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三年醞釀創(chuàng)作完成,集結(jié)了一眾實力主創(chuàng)班底的《駱駝祥子》是國家大劇院第五部原創(chuàng)中國歌劇,亦是作曲家郭文景二十年來首部國內(nèi)委約歌劇。該劇的音樂創(chuàng)作在充分凸顯抒情性、戲劇性及交響性的基礎(chǔ)之上,融入了曲藝、民歌、叫賣等豐富的民間元素,在發(fā)揮歌劇藝術(shù)特點的同時,營造出了老北京所獨有的地域風味。
I ART:作為你的首部國內(nèi)委約歌劇作品,請談談《駱駝祥子》在音樂上的整體構(gòu)思及創(chuàng)作過程。
郭文景:自1994年6月我的第一部歌劇《狂人日記》在荷蘭首演,到現(xiàn)在的《駱駝祥子》,已經(jīng)整整二十年。這是二十年來我第一次和國內(nèi)院團合作。之前也與一些劇院團有過溝通,但在劇本的選擇上我們無法達成一致。這次和國家大劇院合作的《駱駝祥子》從選材到完成音樂的創(chuàng)作,歷時兩年多。從二三十個選題中,我們相中了老舍這部作品。之所以選擇《駱駝祥子》,是因為情節(jié)足夠豐滿,人物有小說打底,足夠鮮活,故事和人物的韻味本身就有很強的音樂性。國家大劇院國際化的制作平臺也能幫助我實現(xiàn)作品的藝術(shù)性,而且不論是合唱隊還是樂隊,都有很高的音樂表現(xiàn)水平。這一切讓我相信,這二十年的等待是值得的。
2012年初夏,在我準備動筆寫這部歌劇時,我用聽老北京的曲藝和叫賣這兩種市井音樂的方式來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借助老錄音,我聆聽了劉寶全、駱玉笙、石慧儒、馬增蕙、闞澤良、趙玉明、閻秋霞、白鳳鳴等北方曲藝名家的唱段。北方說唱藝人的嗓音沙啞蒼勁,韻味淳厚,有老北京的魂兒。此外,我還聽了一整張CD的老北京叫賣調(diào),從中我聽到了悠然平和的生活場景,聽見了干凈的藍天、靜謐的胡同。
I ART:你如何理解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在音樂風格上,你賦予了這部歌劇怎樣的基調(diào)及元素?
郭文景:《駱駝祥子》對我而言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它既要大眾化,又要有很高的藝術(shù)性。創(chuàng)作過程是酣暢淋漓的,因為這將是一部由中國演員演唱的中文歌劇,在語言方面作曲家得到了解放。但中文歌劇確實難唱,帶有地方方言特色的中文歌劇更需要在咬字發(fā)音上反復斟酌。有人說歌劇不適合用中文演唱,針對這個問題,我認為作曲家和觀眾需要找到各自的方式來習慣這種藝術(shù)形式。作曲家要尋找處理方式,觀眾則要尋找習慣方式,兩方磨合,找到最恰當?shù)耐窘?jīng)。莫扎特最初用德語演出《魔笛》的時候,皇帝也很不習慣,估計第一部俄語歌劇誕生的時候,沙皇聽起來也別扭。我們也在尋找處理方式,希望觀眾也和我們一起探索。
老舍先生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曾被改編成電影、話劇和地方戲曲。這些不同藝術(shù)形式的改編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強調(diào)老北京的地域風味。那么,我應該怎么寫這部歌劇呢?是不是也要寫得民間音樂味兒十足呢?這樣寫,是有利還是不利于發(fā)揮歌劇藝術(shù)的特點呢?經(jīng)過認真思考,我決定把強烈的抒情性、戲劇性、交響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把老北京的地域風味放在次要位置,僅做為背景。我這樣決定,是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歌劇的特長。我認為,強大的交響性抒情力量,是歌劇的特長。音域?qū)拸V的美聲、和聲豐滿的合唱、氣勢恢宏的交響樂團,是這種力量之源。發(fā)揮這些特長,才能區(qū)別于其它的改編,做出歌劇自身的特點。歌劇《駱駝祥子》是一部規(guī)模宏大的悲劇,演出需要三個小時,僅靠風味小曲,難以支撐如此大型的結(jié)構(gòu)。歌劇版《駱駝祥子》就音樂而言,京味兒不是最重要的,但我并不刻意回避。如果寫出了京味兒的效果,我也不反對、不排斥。我在劇中采用了單弦和京韻大鼓的素材,還在交響樂隊中加進了大三弦和嗩吶。老北京背景的作品就一定要充滿老北京的味道嗎?我認為不是,最重要的是它一定要是有交響性、戲劇性、抒情性的歌劇?!恶橊勏樽印返囊魳繁磉_讓人很過癮,很多想法如有神助,都能心想事成。比如劉四爺過壽那段音樂,我嘗試用京劇曲牌來寫副歌,結(jié)果真的實現(xiàn)了。再比如我個人非常喜歡的合唱間奏曲《北京城》,我選用了京韻大鼓的素材,費盡心思融入了駱玉笙《丑末寅初》中的幾個小節(jié),只為向她致敬。剛寫完的時候,這首合唱令我熱淚盈眶,我想對于這個我已經(jīng)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城市,我可以拍著胸脯說——北京,我對得起你。
I ART:老舍原著中的人物形象生動、性格鮮明,你是如何通過音樂的方式對劇中人物進行塑造的?
郭文景:小福子第一次出場我寫了一首長達7分鐘的詠嘆調(diào),烘托了她逆來順受的人物形象和凄涼飄零的身世。這段的感覺就像教堂中的圣詠一樣。我在其中用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旋律。再比如虎妞死之前的詠嘆調(diào),地域性的元素很少,但音樂從氣若游絲般的吟唱最終轉(zhuǎn)向排山倒海的交響齊鳴,音樂的表現(xiàn)力足以感染觀眾,這才是歌劇應該達到的效果。
I ART:一部歌劇的創(chuàng)作完成無疑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能否談談你與該劇的編劇及導演之間是如何進行創(chuàng)作上的磨合與協(xié)作的?
郭文景:在作品的解讀上,我們?nèi)讼喈斠恢?,徐瑛的改編非常忠實于原著的精神,是在向一位偉大作家和所有努力認真生活的人們表達敬意。針對歌劇的藝術(shù)形式,我們側(cè)重于令戲劇性和故事性更加集中,并對一些人物做了巧妙處理。我們在創(chuàng)作期間,會特意去北京城南各個地方討論劇本,去那些“祥子”呆過的地方。因為,對這座城市的記憶很重要。我們講述的是這座城市中發(fā)生過的故事。我跟易立明是多年好友,之前也合作過,不過他都是作為舞臺設(shè)計。這次他作為導演,是首次合作。與導演易立明合作的時候,我很吃驚,因為他電腦里裝了最新的樂譜軟件,我寫完一段把總譜發(fā)給他,他就能馬上讀。有什么想法,我們也都及時溝通。這是一次很愉快的合作。(采訪/編輯: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