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衛(wèi)偉
“蘇格拉底之死”作為西方史上最具典型意義的事件之一,兩千多年來爭訟不斷,有人認為整個西方思想史就是對“蘇格拉底之死”的反思與注解?,F(xiàn)行的高中教材中對這一事件也廣泛引用,人民版必修一《卓爾不群的雅典》一課中學習思考問題,探討雅典民主政治暴露的問題;人教版必修三《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作為背景材料,呈現(xiàn)一幅附有文字說明的《蘇格拉底之死》油畫,介紹了他因言獲罪的始末。對“蘇格拉底之死”的解讀,教學中至少有兩點值得去反思:“蘇格拉底之死是可避免的,為何選擇死”,這源于他對民主和法律的尊重精神;當自由與民主發(fā)生沖突時什么是正義?這些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或許更具指導意義。
反思一:“蘇格拉底之死是可避免的,為何選擇死”
若蘇氏早點離開雅典,也就沒有后來的死刑判決。當時的雅典法律規(guī)定任何成年公民,在認清雅典政治組織和法律性質(zhì)后,若有不滿,可以帶著自己的財產(chǎn)自由離開。如果蘇氏對雅典真的是恨之切,完全可以離開雅典;在他因 “腐蝕青年”和“褻瀆神靈”兩條罪狀被判處死刑之后,也有機會選擇逃亡,而且眾多朋友和弟子已經(jīng)安排好讓他越獄,并準備好一大筆錢。據(jù)史書記載,很多急切判處他死刑的人并不是真心想讓他死,只是想教訓這個喋喋不休的人,因為他批評人的方式總是綿里藏針:“他不直指人家的錯處,而且態(tài)度很謙和,像是毫無成見,只是一步步向你請教,結果你的錯誤自己暴露出來,這種情形是最為狼狽難堪的”。蘇格拉底對雅典世風日下、道德淪喪日益不滿,但沒有離開雅典,實際上就是默認個人與城邦之間的契約關系。他也沒有屈服于陪審團:倘若他愿意裝可憐的話,或許陪審員不會判他死刑,因為雅典法庭上允許這么做,也經(jīng)常這么做。更令人不解的是在死刑判決之后,他也沒有選擇逃亡,而是坦然選擇了死。
死刑執(zhí)行前,好友克力同曾勸蘇格拉底抓緊逃亡,而他卻認為假定他準備從這里逃走,雅典的法律就會來這樣質(zhì)問他:“蘇格拉底,你打算干什么?你想采取行動來破壞我們的法律,損害我們的國家,難道能否認嗎?如果一個城邦已公開的法律判決沒有它的威懾力,可以為私人隨意取消和破壞,你以為這個城邦還能繼續(xù)生存而不被推翻嗎?”以上內(nèi)容記載在柏拉圖著作《克力同篇》,其副標題很有意思——“兼論義務—倫理”,可見城邦是靠一系列關于權利與義務的契約組成。蘇格拉底一生除了三次服兵役外一直生活在雅典,享受了雅典公民權和悠閑的生活,還不停與人探討著各種哲學問題。權利已經(jīng)享用,現(xiàn)在的問題是要用生命履行公民對城邦的義務。歷史就是這么吊詭,他活著并沒有促進社會正義,而他的死卻暗合了他對正義的認知。蘇格拉底雖針砭民主政治的弊端,卻用接受不公的判決來踐行對民主程序的尊重和法律精神的信仰。這對西方影響深遠:2000年美國大選,小布什憑借在佛羅里達的爭議選票以選舉人票271︰266票微弱優(yōu)勢勝過戈爾,但是普選票上戈爾多了50多萬張。戈爾雖不滿,但“為了我們?nèi)嗣竦膱F結與民主的力量,我作出讓步”,接受選舉結果——因美國憲法規(guī)定美國總統(tǒng)是間接選舉,由選舉人票產(chǎn)生,而非普選票。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美國憲法大體上保持了200多年的穩(wěn)定性,而20世紀中國出現(xiàn)了17部憲法,也許兩者的區(qū)別就在于對民主規(guī)則與憲法精神的尊重上吧!
反思二:當自由與民主發(fā)生沖突時,何為正義?
“蘇格拉底之死”反映了自古希臘以來困擾西方的一個政治命題,即自由和民主的關系——正義到底是基于個人自由還是多數(shù)人民主。我們必須首先來界定“自由”和“民主”這兩個觀念,自由是個體概念,強調(diào)個人權利的不可侵犯性,如“天賦人權”;民主是群體概念,強調(diào)基于多數(shù)人形成的國家權力至上性,如“人民主權”。這兩個觀念之間有一種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張力。
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派恐怖主義就是“蘇格拉底之死”的現(xiàn)代版:羅伯斯庇爾說“法律就是人民的意志,而我們就是人民”,當以人民公意(民主)亂判死刑。據(jù)統(tǒng)計,在共和元年有3.5萬人被處決,其中有85%的人只是不同政見而非反革命,這就不僅清除了精神自由,連生命自由也要剝奪。人類應該放慢自己的腳步。幾年前的美洲大陸就給人提供了平衡自由與民主之間張力的一種方法。美國學者羅爾斯探討正義論時,提出一個詞典式排序問題,他認為自由先于民主,因為自由是先驗的(與生俱來的),而基于民主的公共權力是個人讓渡的,是后天的,并進一步提出他的正義觀:第一原則是自由,第二原則是機會平等(民主);兩者相互沖突時,第一原則高于第二原則。雖然羅爾斯討論的理論處于純粹狀態(tài),但對認識古希臘與現(xiàn)代西方的差別有很大啟示。
透過“蘇格拉底之死”, 我們往往可以看到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和多數(shù)人的偏見,還應該看到蘇格拉底對民主法制的尊重以及對社會正義的追索。作為高中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內(nèi)容和反思既成定論,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己并改進教學。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