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東
摘要:歌劇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20世紀作曲家德彪西創(chuàng)作了歌劇佳作《佩利阿斯與梅麗桑德》。本文簡述西方歌劇的起源與發(fā)展,包括了歌劇一詞的解釋,歌劇從巴洛克時期到古典時期、浪漫時期、20世紀時期之間的發(fā)展過程。
關鍵詞:歌劇 起源 發(fā)展
歌劇(意大利語:opera)是一個譯名,原本直譯的意思是“作品”,現(xiàn)在國際上已通用“歌?。∣pera)”一詞。歌劇是一種集音樂、舞蹈、戲劇、詩歌、美術等藝術形式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一般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西方歌劇在我國也叫“西洋歌劇”,是西方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藝術的瑰寶。
一、歌劇的起源
歌劇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歐洲的古希臘,在古希臘時代,希臘人便經常用音樂來幫助表達詩歌的內容,古希臘時期的悲劇--這種藝術形式是歌劇藝術產生的最早根源。中世紀時期的幾種音樂形式為歌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先是12世紀的田園劇,它一直盛行到16世紀,成為歌劇的重要起源之一。再是宗教劇,在15世紀至16世紀之間盛行,經常在宗教儀式的各種場合可見。再次是15世紀末的幕間劇,它的音樂創(chuàng)作非常接近于歌劇,成為歌劇誕生的最直接起源。
其實歌劇的起源于至今還沒有得到具體確切地考證,但歌劇這種藝術形式一般被公認起源于16世紀末期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當時有一個文化沙龍,由一些鉆研理論問題和熱愛音樂藝術的青年專家學者們組成,他們以復興古希臘的藝術為宗旨,向往和追求古希臘的藝術原則,把音樂、戲劇、歌詞緊密結合在一起,擺脫那種歌詞與音樂分離和復調合唱的條條框框,創(chuàng)造出新的一種音樂表現(xiàn)形式,這些青年專家學者們經常聚合在一起探討和研究有關創(chuàng)作和理論的問題,從而在佛羅倫薩興起了一場“歌劇運動”,歌劇就此誕生了。
歷史上第一部歌劇名為《達芙尼》,于1597年誕生在意大利,是佩里根據(jù)詩人里努契尼寫的腳本譜曲而成的,曾在佛羅倫薩的貴族柯爾西家中演出過,遺憾的是樂譜沒有保留下來。在1600年,佩里和里努契尼再度合作,受貴族之命,為慶祝法國亨利四世和梅第契瑪利亞公主的結婚典禮,創(chuàng)作了名為《優(yōu)麗狄茜》的歌?。ó敃r叫田園劇),成為歷史以來第一部公開演唱的歌劇和迄今最早完整保存下來的第一部歌劇。但歌劇界公認最古老的標準保留劇目的歌劇,是蒙特威爾第創(chuàng)作的一部名為《奧菲歐》的五幕歌劇,以古希臘神話中奧菲歐與優(yōu)麗狄茜的故事為創(chuàng)作題材,于1607年在曼都瓦宮廷首演。
二、歌劇的發(fā)展
歌劇的發(fā)展被公認先后經歷了: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印象主義時期。
巴洛克時期(16世紀末至17世紀中),在文學、科學、藝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fā)展,“巴洛克”風格是一種華麗的、熱烈的、十分夸張的表現(xiàn)風格。受文藝復興的影響,這個時期是歌劇發(fā)展的最重要階段。歌劇自從在弗洛倫薩誕生后,在意大利各地迅速興起,受到社會、藝術家和宮廷貴族們的廣泛歡迎。被稱作“歌劇改革之父”的17世紀上半葉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爾第對此時期的歌劇發(fā)展影響最大,五幕歌劇《奧菲歐》是他最成功最具代表之作。雖然在此之前已經有歌劇的出現(xiàn),但此時期的發(fā)展,為后來古典主義時期的歌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古典主義時期(17世紀中開始),1750年偉大的音樂家巴赫去世,巴洛克時期也因此與世長辭,此時標志著歐洲音樂重要發(fā)展時期到一段落,將迎來新的發(fā)展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歌劇經歷了巴洛克時期的不斷演變和發(fā)展,已經變得頗為成熟了,此時出現(xiàn)了一位歌劇史上的改革者——德國作曲家格魯克,他創(chuàng)作了歷史上現(xiàn)代歌劇院所戲目中最古的一部名為《奧菲歐與優(yōu)麗狄茜》的三幕歌劇,這是一部提倡歌劇改革的成功作品,于1762年10月5日在維也納首演。格魯克對歌劇的改革,使之通向意大利浪漫主義的道路,他主張歌劇的音樂性和戲劇性要完美統(tǒng)一,提倡音樂服從戲劇的效果,同時,還倡導用本國語言來創(chuàng)作作品,以便發(fā)展各國歌劇。17世紀末,威尼斯建立了十五座歌劇院,歌劇成為一種社會性的活動,得到了極大的繁榮,貢獻最大、發(fā)展最快的城市有佛羅倫薩、羅馬、威尼斯和那不勒斯。
浪漫主義時期(18世紀至19世紀), 1830年,法國作家雨果的戲劇《愛爾那尼》成功上演,將浪漫主義推向高潮。浪漫主義運動的興起,促發(fā)了藝術領域繼文藝復興之后最深刻最重要的一次重大革命。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是一種文藝思潮,起源于法國,歌劇的發(fā)展與成熟,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密不可分,此時期是歌劇發(fā)展最關鍵的階段,已經到了成熟的狀態(tài),主要發(fā)展地在意大利,內容主要體現(xiàn)了英雄主義與愛國情感。最具代表的歌劇革新家先后有羅西尼、貝里尼、唐尼采蒂、威爾第和瓦格納,其中威爾第是貢獻最大的,代表作品有:《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阿伊達》。威爾第的創(chuàng)作后期,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音樂潮流——真實主義歌劇,它繼承了來自法國比才《卡門》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保持了真實主義文學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特點。推動這股潮流向前發(fā)展的主要作曲家有:普契尼、馬斯卡尼、列昂卡瓦洛。
印象主義時期(20世紀),印象主義音樂的產生是從民族樂派和后期浪漫派中演變出來的,是20世紀初由法國作曲家德彪西首創(chuàng)的一種音樂風格,藝術特征是在作品中不描述現(xiàn)實的事件,而是建立在暗示運動和色彩之上,意境神秘,強調朦朧感。此時期的歌劇,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狀態(tài),影響力最大的作曲家還是德彪西,他在晚年創(chuàng)作了歌劇《佩利阿斯與梅麗桑德》,采用暖昧含蓄和捉摸不定的樂匯,抒發(fā)感情,表現(xiàn)人物,音樂令人困惑的美感和給人以難以置信的想象力,可以算的上是一部空前絕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