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瑜瑋,李順才,吳明明
(江蘇師范大學 機電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當桿件所受外力作用線與桿軸線平行但與軸線不重合時,將使桿產(chǎn)生偏心拉伸或壓縮現(xiàn)象[1],承受偏心拉壓的構(gòu)件在工程中很常見.桿件承受偏心拉壓時由于存在附加的彎曲變形,其變形屬于軸向拉伸(或壓縮)與彎曲的組合變形,因此,桿件橫截面危險點的應力往往高于單一軸向拉伸時的應力,導致桿件承載能力的降低,其影響的程度則由偏心距來決定[2].在對工程結(jié)構(gòu)和機器的零部件進行設(shè)計或理論計算時,常需要用電測法測定作用力的大小與方位.電測應力、應變試驗方法(簡稱電測法),不僅用于驗證材料力學的理論、測定材料的機械性能,而且作為重要的試驗手段為解決工程問題及從事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試驗基礎(chǔ).電測法的基本原理是將電阻應變片(簡稱應變片)粘貼在被測構(gòu)件的表面,當構(gòu)件發(fā)生變形時,應變片隨著構(gòu)件一起變形,應變片的電阻值將發(fā)生相應的變化,通過電阻應變儀可測量出應變片中電阻值的變化,并換算成應變值,或輸出與應變成正比的模擬電信號(電壓或電流),用記錄儀記錄下來,也可用計算機按預定的要求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得到所需要的應變或應力值[3-4].電測法屬于無損傷測試,它使用的測試設(shè)備和電阻應變片的安裝工藝比較簡單,而且測量精確度高,因此電測法在工程測試中很常用.如趙德平等用電阻應變法測定了圓形、圓環(huán)形、矩形和口字形截面桿在偏心拉伸或壓縮時的作用力及其方位,同時給出了不同的貼片方案和一、二次加載方法,結(jié)合力學理論推導出計算偏心拉壓作用力及其方位的公式[5];孫斌祥[6]研究了偏心拉桿存在應力損傷時的極限承載能力;曹萬林等[7]研究了往復偏心拉壓荷載下矩形鋼管混凝土柱的工作性能;陰存欣[8]研究了異形截面鋼筋混凝土偏心拉壓構(gòu)件承載能力分析的電算法,并編制了相應的程序.本文通過電測法測試偏心拉桿的極限拉、壓應力,并與理論應力值進行對比來驗證本文中電測法的可靠性.
所用的偏心拉桿如圖1所示(圖中數(shù)據(jù)單位均為mm),中間等截面段的橫截面面積為A=30mm×5mm,試件兩端通過?8mm的插銷孔與加載裝置連接,偏心拉力為F,偏心距e=10mm.對于試件中段的任意橫截面,其內(nèi)力有軸力N及彎矩M,且
橫截面上由軸力N引起的正應力及彎矩M 引起的最大正應力分別為
其中抗彎截面模量Wz=×5×303mm3=11 2502 mm3.
圖1 偏心拉伸試件Fig.1 Eccentric tensile specimen
由圖1可知,桿件最左側(cè)、最右側(cè)棱邊上的點為危險點,對應的最大壓應力、最大拉應力分別為
若以εN,εM分別表示由軸力和彎矩產(chǎn)生的正應變,根據(jù)胡克定律σ=Eε,可得
在試件的邊緣沿軸向粘貼電阻應變片1,2,它們的電阻值為R,靈敏系數(shù)K=2.03,應變片1,2在偏心載荷F作用下的工作應變ε1F,ε2F為
由式(2)可得
則彈性模量為
偏心拉桿電測法的主要試驗設(shè)備有:材料力學多功能試驗臺、XL2118A型應變綜合參數(shù)測試儀.電阻應變測量法的關(guān)鍵技術(shù)之一是惠斯通電橋橋路的設(shè)計,如圖2所示,其中E1是電源電動勢,UBD是橋路的輸出電壓,R1~R4為4個阻值相同的應變片.
圖2 惠斯通電橋Fig.2 Wheatstone bridge
設(shè)電橋4個橋臂的應變分別為ε1,ε2,ε3,ε4,應變片的靈敏度系數(shù)為K,則
εd為電阻應變儀的讀數(shù),即
常用的橋式測量電路有1/4橋(半橋單臂)、半橋雙臂、全橋?qū)Ρ酆腿珮?臂測量橋路.測試中一般根據(jù)實際情況需要進行各種方式的組橋,恰當?shù)慕M橋方式不僅可以消除因載荷偏心造成的影響,也可以消除由于溫度變化帶來的影響,提高靈敏度.本次試驗中試件表面粘貼兩枚應變片,可采用1/4橋、半橋和全橋?qū)Ρ鄣葮蚵穪硗瓿蓱Φ臏y試.
如圖3所示,將承受機械變形的工作片接入AB橋臂,BC橋臂接公共溫度補償片,其他兩臂接應變儀內(nèi)部標準電阻.
圖3 半橋單臂測量Fig.3 Half bridge-single arm measure
設(shè)環(huán)境溫度變化引起的溫度應變?yōu)棣舤,則當應變片1與應變片2單獨接入AB橋臂時,根據(jù)式(5)可得應變儀讀數(shù)分別為
式(6)表明,采用半橋單臂測量時,應變儀的讀數(shù)即為每枚工作片在偏心載荷作用下的實際應變值.結(jié)合式(3)可計算桿件材料的拉壓彈性模量,結(jié)合式(4)可計算危險點應力σ1,σ2,且
半橋雙臂測量電路如圖4所示,應變片1,2分別接入AB與BC橋臂,其他兩臂接應變儀內(nèi)部標準電阻.
圖4 半橋雙臂測量Fig.4 Half bridge-dual arm measure
根據(jù)式(5)可得應變儀讀數(shù)為
式(8)表明,采用半橋雙臂測量時,應變儀的讀數(shù)即為彎矩應變εM大小的負2倍.
全橋?qū)Ρ蹨y量如圖5所示,應變片1,2分別接入AB與CD橋臂,其他兩臂接溫度補償片.
圖5 全橋?qū)Ρ蹨y量Fig.5 Full bridge-opposite arm measure
根據(jù)式(5)可得應變儀讀數(shù)為
式(9)表明,采用全橋?qū)Ρ蹨y量時,應變儀的讀數(shù)是軸力所產(chǎn)生拉應變εN的2倍.
由式(8),(9)測到應變εN,εM后,即可由式(2)計算ε1F,ε2F.進一步,由式(7)計算得到應變片1,2的工作應力σ1,σ2.
1)測量試件的尺寸,按式(1)計算危險點的理論應力值,按圖1粘貼兩枚應變片.
2)安裝試樣,調(diào)整機上、下鉸座距離至合適高度.按試驗要求接好電路、調(diào)試儀器、檢查整個系統(tǒng)是否處于正常工作狀態(tài).
3)按半橋單臂橋路接線,測定材料的彈性模量及試件的危險點應力.均勻緩慢加載至初載荷,記下應變片的初始讀數(shù),然后分級等增量加載,依次記錄各級載荷作用下應變的讀數(shù),直到載荷達到預設(shè)值.重復3次后卸載.
4)分別按半橋雙臂、全橋?qū)Ρ蹣蚵方泳€,按上述方法加載,測定軸力及附加彎矩引起的拉伸應變,該2種方案的試驗重復2次.
5)試驗結(jié)束后,卸掉載荷,仔細觀察試件的變化.關(guān)閉電源,整理好所用儀器設(shè)備,清理試驗現(xiàn)場并將設(shè)備復原.
半橋單臂方案中應變片1與應變片2的3次記錄及平均值如表1所示,半橋雙臂及全橋?qū)Ρ鄯桨钢袘儲臢,εM的2次試驗記錄及平均值見表2.
利用表1及式(4)可求得彈性模量并取均值得到E1=215GPa.再由式(7)計算得到半橋單臂方案中應變片1,2的工作應力,如表3所示.表3中應力的理論值由式(1)計算.
由表2中的載荷及εN均值,利用式(4)可計算得到表2方案中彈性模量的均值為E2=216GPa.將表2中εN,εM的平均值代入式(2),求得ε1F,ε2F,再由式(7)及E2,求得方案2中應變片1,2的工作應力σ1,σ2,并分別計算試驗所得應力與理論值的相對誤差,結(jié)果見表3.
根據(jù)表3,方案1與方案2中σ1的相對誤差均值分別為3.8%,4.5%;σ2的相對誤差均值分別為1.2%,1.4%.因此,第1種方案優(yōu)于第2種方案,而且絕大部分載荷下2種試驗方案的相對誤差都小于5%,說明本文中的試驗方案是可行的.
表1 半橋單臂試驗結(jié)果Tab.1 Experimental result by the half bridge-single arm method
表2 半橋雙臂及全橋?qū)Ρ墼囼炗涗汿ab.2 Experimental results by the half bridge-dual arm method and full bridge-opposite arm method
表3 應力理論值與各方案試驗值對比結(jié)果Tab.3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values with experimental values of each scheme
在偏心拉桿兩側(cè)分別粘貼一枚應變片,通過電阻應變測量法,采用2種方案測得了偏心拉桿橫截面上危險點的應力.第1種方案采用半橋單臂電橋直接測得材料的楊氏彈性模量及極值應力;第2種方案采用半橋雙臂電橋、全橋?qū)Ρ垭姌蚍謩e測得軸向力及附加彎矩單獨作用下的軸向線應變,然后疊加得到危險點的總應變及極值應力.2種試驗方案所得應力值與理論解非常接近,驗證了本文中電測試驗方法的可行性.
[1]劉鴻文.材料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邱克.材料力學[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9.
[3]潘少川,劉耀乙,錢浩生.試驗應力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陳健華.試驗應力分析[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4.
[5]趙德平,畢杰春.偏心拉壓作用力及其方位的測定方法[J].沈陽工業(yè)大學學報,1999,21(6):541.
[6]孫斌祥.偏心拉伸的應力損傷分析和承載能力研究[J].工程力學,2001,18(增刊):397.
[7]曹萬林,段修斌,張境潔,等.往復偏心拉壓荷載下矩形鋼管混凝土柱工作性能研究[J].結(jié)構(gòu)工程師,2012,28(4):133.
[8]陰存欣.異形截面鋼筋混凝土偏心拉壓構(gòu)件承載能力分析的電算方法[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9(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