273-YK14+274.5上導坑開挖后掌子面圍巖為泥質粉砂巖,其中夾有薄層泥灰?guī)r,軟巖、硬巖共存,圍巖破碎,層狀、塊碎石結構節(jié)理發(fā)育,拱部及右側有裂隙水滲出,開挖過后拱部不斷發(fā)生掉塊,掌子面向外垮塌(圖1),整個臨空面高度為2-3m。在作業(yè)人員對掌子面進行初噴過程中,由于圍巖狀況差,且有裂隙水,圍巖自穩(wěn)能力極差,拱頂及掌子面坍塌繼續(xù)擴大,隨即施工人員、機械開始撤離。塌方趨于穩(wěn)定后,作業(yè)人員再次初噴后開始施工,在鋼拱架安裝完成后,已封閉的掌子面再次垮塌,且施工好的初期支護以上拱頂也產(chǎn)生塌方,致使已完成的初期支護環(huán)向開裂,剛安裝好的工字鋼嚴重變形,拱頂有一巨大石塊掉落,施工臺車及機具等被掩埋。8月19日上午,塌方導致掌子面距初支距離8m,空腔高度為7-8m,且垮塌仍在繼續(xù),至22日趨于穩(wěn)定。
3 塌方原因分析
從地質縱斷面圖及施工現(xiàn)場來看,該段為泥巖至泥灰?guī)r變化段,圍巖層間結合力差;從平面圖看該區(qū)域為低洼匯水區(qū),圍巖整體性較差,破碎,不完整,經(jīng)過整個雨季加之地下水的作用,開挖后極易造成巖體軟化、失穩(wěn),導致塌方。
4 塌方處理
從該段地質情況、塌方的規(guī)模,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加固塌腔使之處于穩(wěn)定而形成一個安全的施工操作空間比較困難,處理時分兩步,一是已初期支護段(小導管注漿加固);其二形成一個穩(wěn)定可靠的施工空間(注漿加固+泵送混凝土),使初期支護能順利通過塌方段,具體實施如下:
4.1 針對于YK14+263-YK14+273段初期支護的加固(圖2):
(1)由于掌子面塌方造成YK14+263-273段已完成的初期支護開裂,采取拱部環(huán)向加設 42小導管注漿,小導管間距1.0×1.0m,每根長3.5m,每環(huán)19根,共10環(huán);并且采用水泥水玻璃雙液注漿,注漿參數(shù):水泥漿水灰比1:1,水泥漿水玻璃體積比1:0.8;水玻璃濃度35波美度,模數(shù)2.4,注漿壓力0.5-1.0Mpa,終壓2.0Mpa。
(2)注漿前先進行注漿現(xiàn)場試驗,注漿參數(shù)通過現(xiàn)場試驗按實際情況確定。
4.2 塌方段的加固
(1)利用塌方洞渣及洞外棄渣進行分層反壓回填封閉掌子面,回填面采用10cm厚C20噴射混凝土封閉;
(2)自YK14+273塌方處開始施作?椎42超前小導管,每根長6m,縱環(huán)向間距1.0*0.4m,小導管從工字鋼腹板中穿過,采用雙液注漿(注漿參數(shù)同上)。
(3)注漿結束支護過程中,預埋一節(jié)輸送泵管道,預留長度要大于拱頂塌方體高度,以利于輸送泵向塌腔內回填泵送C20混凝土;同時預埋兩根長8m直徑為10cm的鋼管,泵送砼的高度為4m,背后空腔采用預留管道吹砂法進行填充密實。
4.3 塌方段開挖及支護
塌方段從拱頂、掌子面擠出土方量大約800m3 ,經(jīng)過對塌方體周圍的支護部分注漿加固,可以采用分部法開挖支護。
(1)注漿結束塌方體穩(wěn)定之后,利用已支護好段初期支護作掩體,用挖掘機挖出上導坑一半的土體(如下圖3)。開挖遇到注漿凝固的地方采用風鎬開挖,嚴禁放炮,以減少對圍巖的擾動??v向開挖距離55cm,采用S5c支護類型(工字鋼間距50cm)。支護好工字鋼之后立即進行超前小導管注漿支護(圖3),因為支護好的工字鋼立于塌方體上,需要穩(wěn)定拱腳(圖3②),小導管夾住工字鋼垂直工字鋼拱肋,并且注漿加固。
(2)上導坑上半部分支護到未塌方掌子面時,回頭先后開挖上導坑下半部分(圖3中③、④,注意先支護好③再開挖④),同時預留核心土(圖3⑥),相應的做好③、④部分支護的超前小導管和加固拱腳的小導管(圖3⑤)。
(3)上導坑處理結束穩(wěn)定之后開挖預留核心土。
5 施工注意事項
(1)嚴格按設計圖紙步驟施工,上一工序未施工完不得進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2)施工前施工技術人員對施工班組進行了詳細的技術交底,現(xiàn)場施工負責人現(xiàn)場指揮,并設有安全防護及專人進行安全觀測,如有異常情況及時進行應對處理;
(3)塌方段采用人力風鎬開挖,嚴禁放炮,以減少對圍巖的擾動;
(4)嚴格開挖縱向距離不得超過55cm(支護一榀拱架);
(5)按設計要求施作拱墻腳注漿加固,并加大預留變形量,以防止侵限;
(6)做好監(jiān)控測量工作,如有異常立即停止施工,確定無安全隱患后再進行施工。
6 結語
隧道施工不能完全依賴于圖紙,更不能依賴于施工經(jīng)驗,要尊重科學。要重視地質工作的重要性,要配備相應的地質圍巖檢測設備,做出全面的、有效的超前地質預報,這是隧道施工的根本措施。
參考文獻:
[1]《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guī)范》JTJ042-94,人民交通出版社.
[2] 吳煥通等編.隧道施工及組織管理指南[M].人民交通出版社.
摘 要:峽口隧道塌方是交通工程建設的多發(fā)事故,往往會導致重大財產(chǎn)和人員損失.本文介紹畢都高速T7合同段峽口隧道右線掌子面YK14+273-281處塌方處理。
關鍵詞:隧道;塌方;處理
1 工程地質情況
峽口隧道右線隧址山體位于碎屑巖、碳酸巖分布區(qū),組成山體的巖層為三迭系中統(tǒng)巴東組第二段(T2b2)和第三段(T2b3)巖層。隧址在地質構造上位于濯河壩-大集場緊束向斜的核部,黔江正斷層的下盤。八面山隆起與阿蓬江凹陷的邊緣地帶。巖層單斜,整合接觸,巖層傾角有從地表往深部變陡的特點。巖層產(chǎn)狀:72-106°∠18-47°,隧道軸線方位角10°,與巖層走向間最小夾角為6°。
YK14+273-YK14+281段為Ⅴ級圍巖,為較完整的軟巖與硬巖共存的過渡段,層狀、塊狀結構,局部碎石狀結構,且不均勻。YK14+280原地面標高為566.7m,隧道埋深62m。
2 峽口隧道右線掌子面塌方情況
2013年8月17日晚,峽口隧道右線YK14+273-YK14+274.5上導坑開挖后掌子面圍巖為泥質粉砂巖,其中夾有薄層泥灰?guī)r,軟巖、硬巖共存,圍巖破碎,層狀、塊碎石結構節(jié)理發(fā)育,拱部及右側有裂隙水滲出,開挖過后拱部不斷發(fā)生掉塊,掌子面向外垮塌(圖1),整個臨空面高度為2-3m。在作業(yè)人員對掌子面進行初噴過程中,由于圍巖狀況差,且有裂隙水,圍巖自穩(wěn)能力極差,拱頂及掌子面坍塌繼續(xù)擴大,隨即施工人員、機械開始撤離。塌方趨于穩(wěn)定后,作業(yè)人員再次初噴后開始施工,在鋼拱架安裝完成后,已封閉的掌子面再次垮塌,且施工好的初期支護以上拱頂也產(chǎn)生塌方,致使已完成的初期支護環(huán)向開裂,剛安裝好的工字鋼嚴重變形,拱頂有一巨大石塊掉落,施工臺車及機具等被掩埋。8月19日上午,塌方導致掌子面距初支距離8m,空腔高度為7-8m,且垮塌仍在繼續(xù),至22日趨于穩(wěn)定。
3 塌方原因分析
從地質縱斷面圖及施工現(xiàn)場來看,該段為泥巖至泥灰?guī)r變化段,圍巖層間結合力差;從平面圖看該區(qū)域為低洼匯水區(qū),圍巖整體性較差,破碎,不完整,經(jīng)過整個雨季加之地下水的作用,開挖后極易造成巖體軟化、失穩(wěn),導致塌方。
4 塌方處理
從該段地質情況、塌方的規(guī)模,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加固塌腔使之處于穩(wěn)定而形成一個安全的施工操作空間比較困難,處理時分兩步,一是已初期支護段(小導管注漿加固);其二形成一個穩(wěn)定可靠的施工空間(注漿加固+泵送混凝土),使初期支護能順利通過塌方段,具體實施如下:
4.1 針對于YK14+263-YK14+273段初期支護的加固(圖2):
(1)由于掌子面塌方造成YK14+263-273段已完成的初期支護開裂,采取拱部環(huán)向加設 42小導管注漿,小導管間距1.0×1.0m,每根長3.5m,每環(huán)19根,共10環(huán);并且采用水泥水玻璃雙液注漿,注漿參數(shù):水泥漿水灰比1:1,水泥漿水玻璃體積比1:0.8;水玻璃濃度35波美度,模數(shù)2.4,注漿壓力0.5-1.0Mpa,終壓2.0Mpa。
(2)注漿前先進行注漿現(xiàn)場試驗,注漿參數(shù)通過現(xiàn)場試驗按實際情況確定。
4.2 塌方段的加固
(1)利用塌方洞渣及洞外棄渣進行分層反壓回填封閉掌子面,回填面采用10cm厚C20噴射混凝土封閉;
(2)自YK14+273塌方處開始施作?椎42超前小導管,每根長6m,縱環(huán)向間距1.0*0.4m,小導管從工字鋼腹板中穿過,采用雙液注漿(注漿參數(shù)同上)。
(3)注漿結束支護過程中,預埋一節(jié)輸送泵管道,預留長度要大于拱頂塌方體高度,以利于輸送泵向塌腔內回填泵送C20混凝土;同時預埋兩根長8m直徑為10cm的鋼管,泵送砼的高度為4m,背后空腔采用預留管道吹砂法進行填充密實。
4.3 塌方段開挖及支護
塌方段從拱頂、掌子面擠出土方量大約800m3 ,經(jīng)過對塌方體周圍的支護部分注漿加固,可以采用分部法開挖支護。
(1)注漿結束塌方體穩(wěn)定之后,利用已支護好段初期支護作掩體,用挖掘機挖出上導坑一半的土體(如下圖3)。開挖遇到注漿凝固的地方采用風鎬開挖,嚴禁放炮,以減少對圍巖的擾動??v向開挖距離55cm,采用S5c支護類型(工字鋼間距50cm)。支護好工字鋼之后立即進行超前小導管注漿支護(圖3),因為支護好的工字鋼立于塌方體上,需要穩(wěn)定拱腳(圖3②),小導管夾住工字鋼垂直工字鋼拱肋,并且注漿加固。
(2)上導坑上半部分支護到未塌方掌子面時,回頭先后開挖上導坑下半部分(圖3中③、④,注意先支護好③再開挖④),同時預留核心土(圖3⑥),相應的做好③、④部分支護的超前小導管和加固拱腳的小導管(圖3⑤)。
(3)上導坑處理結束穩(wěn)定之后開挖預留核心土。
5 施工注意事項
(1)嚴格按設計圖紙步驟施工,上一工序未施工完不得進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2)施工前施工技術人員對施工班組進行了詳細的技術交底,現(xiàn)場施工負責人現(xiàn)場指揮,并設有安全防護及專人進行安全觀測,如有異常情況及時進行應對處理;
(3)塌方段采用人力風鎬開挖,嚴禁放炮,以減少對圍巖的擾動;
(4)嚴格開挖縱向距離不得超過55cm(支護一榀拱架);
(5)按設計要求施作拱墻腳注漿加固,并加大預留變形量,以防止侵限;
(6)做好監(jiān)控測量工作,如有異常立即停止施工,確定無安全隱患后再進行施工。
6 結語
隧道施工不能完全依賴于圖紙,更不能依賴于施工經(jīng)驗,要尊重科學。要重視地質工作的重要性,要配備相應的地質圍巖檢測設備,做出全面的、有效的超前地質預報,這是隧道施工的根本措施。
參考文獻:
[1]《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guī)范》JTJ042-94,人民交通出版社.
[2] 吳煥通等編.隧道施工及組織管理指南[M].人民交通出版社.
摘 要:峽口隧道塌方是交通工程建設的多發(fā)事故,往往會導致重大財產(chǎn)和人員損失.本文介紹畢都高速T7合同段峽口隧道右線掌子面YK14+273-281處塌方處理。
關鍵詞:隧道;塌方;處理
1 工程地質情況
峽口隧道右線隧址山體位于碎屑巖、碳酸巖分布區(qū),組成山體的巖層為三迭系中統(tǒng)巴東組第二段(T2b2)和第三段(T2b3)巖層。隧址在地質構造上位于濯河壩-大集場緊束向斜的核部,黔江正斷層的下盤。八面山隆起與阿蓬江凹陷的邊緣地帶。巖層單斜,整合接觸,巖層傾角有從地表往深部變陡的特點。巖層產(chǎn)狀:72-106°∠18-47°,隧道軸線方位角10°,與巖層走向間最小夾角為6°。
YK14+273-YK14+281段為Ⅴ級圍巖,為較完整的軟巖與硬巖共存的過渡段,層狀、塊狀結構,局部碎石狀結構,且不均勻。YK14+280原地面標高為566.7m,隧道埋深62m。
2 峽口隧道右線掌子面塌方情況
2013年8月17日晚,峽口隧道右線YK14+273-YK14+274.5上導坑開挖后掌子面圍巖為泥質粉砂巖,其中夾有薄層泥灰?guī)r,軟巖、硬巖共存,圍巖破碎,層狀、塊碎石結構節(jié)理發(fā)育,拱部及右側有裂隙水滲出,開挖過后拱部不斷發(fā)生掉塊,掌子面向外垮塌(圖1),整個臨空面高度為2-3m。在作業(yè)人員對掌子面進行初噴過程中,由于圍巖狀況差,且有裂隙水,圍巖自穩(wěn)能力極差,拱頂及掌子面坍塌繼續(xù)擴大,隨即施工人員、機械開始撤離。塌方趨于穩(wěn)定后,作業(yè)人員再次初噴后開始施工,在鋼拱架安裝完成后,已封閉的掌子面再次垮塌,且施工好的初期支護以上拱頂也產(chǎn)生塌方,致使已完成的初期支護環(huán)向開裂,剛安裝好的工字鋼嚴重變形,拱頂有一巨大石塊掉落,施工臺車及機具等被掩埋。8月19日上午,塌方導致掌子面距初支距離8m,空腔高度為7-8m,且垮塌仍在繼續(xù),至22日趨于穩(wěn)定。
3 塌方原因分析
從地質縱斷面圖及施工現(xiàn)場來看,該段為泥巖至泥灰?guī)r變化段,圍巖層間結合力差;從平面圖看該區(qū)域為低洼匯水區(qū),圍巖整體性較差,破碎,不完整,經(jīng)過整個雨季加之地下水的作用,開挖后極易造成巖體軟化、失穩(wěn),導致塌方。
4 塌方處理
從該段地質情況、塌方的規(guī)模,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加固塌腔使之處于穩(wěn)定而形成一個安全的施工操作空間比較困難,處理時分兩步,一是已初期支護段(小導管注漿加固);其二形成一個穩(wěn)定可靠的施工空間(注漿加固+泵送混凝土),使初期支護能順利通過塌方段,具體實施如下:
4.1 針對于YK14+263-YK14+273段初期支護的加固(圖2):
(1)由于掌子面塌方造成YK14+263-273段已完成的初期支護開裂,采取拱部環(huán)向加設 42小導管注漿,小導管間距1.0×1.0m,每根長3.5m,每環(huán)19根,共10環(huán);并且采用水泥水玻璃雙液注漿,注漿參數(shù):水泥漿水灰比1:1,水泥漿水玻璃體積比1:0.8;水玻璃濃度35波美度,模數(shù)2.4,注漿壓力0.5-1.0Mpa,終壓2.0Mpa。
(2)注漿前先進行注漿現(xiàn)場試驗,注漿參數(shù)通過現(xiàn)場試驗按實際情況確定。
4.2 塌方段的加固
(1)利用塌方洞渣及洞外棄渣進行分層反壓回填封閉掌子面,回填面采用10cm厚C20噴射混凝土封閉;
(2)自YK14+273塌方處開始施作?椎42超前小導管,每根長6m,縱環(huán)向間距1.0*0.4m,小導管從工字鋼腹板中穿過,采用雙液注漿(注漿參數(shù)同上)。
(3)注漿結束支護過程中,預埋一節(jié)輸送泵管道,預留長度要大于拱頂塌方體高度,以利于輸送泵向塌腔內回填泵送C20混凝土;同時預埋兩根長8m直徑為10cm的鋼管,泵送砼的高度為4m,背后空腔采用預留管道吹砂法進行填充密實。
4.3 塌方段開挖及支護
塌方段從拱頂、掌子面擠出土方量大約800m3 ,經(jīng)過對塌方體周圍的支護部分注漿加固,可以采用分部法開挖支護。
(1)注漿結束塌方體穩(wěn)定之后,利用已支護好段初期支護作掩體,用挖掘機挖出上導坑一半的土體(如下圖3)。開挖遇到注漿凝固的地方采用風鎬開挖,嚴禁放炮,以減少對圍巖的擾動??v向開挖距離55cm,采用S5c支護類型(工字鋼間距50cm)。支護好工字鋼之后立即進行超前小導管注漿支護(圖3),因為支護好的工字鋼立于塌方體上,需要穩(wěn)定拱腳(圖3②),小導管夾住工字鋼垂直工字鋼拱肋,并且注漿加固。
(2)上導坑上半部分支護到未塌方掌子面時,回頭先后開挖上導坑下半部分(圖3中③、④,注意先支護好③再開挖④),同時預留核心土(圖3⑥),相應的做好③、④部分支護的超前小導管和加固拱腳的小導管(圖3⑤)。
(3)上導坑處理結束穩(wěn)定之后開挖預留核心土。
5 施工注意事項
(1)嚴格按設計圖紙步驟施工,上一工序未施工完不得進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2)施工前施工技術人員對施工班組進行了詳細的技術交底,現(xiàn)場施工負責人現(xiàn)場指揮,并設有安全防護及專人進行安全觀測,如有異常情況及時進行應對處理;
(3)塌方段采用人力風鎬開挖,嚴禁放炮,以減少對圍巖的擾動;
(4)嚴格開挖縱向距離不得超過55cm(支護一榀拱架);
(5)按設計要求施作拱墻腳注漿加固,并加大預留變形量,以防止侵限;
(6)做好監(jiān)控測量工作,如有異常立即停止施工,確定無安全隱患后再進行施工。
6 結語
隧道施工不能完全依賴于圖紙,更不能依賴于施工經(jīng)驗,要尊重科學。要重視地質工作的重要性,要配備相應的地質圍巖檢測設備,做出全面的、有效的超前地質預報,這是隧道施工的根本措施。
參考文獻:
[1]《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guī)范》JTJ042-94,人民交通出版社.
[2] 吳煥通等編.隧道施工及組織管理指南[M].人民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