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軼君
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最近簽署一項聯(lián)邦法案,將聯(lián)邦政府向政黨活動的撥款每年1800萬美元,轉(zhuǎn)向兒童癌癥研究。法案以一個10歲女孩的名字命名:嘉布里勒·米勒。
9歲時,醫(yī)生發(fā)現(xiàn)嘉布里勒腦袋里有一個核桃大小的惡性腫瘤。此后11個月,她從一個普通病患,變成兒童癌癥基金籌集人,籌得資金不僅用于自己,還分擔了其他36個癌癥兒童的醫(yī)療。
嘉布里勒留下的影像中,深深打動我的,是她站在街頭,對著麥克風講演。開場白通常是這樣的:我叫嘉布里勒,10歲,我患上了腦癌。細嫩的頭發(fā)隨風飛舞,稚嫩的聲音清澈嘹亮。 嘉布里勒的行動非常簡單,大聲說,直到所有人聽見。生前最后一次電視采訪中,她批評政客們“只會吹牛,但我們要行動”,她甚至用了一個需要被電視頻道消音的罵人詞,自己笑了場。
那些政客,那些拉票時總要抱抱嬰兒摸摸小孩腦袋的政客,終于聽到,并感到羞愧。弗吉尼亞州州長艾瑞克·坎托把小女孩的心愿帶到國會,獲得兩黨一致通過。民主黨議員彼得·威爾切說:“兩黨罕見地放下戰(zhàn)斧,各退一步,同意為慢性病研究注入資金,都因為這個小女孩的努力和啟迪?!?/p>
螢火小語:對于10歲的嘉布里勒來說,她的奔走疾呼,最終改變了美國政黨資金的流向;她沒能挽救自己的生命,但獲得注資的兒童基金,可能救治無數(shù)其他孩子。一個曾經(jīng)直立、曾經(jīng)疾呼的生命,便有了死亡無法奪走的驕傲。而自尊自立的個體,才有可能推動變革。
文題延伸:影響與改變;孩子的努力與價值;熱心與付出……
(李中一摘自《讀天下》2014年7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