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嬋 李妙賢 梁梅芳
(通聯(lián):廣東杰士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 廣東江門 529000)
生物腐植酸是由植物殘體(如秸稈、木屑和豆粕等)及輔助材料,經多種微生物在一定條件下發(fā)酵轉化而成。目前生物腐植酸包含黃腐酸、棕腐酸和黑腐酸三種。其中以生物黃腐酸為主要原料,并絡合各種中、微量元素等便可制成各種生物黃腐酸肥料,如江門市杰士植物營養(yǎng)有限公司生產的烏金綠。生物黃腐酸肥料含有豐富的醌基和羥基等官能團,具有較強的陽離子交換、螯合、絡合和吸附能力,因而可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益生物數量,提高肥料利用率。近幾年發(fā)現(xiàn),使用生物黃腐酸肥料還可以提高作物抗逆抗病性,如有效提高小麥的抗旱能力,減少棉花蕾鈴脫落和降低棉花枯萎病,抑制小麥根腐病等。生物黃腐酸肥料的功能強大,應用范圍日益廣泛,但關于該類型肥料最佳使用時間方面的研究較少,針對性較差。小麥幼苗對環(huán)境適應性強,其根系發(fā)達,韌性強,是較理想的供試作物。為使材料采集更簡便和完整,本文以盆栽小麥為測試對象,設置多個時間間隔,比較不同時間使用生物黃腐酸肥料對小麥幼苗地上部和根系生長的影響,旨在探索該類型肥料的最佳使用時間,為其他作物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1.供試作物 選用“煙農19號”小麥種為試驗作物。
2.供試材料 烏金綠,由江門市杰士植物營養(yǎng)有限公司提供;復合肥,挪威雅苒(15-15-15)。土壤為中等肥力的菜園沙壤土,前茬作物為甜椒,土壤pH為6.0。
3.試驗方案 處理Ⅰ:播種前16天淋施烏金綠,用量0.25mL/盆。處理Ⅱ:播種前9天淋施烏金綠,用量0.25mL/盆。處理Ⅲ:播種后3天淋施烏金綠,用量0.25mL/盆。處理Ⅳ:播種后7天淋施烏金綠,用量0.25mL/盆。對照:常規(guī)栽培方法。
試驗設在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睦洲鎮(zhèn)新沙工業(yè)園江門市杰士植物營養(yǎng)有限公司栽培溫室內進行。
4.測定方法及數據處理 本次試驗采用0.7L塑料小花盆,供試土壤過4目篩網后,每盆拌入1g挪威復合肥。本試驗待種子發(fā)芽后于2013年1月26日播種,每盆播種7顆,并設6個重復,隨機排列。播種25天后,即大部分長出4片葉時采集數據。本次試驗測試及測試方法如下:
(1)株高 采用精度1mm的直尺量取植株莖基至葉片拉直后的長度。
(2)最長葉片長 采用精度1mm的直尺量取最長葉片的葉枕至葉尖的長度。
(3)葉片抽生速度 小麥從第一片完全葉抽生至第四片完全葉抽生所需的時間再除以天數。
(4)地上部、根部生長重量 挖出植株,洗凈根系,從根莖處分開,陰涼處晾干,用萬分之一電子天平稱量鮮重。
1.農藝性狀的比較 經測量得出播種前16天使用生物黃腐酸肥料提前處理土壤的小麥株高、最大葉片長、葉片抽生速度分別為:36.4cm、28.3cm和5.5天/片葉;播種前9天使用生物黃腐酸肥料提前處理土壤的小麥株高、最大葉片長、葉片抽生速度分別為:34.3cm、26.7cm和5.6天/片葉;播種后3天使用生物黃腐酸肥料處理土壤的小麥株高、最大葉片長、葉片抽生速度分別為:36.3cm、28.4cm和5.6天/片葉;播種后7天使用生物黃腐酸肥料處理土壤的小麥株高、最大葉片長、葉片抽生速度分別為:37.6cm、29.1cm和5.6天/片葉;其中常規(guī)對照小麥株高、最大葉片長、葉片抽生速度分別為:30.8cm、24.3cm和6.2天/片葉。由測量數據得出小麥無論是播種前使用生物黃腐酸處理還是播種后使用生物黃腐酸處理,小麥株高、最大葉片長,生長速度均優(yōu)于常規(guī)對照,在使用生物黃腐酸處理中,播種前處理和播種后處理小麥株高、最大葉片長,生長速度相差不大。
2.小麥生長重量的比較 在外界環(huán)境和營養(yǎng)環(huán)境一致的條件下,小麥植株鮮重綜合反映了植株對養(yǎng)分的利用效率、葉片光合效能、植株代謝能力及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
經測量得出播種前16天使用生物黃腐酸肥料提前處理土壤的小麥地上部鮮重、地下部鮮重和整棵鮮重分別為:1.35g、0.17g、1.52g;播種前 9天使用生物黃腐酸肥料提前處理土壤的小麥地上部鮮重、地下部鮮重和整棵鮮重分別為:1.029g、0.167g、1.23g;播種后 3天使用生物黃腐酸肥料處理土壤的小麥地上部鮮重、地下部鮮重和整棵鮮重分別為:1.13g、0.22g、1.25g;播種后 7天使用生物黃腐酸肥料處理土壤的小麥地上部鮮重、地下部鮮重和整棵鮮重分別為:1.19g、0.176、1.37g;常規(guī)對照組小麥地上部鮮重、地下部鮮重和整棵鮮重分別為:0.78g、0.17g、0.96g。
由試驗測量數據得出與對照相比,使用生物黃腐酸肥料處理均可以顯著增加小麥幼苗物質積累,增加植株鮮重。其中,播種前16天淋施的處理對小麥幼苗的促進作用最佳,較對照增重58.3%;其次為播種后7天淋施的處理,較對照增重42.7%。同時試驗得出隨著使用時間的不同,與對照相比,使用生物黃腐酸肥料均可提高小麥幼苗地上部鮮重。其中播種前16天淋施的處理增重作用最佳,較對照增重73.1%;其次為播種后7天,較對照增重52.6%;使用生物黃腐酸肥料處理,與常規(guī)對照比,均可提高地下部鮮重。其中播種后3天淋施的處理對根系的促進作用最佳,較對照增重29.4%。
本試驗使用生物黃腐酸肥料對小麥幼苗植株地上部的增重作用可能源自于其能影響植株礦物營養(yǎng)吸收和運轉,提高多種酶的活性和葉綠素含量,使新陳代謝旺盛,光合作用加強,糖分和干物質積累增多;另外,黃腐酸含有羧基、羥基等活性官能團,具有較強的絡合、螯合能力及表面吸附能力,從而活化土壤養(yǎng)分,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而植物根系是一個活躍的吸收器官,也是一個活躍的代謝、激素合成器官,根的生長情況直接影響地上部的生長、營養(yǎng)狀況及產量水平。因此,根系鮮重是衡量肥料是否使用得當的重要指標。有研究顯示,生物黃腐酸肥料一方面可以直接為土壤微生物提供有機能源,顯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數量;另一方面其可以通過改善小麥株體營養(yǎng)和根際土壤環(huán)境狀況,從而促進小麥根系的生長發(fā)育。土壤微生物的繁殖與根系分泌物、土壤物理結構、有機碳源等密切相關。小麥幼苗生長初期小麥胚乳中所含的蛋白質、淀粉等養(yǎng)分足夠其萌發(fā)和生長;待胚乳養(yǎng)分殆盡,即12天左右,小麥幼苗即與土壤微生物競爭養(yǎng)分。過早淋施生物黃腐酸肥料,容易導致土壤微生物所分解的養(yǎng)分再次被固定而失效;過遲淋施,生物黃腐酸則被根系直接吸收利用而未能發(fā)揮最佳功效。因而,當生物黃腐酸肥料施用的時間合適時,土壤微生物繁殖數量及其工作效能才達到最大化,這正好解釋了本試驗處理Ⅲ根系增重的原因。
不同時間使用生物黃腐酸肥料處理小麥幼苗的結果表明:播種前后淋施生物黃腐酸肥料可使植株增高,葉片伸長,加快葉片抽生速度;提高光合效能,促進植株生物量的積累。不同時間淋施對小麥地上部、地下部的促進作用有差異。播種前,提前16天淋施對小麥幼苗地上部的促進作用最佳,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對照、播種前9天淋施和播種后3天淋施的處理;而播種后3天淋施對小麥幼苗根系的促進作用較佳,地下部鮮重較其余處理增加25%~31.7%。因此,使用生物黃腐酸肥料時,建議播種前15天左右提前施用;條件不允許的地方,建議播種后1周內施用。
越來越多的大田試驗證明生物黃腐酸肥料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良土壤,促進植物生長,提高作物抗旱、抗病能力等良好功效。在人口日益增多,土壤退化嚴重,化肥農藥成本高企的大環(huán)境下,科學、合理施用生物黃腐酸肥料,提高農業(yè)經濟效益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