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古代詩教觀與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2014-11-26 15:38趙曉梅張麗霞焦俞萍
北方文學·下旬 2014年8期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育詩教人文精神

趙曉梅?張麗霞?焦俞萍

摘 要: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傳統(tǒng)源遠流長。詩歌是中國人的精神符號和了解中國人精神世界的窗口。詩教,狹義來講是指《詩經》的教化,儒家的詩學教化,廣義上又可擴展為詩歌的教化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與傳承。本文將展現中國古代詩歌的主流傳統(tǒng)及其所發(fā)揮的作用,并與當今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建立聯(lián)系,從古代詩教傳統(tǒng)中汲取營養(yǎng),裨益當下。

關鍵詞:詩教;人文精神;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古代詩教觀對古代教育具有引領作用。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充滿了受詩教影響的觀點和主張,這對形成我國古代人文傳統(tǒng)起到極大作用。但當代大學生雖有較好的專業(yè)基礎素質,綜合人文素質卻遠遠不足,文化傳統(tǒng)的斷裂已成為當下不可忽視的危機。大學生是全社會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階層,其人文素質關乎整個社會和民族的文明進程。因此,研究古代詩教,尋找打通傳統(tǒng)與當代人文建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對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有重要意義。

一、詩教的來源和發(fā)展:應時而生,立世之基

詩教,首先是與樂教相聯(lián)系的。古代的“樂”,包括詩、樂、舞在內?!霸姟笔恰皹贰钡挠袡C組成部分,詩論來源于樂論。詩、樂在最開始就不是被作為單純的藝術品來對待的,而是被視為政治、倫理和道德修養(yǎng)方式,與道德風尚、社會政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1]

“《詩》教”一詞出自《禮記·經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薄啊对姟方獭钡暮诵氖恰俺扇恕保答B(yǎng)成君子人格,主導內容是“無邪”,即“正”、“中和”,其目的是“溫柔敦厚而不愚”?!对姟方套⒅匚乃嚨慕袒饔门c教化結果,[2]教《詩》和學《詩》成為先秦時期的文化活動。

漢代,《毛詩序》提出“六義”,即風、賦、比、興、雅、頌。風、雅、頌皆關乎政教,而“美”和“刺”是達到風、雅、頌教化的基本手段。其中,“刺”應“主文而譎諫”,如此言之者可無罪,而聞之者足以戒?!爸魑亩H諫”正是《禮記·經解》中“溫柔敦厚”之意。從此,“《詩》教”實現了向“詩教”的轉化,成為漢代作詩的普遍原則。[3]

魏晉進入文學自覺時期,以文學“潤色鴻業(yè)”的思維模式逐漸被打破,“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論·論文》)標志文學獨立于哲學和史學。詩學逐漸擺脫經學束縛,文學思潮的大體方向也脫離儒家所強調的政治教化的匡范,作家以文學反映人本身為動機和目的進行創(chuàng)作。在強調文學本身形式美的同時,劉勰的《文心雕龍》和蕭統(tǒng)的《文選》都強調“文以化成”的重要性,尤其是劉勰,認為作家應“摛文必在緯軍國,負重必在任棟梁”(《文心雕龍·程器》),強調文學擔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但由于時代文風的強大慣性,傳統(tǒng)的詩教思想此時并不居于主流。除了裴子野、鐘嶸和隋初的李諤等人外,此際的文人并不十分在意詩教問題,這也是唐初詩人對六朝文風進行嚴厲批評的原因。

初盛唐間,陳子昂明確要求繼承建安傳統(tǒng),以“光英朗練”的詩歌接續(xù)建安風骨,繼承建安詩人關切現實,反映民生疾苦的傳統(tǒng),延續(xù)了《毛詩序》中“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的反映現實的詩教觀。杜甫的詩歌是繼承古代詩教的典范,李白也注重繼承“大雅”傳統(tǒng),擯斥六朝風氣。可以說,沒有對詩教的重新強調,就沒有盛唐詩歌“興象”與“風骨”兼?zhèn)涞臅r代面貌。中唐時期,元白“新樂府運動”和韓柳“古文運動”既是儒家思想對文學影響作用的重新張揚,也是詩教觀的再度顯現。中唐后期和晚唐,國勢動蕩,文人普遍比較消沉,儒家思想對文學的影響力衰減,消極頹廢的色調在詩歌中較為突出,詩教思想又復衰減。

宋真宗時,纖巧詩風發(fā)展至西昆體,脫離現實,艷麗輕浮。后人對西昆體的激烈批駁,加強了對詩教的重視。歐陽修、梅堯臣掀起詩文革新運動,一定程度上強調儒家思想對文學的干預,扭轉了綺靡詩風,開啟了宋代詩文領域的新面貌。后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發(fā)揮了詩教傳統(tǒng),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水準。而道學家則從維護政治和社會秩序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系統(tǒng)詩歌理論批評,將內圣之學與外王之學結合起來,發(fā)展了傳統(tǒng)的詩教思想。朱熹說:“惟圣人在上,則其所感者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為教。其或感之之雜,而所發(fā)不能無可擇者,則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勸懲之,是亦所以為教也。”(朱熹《詩集傳序》)[4]詩教思想更具體深入地介入詩學思想。

金、元兩代詩論家的觀點都未超出《詩大序》的范圍,認為詩的本體是心、志、情性或性情。關于詩歌的功用,詩學家受《詩大序》和宋代理學的影響,重視詩歌的社會功能和教化作用。[5]

自建明到天順、成化之際,嚴酷的文化專制統(tǒng)治和理學統(tǒng)治使詩壇彌漫著正統(tǒng)詩論。宋濂主張文學“明道”“立教”,“必有忠信近道之質,蘊優(yōu)柔不迫之思,行主文譎諫之言”,“本乎仁義”。陳子龍的復古更接近王朝盛衰的實際,具有更強的政治意識。他把詩與“經世”密切聯(lián)系起來,要求詩人在衰亂之世作“深婉和平”的盛世之詩,以助于世。[6]

清初將明亡的原因歸于士風和學術的敗壞,修復和重整傳統(tǒng)成為文化救亡和建設的主要目標,重倡“詩教”,標舉“真詩”以明確創(chuàng)作理念。這一詩教中心觀念,與清代對傳統(tǒng)的開放、崇尚“真詩”和以學問為本的創(chuàng)作理念,主導了清朝詩歌創(chuàng)作。中葉以后,格調派、性靈派、肌理派和宋詩派,都是發(fā)揮其一脈而推之極廣。[7]

二、詩教的影響:護國政、塑人格、端審美

為政方面,詩教利于凈化社會風氣,鞏固政治?!睹娦颉吩唬骸跋韧跻允墙浄驄D,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薄兑住吩疲骸坝^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詩歌反映生活,考見政治得失,國家據詩制定和規(guī)劃文化發(fā)展方向??v觀古代詩歌發(fā)展,詩歌風貌大致與政治興衰相消長,詩風剛健中正,則民風康健、國家繁盛,如兩漢、盛唐;詩風綺麗萎靡,則世風日下、朝綱有亂,如鄭衛(wèi)、六朝。而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激勵詩人們有一種政治責任感,有一種積極參與與干預現實的道義理想和政治關懷,有一種對不良政治的批判精神,這正是詩教將文學與政治緊密聯(lián)系起來留給后人的精神傳統(tǒng)。

立人方面,詩教塑造君子人格,表現在以詩成就人的不朽和以詩鑄就君子人格,兩者共生共存。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而詩人不朽,在于其詩不朽,不朽之詩往往金相玉質。詩是內在之美的外在表現,格是詩的內在支撐,葉燮《原詩》云:“詩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載其性情智慧聰明才辨以出,隨遇發(fā)生,隨生即盛?!眲⑽踺d云“詩品處于人品”。君子是儒家的人格理想,詩教注重實踐,無數中國人以君子人格為生存價值目標而踐行一生。

審美方面,詩教審美原則是“溫柔敦厚”、“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之美。隱秘曲折地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對外界的體驗,由此表現“含蓄”和“意境”之美。含蓄是種詩歌藝術,詩歌對政治的“諷諫”與“怨刺”須合乎道德禮義的規(guī)范,即“美刺諷諭”。這種含蓄的情感表達方式及中和之美使中國傳統(tǒng)審美趨向受這樣一種心理約束而體現出中國特色的審美需求,[8]并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

詩教是以發(fā)揮動人情性的特質來達到主體間在思想行為等方面進行相互影響的一種文化思維方式和歷史存在,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生存方式的表達,[9]詩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旗幟和烙印。詩教培養(yǎng)了知書達理又才華橫溢的博雅君子,熏陶出日常生活的風雅情意,使我們駐足華夏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之中,通過誦讀、體認和創(chuàng)造,綿延對華夏文明的光大與傳承。

三、詩教的運用:教以化民,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

當代中國教育是文理分科模式,大學生基本有良好的專業(yè)基礎素質,但人文素質遠遠不足,而大學生是全社會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階層,他們的人文素質關系著整個社會和民族的文明進程。詩歌在中國歷史中一直發(fā)揮著獨特的教化作用,利用詩教對大學生進行教化十分必要。

國家對推動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我國現已注意到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問題,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頒布了《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從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yǎng)教育三個層次概括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詩歌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支柱,其教化作用將被更好發(fā)揮。

學校的人文環(huán)境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極為重要。據調查,大學課程設置不合理,使理科學院無從接受文學方面的課程。學校應實行通識教育,增加人文學科比例,將詩學等中華優(yōu)秀文化成果納入必修課,并對經典進行廣泛地考察。課余,學校舉辦詩學講座,開展各類學經典、關注時事的活動,塑造大學生的價值觀,增強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教師是傳道授業(yè)的主要人員,應提升人格魅力和學術素養(yǎng),言傳身教。

家風對人的成長和人格塑造有不容忽視的作用。中華文明在家風的熏陶中代代傳承。遺憾的是,這樣成功的家庭教育在當今中國實屬鮮有。家庭就是一個小社會,家庭的和諧直接決定著社會的和諧,因此,用傳統(tǒng)儒家倫理道德滋養(yǎng)家風,用言傳身教影響子孫,對于家庭至關重要。

君子求諸在己,大學生應自覺提升自身素質。大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學習詩歌,以“詩品即人品”的標準提高審美水平,從古典文化中汲取有益因素。詩歌不僅反映社會狀況,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更有著實踐的內涵。大學生應學以致用,積極實踐。此外,人際交往也會對人個性塑造、個人修養(yǎng)產生很大的影響,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故大學生要擇友而處,上達以提高自身素質。

詩歌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滋養(yǎng)者和承載者,對詩教進行傳承以聯(lián)系中華優(yōu)秀文化內涵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構建大學生的時代品格,反映了文化和時代的迫切要求,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參見張少康著,《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3]參見李凱著,《儒家元典與中國詩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4][6]參見漆緒邦、梅運生、張連第著,《中國詩論史》,黃山書社2007年版

[5]參見文師華:《金元詩學理論研究》,上海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0年

[7]參見蔣寅:《在傳統(tǒng)的闡釋與重構中展開——清初詩學基本觀念的確立》,載《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8]參見余華瓊:《傳統(tǒng)詩教的文化內涵分析》,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9]參見王新剛、陳向春:《論傳統(tǒng)詩教內涵的歷史生成》,載《作家雜志》,2010年第2期

作者簡介:趙曉梅( 1993.2.5—),女,山西朔州人,山西大學初民學院中國語言文學類2012級本科生;張麗霞(1993.12.17—),女,山西晉城人,山西大學初民學院中國語言文學類2012級本科生;焦俞萍(1994.4.29—),女,山西運城人,山西大學初民學院中國語言文學類2012級本科生。

猜你喜歡
人文素質教育詩教人文精神
八旬老校長義務詩教二十年
我與詩教
今朝詩教欣然踐 他日根深花自開——詩教心得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編輯出版中的體現及構建
喚起“詩心”,更要喚起“詩教”
“以患者為中心”的醫(y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改革思考
人文素質教育視角下醫(yī)學生道德行為習慣培養(yǎng)研究
人文素質教育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
凸顯人文素質教育理念在高校語文教學中的貫通
試論醫(yī)學人文精神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