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燕
“賞析”顧名思義乃“欣賞分析”之義,能讓人有幸欣賞的,必定是既爽心悅目又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嚴格的說“賞析”應(yīng)屬于審美的范疇,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也提到:中學語文教學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毋須諱言,這些年,我們在重視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被忽視,健康的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便無從落實。
語文教材同其它學科的教材相比,有著其自身的特點,教材中的絕大部分課文,并不是為編撰教材而寫的,事實上它們早已散見于各種報章雜志,教材的編者按照一定的知識或訓練體系的要求,把許多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或文學作品編成一個個單元,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有關(guān)的語文知識,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能力,可見語文教材是“編選”出來的。但是語文教材中的那些文章或文學作品自身情感的影響之大也是毋庸置疑的,教師在課堂上巧妙引導(dǎo)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鑒賞力尤為重要。
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對剛升入初中的七年級學生,用最簡單又極易理解的淺顯方法告訴他們美的概念——一切真的、善的東西就是美的。七年級第一學期,我們學習著名大家朱自清的《春》,課文讓我們感受到萬物復(fù)蘇的美好和蓬勃向上積極地心態(tài),教師還需進一步讓學生明了:朱自清為什么會把我們司空見慣的春天描繪的讓人春意蕩漾呢?欣賞中充滿了深深地思考。其實這個過程就是理性分析的過程,也是初步筑建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過程。
就這篇佳作而言,精美的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給我們創(chuàng)設(shè)了一個溫暖、和煦、清新而又美好的春天,僅此而已,春天的畫卷似乎少了些什么,冬眠了太久的人們此時又是何等喜悅而充滿希望:風箏、孩子,城里、鄉(xiāng)下,人們迎春的欣喜給春天的畫卷涂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至此,自然與人相融共濟,是那樣的和諧,是那樣的完美,又是那樣令人神往。一切來源于作者對春天發(fā)自肺腑的喜愛,源于作者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和對未來的向往追求。構(gòu)思的精美令人嘆服,完美的結(jié)構(gòu)處處體現(xiàn)了朱自清先生超俗的審美鑒賞力,這些均需要教師適時引導(dǎo),學生靜心體悟。
值得我們細細品析的還有作者技高一籌的寫作方法。雜而不亂的寫作順序:由高到低、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調(diào)動各種感覺器官描繪春天: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味覺;靜態(tài)的景致與動態(tài)的萬物渾然天成,作品讓我們找到了一切春天的記憶,審美的愉悅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同時又再現(xiàn)了一個真實、和美的春天。
同樣是文學大家的魯迅,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再次讓我們飽食了精神大餐:碧綠、光滑、高大、紫紅等一系列形容詞再現(xiàn)兒時百草園朦朧而又清晰的記憶;掃開、露出、支起、撒些等九個動詞讓單調(diào)的冬天瞬間有了生機;逼真而又準確的修辭使文章的語言傳神又富有想象力:“肥胖的黃蜂”、“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油蛉在“低唱”,蟋蟀們在“彈琴”,文學大家精準而又生動的語言,富有想象力又充滿童趣,使我們與作者共同感悟童年的樂趣,感悟回憶帶給我們的溫馨與愉悅,真可謂妙筆生花。
這就是賞析的魅力:懂得了什么是美,讓初入中學的孩子們學會了從真情出發(fā),感悟名家精湛的寫作技法,鑒賞大家精煉的表達,尤其是生動傳神的修辭提升了語言的感染力,著實提高了學生鑒賞美的技巧,這僅僅是學生知識技能的提高,也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美、感悟美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說,當他們運用教師所授之法自己去探索,并求得真知時,當他們看到自己的聰明才智的“確證”而“直觀其身”(馬克思語)時,就會獲得強烈的創(chuàng)造“內(nèi)動力”和巨大的審美愉悅感,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努力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之美乃至人生之美,這才是教育的一大幸事。
總之鑒賞美使受教育者,養(yǎng)成純正的審美趣味和高尚的審美理想,通過情感的升華和凈化,對周圍的世界有了健康的、準確的判斷力,一切善惡美丑均有自己的標準來衡量,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只言片語難以道盡“賞析”之樂趣,筆者愿將教學之花絮,綴連成眼前之短文,與同仁共進、共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