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崇炳
狐蘭支,須置離之兄,東漢建武元年公元二十五年被匈奴扶植登上車師王位。王治交河城。
他是前國王的兄弟。
西漢時期,交河城的出現(xiàn)和它的基本布局的形成,是車師國社會發(fā)展的集中體現(xiàn)。交河城作為車師國的都城,在歷史文獻中最早出現(xiàn)于西漢,因河水分流繞城而下,故稱交河。它的出現(xiàn)是吐魯番盆地史前姑師,也就是車師人社會發(fā)展的結(jié)果。
交河城開始只是車師王族居守的城堡,它作為一個軍事要塞,在車師國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城內(nèi)除主要居車師王族外,還居守有大量的王國軍隊和國民。城的規(guī)模在不斷擴大,成為北抵匈奴的軍事重地。自漢設(shè)西域都護后,北方強大的匈奴勢力長時期被拒于西域之外,交河城在這中間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漢軍與匈奴為爭奪這座城,曾經(jīng)發(fā)生過五次較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史稱五爭車師。
交河城以其獨特的建筑方式和布局結(jié)構(gòu)而聞名于世,在中外城市發(fā)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交河城的建筑方式有三種:一是夯筑法,二是減地留墻法,三是版筑泥法。建筑的第一步是選擇單位建筑區(qū),由于建筑區(qū)的原地面起伏不平,使用夯筑法將不平地面的坑洼處填平,這種方法只在城中少數(shù)建筑中發(fā)現(xiàn)。第二種減地留墻法是交河城建筑的最基本方法。這種方法是在修整平坦的單位建筑區(qū)內(nèi),規(guī)劃出居住室、墻、門及相關(guān)建筑設(shè)施的位置,用減地的方法在生土地中挖出居住室及其它設(shè)施,相應(yīng)地留下墻體等相關(guān)設(shè)施。從單體建筑來講,這可以說是一種地下室式建筑。由于城市的主體建筑都是用這種方法從交河臺地上挖出,城市便以整體形態(tài)呈現(xiàn)在所挖出的生土地表上,所以研究者們常說交河城的主要部分是從臺地上挖出來的。第三種版筑泥法用于單位建筑物地面以上墻體的建筑。它是和減地留墻法相對應(yīng)的。對于單體建筑來講,這兩種方法的結(jié)合,可以說是一種半地穴式的建筑。版筑泥法也是交河城建筑中最常用的方法,特別是一些大建筑,為了增加墻體的高度,地表以上部分的建筑均采用這種方法。版筑泥法和迄今在西北農(nóng)村仍常見的所謂干打壘的方法不同,它是用半干的泥塊壘砌高墻,壘砌時地上的人將團成的泥塊扔到墻體上,墻上的人接到泥團后將其摔到墻上,用腳踩成墻體。在發(fā)掘西北小寺時在坍塌的墻體廢墟中出土的大量版筑泥片上發(fā)現(xiàn)有人的手印和腳印。減地留墻法和版筑泥法是交河城獨有的建筑方法,目前在國內(nèi)外尚沒有找到能與交河城這二種建筑方法基本相應(yīng)的對比材料。如果一定要找交河城這種獨特的建筑方式的文化來源,史前車師人的遺址給我們留下一些蛛絲馬跡,在蘇貝希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房址大多都是半地穴建筑和地表上用泥塊壘墻兩種方法建成的,可以認為交河城的這兩種建筑方式都是車師人的獨創(chuàng)。
交河城的布局,街道由南北向的長街和東西向的短橫街組成,南北街道有中心大街和東西市區(qū)的南北長街。中心大街是整個交河城的軸心,長約三百四十米,寬約八至十一米,兩側(cè)是高三點五至四米的生土墻。中心大街位于城中間,街的南北兩端并沒有延伸到城區(qū)的端部,也不和任何城門直通。中心大街的南北兩端正對著的是南北對稱相望的高臺建筑,北端為中央大塔,南端曾稱了望臺,這是一處與軍事密切相關(guān)的建筑設(shè)施,近來又有學者認為它是一座佛寺,或稱高臺寺廟。不過,這兩座高臺式的建筑分別把守中心大街兩個出囗的位置,明顯可以起到對整個城市的防護作用。交河城從整體布局到局部位置,無不把軍事防御作為出發(fā)點,這是許多研究者得出的一個結(jié)論,所以這兩處高臺建筑是出于軍事目的建筑的可能性是應(yīng)該存在的。中心大街寬敞,有一些橫道通向東西城區(qū),四面的防守規(guī)整嚴密。這里即是交河城交通的中心,也是交河城居民聚會,進行其它社會活動的重要場所。東西城區(qū)有南北狹長的干道,東干道保存較好。它從南城門附近向北從東城門外側(cè)通過,蜿蜒通過東城密集的居民區(qū),離開東城門向北不遠與東城區(qū)一條重要的東西向的橫街相接,交接處成丁字形,由丁字形街迂回可進入中心大街。可見從東門要進入中心大街要通過一段曲折巷道。東干道向北可達東北佛寺。西城區(qū)的南北向干道保存并不完整,從一些局部段落看,其功能與東城區(qū)南北干道同。東西橫街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中心大街與東城門之間的橫街,街道的兩側(cè)是高達六米的生土墻,且不與兩側(cè)的居住區(qū)直接相通,這樣的布局防衛(wèi)用意十分明顯。交河城的城門目前發(fā)現(xiàn)并可以確定的有三個,東門,南門和西門。交河城門的基本結(jié)構(gòu)完全一致。它有兩個特征,一是所有的城門都不和主干道直通,即它不能通過主干道直接進入城的中心區(qū)。像東城門那樣,城門內(nèi)側(cè)與東城區(qū)南北干道通,城門與干道垂直交接,由城門進入街道后要向左右迂回才能找到通向城市腹心的大街。二是城門結(jié)構(gòu)本身,均是先在城門所建的區(qū)間挖出一基本為圓形的地下空間,在這一空間的外側(cè)開小的門道可供出入,稱城門的外側(cè)門道,圓形空間的內(nèi)側(cè)仰面是高聳的影壁墻,通過城門的道路在影壁墻下向左右伸展。除內(nèi)外側(cè)門道外,這一圓形的地下空間內(nèi)還有其它設(shè)施,其功能和中原古代城市布局中的甕城完全一樣,故稱為甕城。交河城的城門不僅是交通要沖,同時又是守護交河城的軍事堡壘。
話說刀護但欽殺了車師后王須置離,這件事引起了車師后國的動蕩。居于博格達山北的須置離的哥哥,時任車師國的輔國侯狐蘭支一氣之下,帶著車師國兩千多人投奔匈奴,匈奴本來對王莽的政策不滿,便接受了他們的投城。后單于派兵與狐蘭支的兵合力攻車師,殺車師后城長,傷漢的都護司馬,車師前部的形勢十分危急。
東漢初立,國勢未定,國力貧弱,東漢政府無力經(jīng)營西域,匈奴借機卷土重來。狐蘭支又帶著人馬回到車師境。
匈奴退兵后,駐守在高昌壁的戍己校尉刀護生病,他怕匈奴卷土重來,派手下陳良在桓且谷屯兵,防范匈奴南進。安排終帶護送糧草,讓司馬韓玄右曲侯任商各領(lǐng)本部人馬嚴加防范。
刀護手下眾將商議,西域各國見匈奴恢復元氣,都蠢蠢欲動準備背叛漢朝投靠匈奴。匈奴正在作準備舉兵南侵,一旦匈奴來攻我們都將戰(zhàn)死。想要活命,只有一個辦法,殺死校尉然后投奔匈奴。眾人口徑一致,于是起兵造反,數(shù)千騎兵將校尉府圍住,逼刀護下令點狼煙示警,說是匈奴派十萬兵馬來侵。刀護見狀只得下令點狼煙,狼煙一點震動西域,各地兵馬紛紛向高昌壁匯集。刀護一下令就被人殺死,各地趕來的兵馬多的四百人少的三百人。他們在距校尉府二三里就被阻止前進。陳良對趕來的兵將說明緣由,大家見事已如此,只好將錯就錯。陳良下令將刀護家的男兒四人殺害,只留女眷,陳良帶著這些人投靠了匈奴。單于高興的接受了他們,封陳良、終帶為烏賁都尉。
車師前王為漢政府所立,不愿受匈奴的統(tǒng)治,繼續(xù)與漢往來,與匈奴對抗。
此時狐蘭支已被匈奴扶持當上了車師王,吐魯番盆地已成匈奴勢力范圍。
過了三年單于死,他的弟弟烏壘繼位。烏壘繼任匈奴單于后,重新開始與漢和親政策。王莽向匈奴提出要陳良、終帶等人,烏壘單于滿足漢廷的要求,將陳良、終帶等二十七人要犯用牢車將他們押送出境,交給漢朝使者。這些人被押送到長安后,王莽下令將他們?nèi)刻幩酪粋€不留。
以后,王莽欺騙單于,和親從此斷絕。匈奴開始對西域采取動作。焉耆國與匈奴近最先反叛,他們殺了西域都護但欽。匈奴陳兵漢邊境,王莽顧不了西域,西域各個國家開始背漢投匈。
天鳳三年,漢派五威將王駿、西域都護李崇、戍己校尉郭欽帶兵出西域。西域各國國王都出城迎接,送糧草物資慰勞漢軍。
焉耆王見勢頭不對,佯裝降漢而暗中聚集兵力準備自衛(wèi)。王竣、李崇、郭欽等人將莎車、龜茲兵七千余人分成若干隊潛入焉耆城。焉耆設(shè)伏兵準備襲擊王駿,并挑唆姑墨、尉犁、危須三國兵共同攻擊王駿等人。結(jié)果反被王駿帶兵截殺。戊己校尉郭欽帶領(lǐng)一支兵馬,深入焉耆境內(nèi),此時焉耆兵正與王駿、李崇等兵馬拼命廝殺,焉耆后方空虛,郭欽帶兵突然而至,襲殺老弱病殘,使焉耆國人驚恐萬分。郭欽乘機引兵而返。消息傳到長安,王莽高興萬分,封郭欽為劁胡子,意即用兵之術(shù)太絕,無人能比。李崇在西域都護任上收復失地,還保衛(wèi)龜茲,不讓匈奴染指龜茲,為漢朝立下不朽的功勛。
又過了數(shù)年,王莽死。李崇不久也死,西域便與漢斷絕了關(guān)系。
安得,他到底是哪一年繼車師王位,史書上查不到。史書上明確記載他是車師王的是東漢建武二十一年公元四十年,王治交河城。車師王與鄯善、焉耆兩國國王將兒子送往漢廷做人質(zhì)。當時規(guī)定西域各國國王要想得到漢朝政府的承認和冊封,必須將其一子送到漢廷充當人質(zhì),以表示誠意。結(jié)果被漢光武帝遣還,這時的車師王不是別人,正是安得。
車師王安得,其家族在西域是個名門望族。他的舅舅曾擔任過龜茲國王。安得當上車師王后,西域各國相互爭戰(zhàn),車師滅了郁立今新疆阜康,單桓今新疆昌吉,孤胡,烏貪訾離今新疆瑪納斯等小國。車師滅了郁立、單桓、孤胡、烏訾利等國后,實力大增。車師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天山中部南北廣大地區(qū)都受車師控制,這里是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自古以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安得的前任狐蘭支原先為漢廷所封,后叛逃匈奴并被匈奴重用。狐蘭支甘心情愿為匈奴賣力,成為匈奴肢解西域的幫兇。漢廷對這樣的人切齒痛恨,而狐蘭支也深知自己的所作所為很難得到漢廷的諒解和接受。
永平十六年公元七十三年,東漢明帝劉莊派四路大軍出擊匈奴,竇固、耿秉帶領(lǐng)一萬兩千騎兵出酒泉,西擊匈奴呼衍王部。
永平十七年公元七十四年,竇固、耿秉帶兵攻打車師,車師分前后兩部。前部都城為交河城。后部王城為糊涂谷今新疆吉木薩爾縣泉子街鄉(xiāng)。兩城相距五百里。
車師前王居交河,河水分流繞城而過,因此得名交河。交河離西域長史駐地柳中城八十里,東去洛陽九千一百二十里。車師前國共有住戶一千五百多,人口四千余,共有將兵二千人。
車師原屬匈奴勢力范圍,永平十七年公元七十四年入冬,漢詔耿秉與竇固合兵一萬四千騎兵,興兵伐車師。當時,車師前王為后王的兒子。可見漢棄車師前部后,前部一直臣服于后部,皆為匈奴所挾。耿秉與竇固的部隊到車師地后,竇固認為,車師后部路途遠,山高谷深,漢兵寒苦,遠伐不利,主張先攻車師前部。耿秉則力主漢兵直出車師后部,認為這是解決車師問題的根本。車師后部即平,前部會不攻自降。于是引兵北上,車師后王安得聞漢軍至,驚恐萬狀,從大帳中奔出,脫帽抱著漢兵的馬足乞降。車師王安得就勢歸漢,并將兒子送到漢廷去做人質(zhì),其目的很明顯,那就是想背靠這棵大樹躲陰涼。那時的西域小國為了生存都采取這個辦法。
除了漢朝政權(quán),剩下的只有匈奴有實力在西域示強。因此長期以來,漢與匈奴兩大勢力在這里進行爭奪戰(zhàn)。雙方勢力此消彼長,忽兒匈奴軍隊攻過來,忽兒漢軍趕過來。兩大勢力的爭斗,可苦了西域這些小國,他們左右逢源窮于應(yīng)付。車師王安得后來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中度過的。
漢明帝打通西域的通道,派兵攻取伊吾廬,西域的門戶被打開,車師王安得遣使入漢廷,請求歸漢。漢同意安得歸漢并照規(guī)定為他頒發(fā)了印授。
五月,耿恭在另一城疏勒城傍的一條河澗處領(lǐng)兵固守。
七月,匈奴來攻,耿恭則派出先遣部隊直襲匈奴,匈奴兵散,后在疏勒城下挖斷澗水來圍困堅守在城中的耿恭。匈奴還派兵包圍了柳中城,戊己校尉關(guān)寵被圍困。
適逢漢明帝去世,漢求兵救援無果,車師投降匈奴。
匈奴聞聽車師、鄯善、焉耆等國歸漢,十分震怒發(fā)兵攻擊。永平十八年公元七十五年三月,匈奴北單于遣左鹿蠡王帶領(lǐng)兩萬騎兵進攻車師。漢戊己校尉耿恭派他的司馬帶三白漢軍增援車師。匈奴勢眾,援兵在半路上被匈奴消滅。漢廷此時實力大不如漢武帝時候,面對強敵匈奴只能做防御。
鄯善、焉耆等幾個小國得不到漢廷強有力的支持,根本不是匈奴的對手。一個個又重投匈奴,成為匈奴的附庸。
匈奴攻下車師,殺了車師王安得。
不了解西域歷史的人,聽到或看到書里或影視上這些歷史上的人物,對他們反復無常的舉動感到十分可笑和難以理解,但你若真正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和環(huán)境,就會覺得不足為奇了。
其實在時過兩千年的今天,世界上仍然可以見到兩千年前發(fā)生的人和事件。這一點兒也不奇怪,國與國之間的比拼,完全依靠的是實力。沒有實力拿什么去跟人家比。小國弱國毫無尊嚴可講,只有受人擺布欺辱的份。一旦你強大了,別人就不敢小瞧你。人們常說歷史有驚人的相似,就是這個道理。
涿醍是姑師人,是車師后國的國王,王治金滿城,今吉木薩爾。關(guān)于他的故事,史書上沒有記載。但他與尉卑大是同一時代人,在位時間應(yīng)該與尉卑大差不多。
按理講,車師前王尉卑大和車師后王涿醍都是匈奴扶植起來的,而且他們二人之間有親屬關(guān)系。在漢朝勢力未進入西域時,兩國都屬匈奴勢力范圍,相處友好和睦,往來密切。
隨著局勢的變化,兩國國王之間的關(guān)系也跟著有了變化。
東漢和帝二年,公元九十年,漢朝大將軍竇憲率漢軍北擊匈奴,打敗了匈奴,西域震驚。車師前王尉卑大見形勢不妙,急忙將世子送往漢廷做人質(zhì)。以此向漢朝表示歸漢的決心。漢朝接納了尉卑大附漢的要求,并賜給尉卑大印授金帛。
車師后國王涿醍,見尉卑大一心投漢,認為他是墻頭上的草,風吹兩邊倒,一點骨氣都沒有。所以,涿醍心里對尉卑大十分鄙視。涿醍的車師后與尉卑大的車師前緊鄰,他并沒有附漢,繼續(xù)與匈奴來往,接受匈奴的節(jié)制。涿醍做出這樣的決定,是有他的道理。涿醍認為,漢朝離西域遙遠,加之漢章帝認為漢經(jīng)營西域以來,耗費了大量的錢財,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加上匈奴接近西域,匈奴時常挑釁和唆使西域各國與漢朝作對,一些西域小國夾在匈奴與漢朝之間搖擺不定,局面很難控制,這樣繼續(xù)下去是得不償失。因此,漢在西域不再設(shè)戊己校尉。漢朝罷戊己校尉,西域各國無所依,一個個先后重新歸降匈奴,成為匈奴的附庸。
這些往事,涿醍記憶猶新,涿醍做事原則性很強,不喜歡察言觀色、能言善變的人。他決定先不急忙轉(zhuǎn)向,看局面如何發(fā)展而定。涿醍的想法沒錯,東漢政府對西域搖擺不定的政策,主要源自東漢政府內(nèi)部意見分歧。一派贊成章帝的意見,主張放棄對西域的治理,而另一派卻極力主張繼續(xù)經(jīng)營西域。
此事的轉(zhuǎn)機出在一個人的身上,他就是西域名將班超。
班超是陜西扶風安陵人,今陜西咸陽東北。他的父親班彪,兄班固,妹班昭,都是東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班超少年立志,愿效法張騫、傅介子等人在邊疆為國家建功立業(yè)而受人尊崇。漢明帝招募勇士,班超投筆從戎,在竇固的軍中擔任假司馬。在蒲類海及伊吾戰(zhàn)爭中,班超作戰(zhàn)勇敢,立下戰(zhàn)功,因此竇固十分器重他。
公元七十三年秋,班超帶隨從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到了鄯善國,鄯善國王見到班超他們,十分高興,熱情地款待他們??墒呛髞碹飞茋醯膽B(tài)度有了變化。班超心生疑慮,暗自打探消息。原來,匈奴的使團一百多人也來到鄯善,在歸漢與匈奴的問題上,鄯善王正舉棋不定。
班超召集眾人商議,他對大家說:鄯善王難下歸漢的決心,主要是匈奴人做祟,我們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殺匈奴使團,斷了鄯善王的念想。大家聽到他的話,都十分贊成。當夜,班超帶領(lǐng)眾人將匈奴使團一百多人全部斬殺,第二天,班超提著匈奴人的人頭見鄯善王,鄯善王見事已如此,只得歸服漢朝。
竇固把班超的功績報告朝廷,漢明帝晉升班超為軍司馬。不久,班超奉命到達于闐,爭取于闐王歸向東漢。
公元七十四年,班超一行到達疏勒,疏勒王兜題不得人心,班超立原疏勒王的侄子忠為疏勒王,疏勒也歸附東漢。同年,班超又隨同竇固,耿秉平定車師前后部,西域多數(shù)國家開始脫離匈奴。
公元七十六年,班超奉命撤離疏勒,疏勒國民十分震驚,都尉黎復說:漢軍放棄我們,我國必將為龜茲所滅,我實在不愿看到這種結(jié)局。說完便拔劍自刎。班超到達于闐,于闐王竭力挽留他,他對班超說;我們視漢朝如父母,實在不忍心你棄我們而去。說完拉住班超的戰(zhàn)馬不讓走。班超深受感動,決心留下來。于是又折回疏勒,率領(lǐng)于闐疏勒等國軍隊一萬多人,攻占北匈奴控制的姑墨城,今阿克蘇。
后來,班超上書漢章帝,將實情向章帝陳述,建議漢政府增兵保護西域。漢章帝采納班超的意見,派徐干為假司馬,帶兵一千人,來到西域。后來又派和恭帶兵八百到疏勒,支援班超。
公元八十七年,班超發(fā)于闐等西域各國軍隊兩萬五千人,進攻匈奴、龜茲控制的莎車。龜茲王率五萬軍隊救莎車。班超采取聲東擊西的戰(zhàn)術(shù),打敗了龜茲的五萬軍隊。莎車降服,龜茲等國退散,西域南道從此暢通。
公元九十年,大月氏貴霜王朝發(fā)兵七萬,越過蔥嶺來犯,企圖控制西域。班超率兵堅壁清野,貴霜王朝的軍隊每到一處,都人去城空,一無所獲。等貴霜軍耗盡糧草,被迫向班超請罪,投降而歸。
公元九十一年,龜茲、姑墨、溫宿等自動歸屬漢朝。東漢政府任命班超為西域都護,駐龜茲它乾城,今庫車西南。徐干為長史。并復置戊己校尉,在高昌壁駐軍五百,又置戊己侯部,住車師后部侯城。車師后王涿醍此時見大局已定,漢朝決心經(jīng)營西域,而且派西域名將班超任西域都護,這才決定投靠漢朝。
永元八年,公元九十六年,車師后王涿醍發(fā)兵攻車師前國。原因是戊己校尉索頡準備廢車師后王涿醍,立破虜侯細致為車師后王。車師后王涿醍聽到這個消息,惱羞成怒,他認為是車師前王尉卑大在從中作祟,去索頡那里搬弄是非,導致索頡對自己的不滿,好讓細致來取代自己。于是便帶人馬攻車師前國,將尉卑大的妻子和兒子捉住,以泄私憤。
永元九年,公元九十七年,漢朝派長史王林,發(fā)涼州六郡兵馬和羌胡兵共兩萬余人,前往西域討伐車師后王涿醍。
涿醍與漢軍交戰(zhàn),初次交戰(zhàn)就損失了一千多人馬。涿醍自知不是漢軍的對手,打下去猶如雞蛋碰石頭,自取滅亡,于是,便帶著人馬逃入匈奴境,妄想借匈奴這頂保護傘來保護自己。
然而,此時的匈奴,像受了重傷的狼,早已元氣大傷,今不如昔,自身都難保,哪管得了別人。匈奴人十分清楚,一旦接納涿醍,漢軍肯定會興師問罪,這樣豈不是引火燒身。所以,匈奴拒絕了涿醍。
涿醍遭到匈奴的拒絕,破口大罵匈奴人毫無人性,不講交情,自己追隨匈奴那么多年,說翻臉就翻臉。涿醍罵完之后,便調(diào)轉(zhuǎn)馬頭,準備與漢軍決一死戰(zhàn)。漢軍乘機進入匈奴境,找涿醍決戰(zhàn)。未戰(zhàn)幾個回合,涿醍的人馬殺的殺,降的降,已全軍覆沒。涿醍也成了漢軍的刀下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