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立祥
廉正家風(fēng)的傳承
——楊秉的“三不惑”和“兩不怕”
◎ 劉立祥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睎|漢廉臣楊震在推卻故友贈金時,果斷地說出了這八個字,從此名揚(yáng)千古,成為“不欺暗室”的典范。
有父如此,其子如何?
楊震之子楊秉,少傳父業(yè),博通經(jīng)史,善于著述,尤以通曉《京氏易》聞名遐邇,過著隱居教授門徒的生活,直到40多歲才應(yīng)召步入仕途。
據(jù)《后漢書·楊震列傳》:“秉性不飲酒,又早喪夫人,遂不復(fù)娶,所在以淳白稱。嘗從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財(cái)也?!?/p>
“三不惑”中,尤以面對金錢的“不惑”更為世人所景仰。楊秉一生宦海沉浮,職務(wù)頻繁變換,一個職務(wù)與另一個職務(wù)之間往往出現(xiàn)空隙。因此,楊秉在計(jì)算俸祿時總是“錙銖必較”,扳著指頭按任職天數(shù)細(xì)算,多余的俸祿一文不取。即使楊秉免官閑居,生活捉襟見肘陷入窘境之時,甚或舉家“并日而食”(也就是兩三天才能吃上一頓飯),困窮至此,也不肯接受別人的饋贈。他以前的一個部屬攜百萬錢相送,楊秉擺擺手,閉門拒受。
這樣的兒子,堪為父親的驕傲。
除“三不惑”之外,楊秉的“兩不怕”,同樣令人敬佩。
一是不怕觸怒皇帝。
楊秉一次又一次地在朝堂之上犯顏直諫,與桓帝鬧得“臉紅脖子粗”,因此多次被罷免。漢桓帝延熹三年(160),白馬令李云因上疏直諫,惹得桓帝雷霆震怒,下令將李云處死。楊秉與幾位骨鯁之臣毅然站出來為李云鳴不平,結(jié)果不但沒能挽救李云的性命,楊秉也因而再一次被罷官。這年冬天,楊秉又被起用任命為河南尹,上任不久,又因?yàn)樽嗾垏?yán)查中常侍單超的弟弟單匡賄賂謀殺案,觸怒了桓帝,這一回不僅被罷了官,還被遣送左校服苦役。
如果說被皇帝“炒魷魚”是一種被動和無奈,“炒”皇帝的“魷魚”則絕對是無畏無懼的極致。
桓帝經(jīng)常微服出行,楊秉上疏苦諫:皇帝貴為天子,不能隨隨便便瞎逛,不然就混淆了尊卑等級,搞亂了君臣次序,萬一發(fā)生意外,對不起先帝,也來不及后悔。
奏疏遞上去,結(jié)果是“帝不納”。楊秉也沒含糊,隨即來了個“以病乞退”。不納忠言?對不起,恕不奉陪!這就是楊秉。
二是不怕得罪宦黨。
漢桓帝延熹二年(159),多年臨朝稱制的梁太后病死,15歲登基的桓帝此時已28歲,他再也無法繼續(xù)容忍“跋扈將軍”梁冀一手遮天為所欲為,于是,聯(lián)合中常侍單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人,率羽林軍千余人將梁府團(tuán)團(tuán)圍住,一舉誅滅梁氏外戚集團(tuán)。
按下葫蘆浮起瓢。外戚的勢力打下去了,宦官的勢力隨之熾烈起來。五位宦官因剿滅梁冀有功,同日受封侯爵,時稱“五侯并封”,他們勾結(jié)在一起,黨羽布滿天下,仗勢弄權(quán),獨(dú)擅朝政,比外戚更加腐敗,黨錮之禍?zhǔn)钩罢劵⑸?,東漢王朝政治陷入了更加荒唐和衰頹的深淵。
延熹五年(162)冬,楊秉遷任太尉,與司空周景聯(lián)合上疏:“縱觀朝廷內(nèi)外大大小小的官吏,大多都不能勝任,因?yàn)榻鼇碚髡俚娜胧苏?,都沒有經(jīng)過考核,致使到處盜賊蜂起,禍亂不斷,百姓怨恨。按照國家的制度規(guī)定,宦官的子弟不能居官掌權(quán),而如今宦官們的遠(yuǎn)親近戚三朋四友充盈官府的各個部門,其中有的人年輕平庸,無德無才,但卻把持著太守、縣宰的職位,天下人憂懼切齒。誠望皇上遵用舊章,斥退貪婪殘暴的官吏,重振朝綱,不使天下人失望?!?/p>
桓帝準(zhǔn)奏。于是,楊秉逐條參奏匈奴中郎將燕瑗、青州刺史羊亮、遼東太守孫喧等50余人,或判處死,或就地免官,天下人莫不對楊秉肅然起敬。
益州刺史侯參仗著哥哥中常侍侯覽的權(quán)勢,恣意橫行,沒人敢惹。楊秉憤然劾奏,桓帝下令召侯參問罪,侯參在押解途中畏罪自殺。楊秉又上疏彈劾中常侍侯覽和具瑗,桓帝大為不滿,但鑒于各方壓力和楊秉的懇切與虔誠,還是很不情愿地免了侯覽的官,削減了具瑗的封地。
楊秉的“三不惑”和“兩不怕”告訴我們:自古利門洞開,則義路自閉;酒門洞開,則崇德守則之路自閉;色門洞開,則為善進(jìn)取之路自閉;自私利己之門洞開,則豁達(dá)忠勇之路自閉;阿諛諂媚之門洞開,則浩然剛正之路自閉。捧讀古書,楊秉蔑視權(quán)貴、敢做敢為、為蒼生社稷奮然搏擊的場景歷歷在目,正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所為。
楊秉的一身錚錚鐵骨滿腔凜然正氣如何煉成?他又何以能夠成長為柱國擎天的棟梁?
讓我們穿越歷史時空,去拜謁弘農(nóng)楊家。
楊秉的父親楊震,通曉經(jīng)術(shù),博覽群書,隱居不仕,50歲時才應(yīng)召步入仕途,時人呼之為“關(guān)西孔子”,暮夜卻金,贏得“四知先生”的美譽(yù)。他為官清廉公正,不畏權(quán)貴,因受中常侍樊豐等一幫宦官誣陷,頻頻遭受打擊陷害,最后在貶謫途中憤而飲鴆自盡。楊震之前,楊門數(shù)代,代代詩書傳家,清白繼世,累德積善,一脈相傳。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楊秉,秉承儒雅清正、愛民濟(jì)世、剛直不阿的家風(fēng),超塵脫俗,兀世而立,不避任何艱難險(xiǎn)阻,一心一意拯萬民于水火,委實(shí)令人肅然起敬。楊秉之子楊賜、楊賜之子楊彪、楊彪之子楊修,也都名標(biāo)青史,彰顯出楊門家風(fēng)清醇、博大和厚重的化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