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涵
你去朋友、同學或戀人家里時,會怎樣稱呼對方的父母?
在城里,和父母差不多歲數(shù),而又無血親的,不管認不認識,熟不熟,一般都稱“叔叔”、“阿姨”。在鄉(xiāng)下,年齡很受重視,比父親年長的,稱“伯”,偏小的,則喚“叔”。女的,不是阿姨、姨媽了事,也不關姑姑、姑媽的事,姑娘總要嫁出去的,那就是伯母、嬸嬸。若嫁到同村且同姓人家,原稱“張家二姐”的,也要改成“李家大嫂”了,而不存在稱其男人為姐夫。
村子,一姓一村,有輩分表、祠堂,甚至還有族長、長老。當然,村里也會有外姓人氏來落戶,處得好的,自然能做朋友,幾代和睦相處,異姓也就成了兄弟,那么又可以派輩分了,可以管這些叫族親之外的親戚。
鄉(xiāng)下辦紅白喜事,非常講究人場。一家逢著了,除非素有嫌隙的,整個村人都會來幫忙?!凹t事”格外會涉及輩分。很多人年紀明明和自己父母相若,平日也平輩相交,但在這天會搬出上代祖宗和族譜來,搖身一變,成了太公輩、叔公輩。也難怪,舊年代里,媽媽和女兒,婆婆和兒媳,同時懷孕是常見的,所以長孫的年紀比個別小兒子的還要大。新人要是喊錯了,固然得罰酒;敬酒要亂了順序,也得罰。對方若不依不饒,就得意思意思了,贈包煙,送袋糖。
親兄弟也鬧分歧,何況流經(jīng)百年,近親分得清,遠親早已模糊,漸漸地,各自形成了新的支流。因此,雖為同姓,打架爭斗也會有的,但一般很少,要么不動手,一動手,往往牽涉到幾戶甚至十幾戶人家。
或許,從鄉(xiāng)下的叔嬸到城里的叔姨,是一種制度或說文明的演進。鄉(xiāng)下人分清叔伯是選其敬,而且淌著一股子人情味。然而,女性卻要從“姑姨姐”變“姆嬸嫂”,確有從屬于男性之嫌。城里人喊“叔叔”是取其年輕,喊“阿姨”是表達尊敬,說明女性獨立于男性。
我在鄉(xiāng)下長到九歲半,就到了鎮(zhèn)子里,后來又到了城里,也經(jīng)歷過一個被同化的過程。去年,我去車間檢驗,問一個比我媽媽還大的女人:“大姐,那個問題……”第一次,她看了我一眼,氣鼓鼓地沒理我。第二次,她說:“你叫我阿姨么,你和我女兒一樣大?!蔽矣彩菦]叫。忘了第幾次,我說:“好么,大姐,你說呀,嗯?”“好!”她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