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汗 漫
寫下“湖心亭”三字,想到張岱。
明末張岱,在杭州一個夜晚劃動小舟去西湖中心小島上的亭子里看雪,就有了傳世之作《湖心亭看雪》。那夜晚,寧靜,“湖中人鳥聲俱絕”,兩三粒人的出現(xiàn)和癡情,點染前朝大雪,打動后世讀者。我現(xiàn)在所書寫的湖心亭,在上海,周圍是城隍廟焚香祈禱的信眾、豫園門前兩棵巨大的香樟樹、得月樓試圖獲得月色的伸向天空的屋檐、老廟黃金店的富麗堂皇、南翔饅頭店前漫長的排隊購買小吃的游客、九曲橋曲折腰身走過流過的女子、水、紅魚……
顯然,我坐在湖心亭二樓臨近窗口的位置才有了這樣的視野。當然,還要有一杯茶裊裊出清香,才能靜心,把目光散漫投向四周。
與張岱的湖心亭相比,上海這座湖心亭熱鬧、“紅杏枝頭春意鬧”的熱、鬧——湖心亭如紅杏,九曲橋如枝條,而城隍廟、豫園地區(qū)生意人帶來的春意,綿延不息:年糕團、蟹殼黃、酒釀圓子、臭豆腐干、烘山芋、熱白果、沙角菱、梨膏糖、咖啡、牛排……氣息復雜,在游人嗅覺里徘徊流連。捏面人的、變戲法的、放西洋景的、相命的、手機貼膜的、賣花的、倒賣豫園門票的……小生意人生氣勃勃。
明代嘉靖年間,四川布政司潘允端為“豫悅老親”而修造了“豫園”、“鳧佚亭”——我猜測,潘允端大約有鳧佚失,懷戀不已。他應該是一個容易傷感的人吧。清乾隆十九年(1784年),布業(yè)商人祝韞輝、張輔臣等人集資,在鳧佚亭舊址建湖心亭,作為布業(yè)行當商人聚會議事之場所,類似于今天的會所、沙龍。清咸豐五年(公元1885年)起,這里開設成茶樓,上海最早的茶樓。一代一代喝茶人,不論拖著辮子或光著腦袋,戴著禮帽或鴨舌帽,到茶樓上一坐,喝,四周看看,下樓,然后,消失,像建設湖心亭的那些明人清人,像潘允端的那只鳧,一一消失……
豫園、鳧佚亭或者說湖心亭的建立,乃步城隍廟建設之后塵。永樂年間,上海知縣將位于縣城中心的霍光(鎮(zhèn)守疆土的將軍)行祠改建為城隍廟,霍光依舊坐在前殿,城隍神秦裕伯(一個被朱元璋請入朝廷做官的文人)坐在后殿,一文,一武,衛(wèi)護這座城市。再加上商人色彩濃重的潘允瑞,文、武、商三種元素雜陳互動于城隍廟地區(qū)一公里左右的區(qū)域,使它始終成為不斷擴張的上海市區(qū)的中心、熱點。1924年,中秋,秦裕伯的神像被市民們抬出城隍廟,去巡游并賜福于這座城市。剛上大街,廟內火焰沖天,商人失色,一地灰燼。黃金榮、杜月笙等等大腕很快籌足銀兩,在這片寶地聳立起了鋼筋水泥質地的全新的城隍廟。算盤的力量,大約微微勝過上海灘上的筆桿和刀槍?
在湖心亭,北望,兩百米外,是豫園這座豫悅之園的正門,旅行社各色旗幟隱約招展在樹枝之間,讓人誤以為那兩棵香樟樹開出各色花朵!我進入過潘允端家這個白墻青瓦的院墻環(huán)繞起來的園子,作為游客,探頭探腦。1853年,上海小刀會的會員們進入這個園子時,大約充滿了主人翁一般的激情和亢奮。豫園內“點春堂”曾作為小刀會起義軍指揮部,目前,堂內依然陳列著小刀會的武器、自鑄的錢幣、發(fā)布的文告等等物品。那些試圖改朝換代的小刀會會員們(大多是失業(yè)的水手、曾經(jīng)在上海某條深夜的弄堂內游蕩著忽然被人用麻袋套住身體扔上黃浦江中的輪船進入了大海若干年后又被扔回岸上的水手),肯定沒有碎銀子和好心情來湖心亭喝茶。
顯然,處于上海鬧市中心的湖心亭,做不到“湖中人鳥聲俱絕”。處于工商時代,我,也做不了張岱,心跳模仿出算盤珠子撥動的聲音,盤算著種種的糾纏、糾葛。在上海,看雪,也只有去看這座城市在一個體育場內人工制造的冰雪。這是一座近代以來在政治、經(jīng)濟上非常熱鬧的城市,所以,冬天基本無雪。只能在上海的湖心亭里看人。我坐在九曲橋“枝條”盡頭熱鬧開放出的一朵湖心亭上,看人,就有了蜜蜂采蜜的感覺,眼神含糖量很高,少了在市場上看競爭對手的冷酷。我喝茶,看老人、青年、少年,重點是少女,祖國各地、世界各地的少女。我在衰老,看女人的眼光就漸漸悠然,少了急切和灼熱,像陶淵明從蒙霜的菊花上抬頭看見南山。身份不明的人群在湖心亭下閃過,或者在湖對面的城隍廟、豫園掠過,他們不知自己正被一個人凝視并猜測來歷和去向。
撒切爾夫人也曾來了、坐了、喝了、看了,喝茶的照片高懸于湖心亭中,但她的姿態(tài)肯定沒有我的體態(tài)自然。政治家在鏡頭下生活,他們的生活就是演出,湖心亭也是政治舞臺。在湖心亭喝茶的普通人,像身處暗室的偷窺者,透窗而望周遭的明媚如同攝影記者把眼睛貼近鏡頭,一種置身世外的安全感、愉悅感、優(yōu)越感,就隱秘地、小規(guī)模地滋生蕩漾如春風中的池塘。其實,每個人都是演員,登臺,表現(xiàn),謝幕。1970年代,安東尼奧尼來上海拍《中國》,曾指導攝影機抓拍湖心亭里的茶客,他不知道周圍那些矜持、莊重、衣衫整潔的茶客,都是上海市有關方面精心選擇來的群眾演員。
現(xiàn)在,我,也是演員,一個以自己為主人公的冗長大戲中的演員,躲進這湖心亭里走神,被湖邊那兩棵大香樟樹上的鳥們透過樹枝觀看、猜測?
張岱去杭州湖心亭看雪,遇到另外兩個看雪的癡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癡人見張岱,大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可見,與自己精神相似的人,是比雪還要好的風景——看雪也是看人,有人的雪景才有生趣。中國山水畫家,畫山水,焦點卻還在山水中的人,不管那人獨坐或騎驢,雖只豆大的一點、一痕,卻讓山水忽然有了感動的能力。在上海,在湖心亭,我瞇起眼睛,將近處的湖水和對面豫園的白墻放大得寬遠一些,將周遭人群減法處理,方能使人與景色的比例協(xié)調。甚至,還可以將人潮直接混同于湖水,只留下最引人注目的二三女子或孩子作為畫中人或池塘中的荷花,足矣。
人在江湖,每個人都是這江湖中的亭子,會走動的湖心亭。把自己的周圍處理成一片好風景,讓一顆心透過兩扇眼睛之窗來聯(lián)通世界,有難度。從張岱的晚明杭州,到我今天的上海,一概如此。張岱是生活藝術家,是一座能夠把周圍景色都盡力美化優(yōu)化的“湖心亭”。在《自為墓志銘》中,張岱敘述了自己廣泛的愛好:棋琴書畫,佳人美食,“兼以茶淫桔虐,書蠹詩魔?!彼莆樟松追?、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等制茶技巧,創(chuàng)制并命名了新品種“蘭雪茶”——在茶水中能保存起來容易消逝的蘭香雪意。
碰巧,在上海湖心亭,我所喝的就是蘭雪茶。以裊裊上升的茶氣為浮橋,我與張岱以及他的那場夜雪,建立并鞏固著微弱的聯(lián)系……
在豫園內游走并抄錄對聯(lián)若干。
萬花樓:“春風放膽來梳柳,夜雨瞞人去潤花?!保ù猴L夜雨像才子、浪蕩子,殷勤梳洗著柳樹們的長發(fā),目的:在夜晚去悄然潤花)。
得月樓:“樓高但任云飛過,池小能將月送來?!保ê苡械讱獾囊蛔鶚?,含云藏月。它無視園墻外次第涌現(xiàn)的摩天大廈和破碎天空,執(zhí)著等待云飛、月來——小池塘是它蓮花涌動的心懷?)
點春堂:“遙望樓臺斜倚夕陽添暮景,閑談風月同浮大白乘良辰。”(夕陽暮景,接近大白良辰?適合中年以后加速向暮年過度的人在此駐足、深思……)
最喜歡的還是大戲臺兩側石柱上銘刻的對聯(lián):“天增歲月人增壽,云想衣裳花想容?!崩デ髱熡嵴耧w字跡,但不知是否其集聯(lián),一俗語一詩語結合巧妙,入世而又脫塵。
俞振飛在豫園內這個戲臺上演出過昆曲代表作《李白醉寫》中的李白,寫“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李白。全劇只一句唱詞,但他依舊把那個微醉、大醉復沉醉的李白,演得孤蓬高振、片云獨飛——振飛。
俞振飛喜愛這個有戲臺的明代園林。豫園,愉快之園。
南方著名園林一般都設置有戲臺,園林內諸般景象逶迤、斷續(xù)、空白,暗暗契合于戲臺上的水袖、身段、曲律,美。
當代園林大師陳從周說:“演《游園》、《驚夢》,演員如果腦子中有了園林,一舉一動就不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俞振飛腦子中肯定浮動著園林。陳從周應邀去各地建造的園林中,均含有或大或小的戲臺。
陳從周、俞振飛如今皆已離世,像戲臺上的人退場、卸妝、入睡,不復再登臺。
1990年代以前這里叫“泰康路210弄”,包含1950年代產(chǎn)生的五家弄堂工廠:上海食品工業(yè)機械廠、上海鐘塑配件廠、上海皮革廠……之后,職工下崗,廠房閑置,弄堂里火熱的工業(yè)時代氣息漸漸消失了。1998年,陳逸飛租借了其中兩個工廠作為工作室。之后,美術圈內人士被吸引而來。爾冬強等藝術家和一些工藝品商店相繼入駐。爾冬強工作室(也是一個巨大的舊廠房)甚至有每月一次的歌劇演唱會,名人云集,兩臺工業(yè)時代遺留下來的吊車照常能啟動在聽眾的頭頂,摹仿天使或閃電。外國游客追隨著意大利歌劇的余音,密集出現(xiàn)于此地,在深藏于鬧市的幽深弄堂里,流連,沉迷。
2000年,上述舊廠房開始被改造為藝術產(chǎn)業(yè)園區(qū),來自十八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七十余家室內設計、視覺藝術、工藝美術企業(yè)落地生根,被稱為“上海的蘇荷”。一個舊廠房門前的旗桿上飄著十面不同國家的旗子,像在開一個小型的國際藝術博覽會。2004年,藝術家黃永玉來泰康路210弄游走,想起古代畫家“田子方”,就為此地起名“田子坊”,像為田子方先生發(fā)現(xiàn)、發(fā)明了一個弟弟。商鋪商人開始進入。利用石庫門房屋改造而成的工藝品店鋪、咖啡館、酒吧、茶室、畫室……開始經(jīng)營。田子坊,藝術與商業(yè)同謀共生的氣息,很快蔓延到了泰康路周圍其他弄堂。田子坊開始成名,開始像陳逸飛、爾冬強們一樣著名,遂進入了旅行社路線圖、上海市地圖、電視時尚頻道、旅行雜志、娛樂報刊、美術界論壇、中國創(chuàng)意公司年度利潤排行榜……
以藝術之名之力,留存一片石庫門居住區(qū)、工廠遺址和生活形態(tài),是奇跡。游客們在弄堂露天茶座上抬頭,發(fā)現(xiàn):二樓居民晾曬的花花綠綠的床單或內衣,一個滴著水的花盆,貓,一個少婦在窗前對鏡描眉、幾分鐘后提著籃子從樓上下來……游客們在“井”字形狀的弄堂內游走,也會看見某個時尚店旁邊是泛出青苔的暗淡樓道,樓道墻壁有一排密集的標注房間號碼的電表,顯示出這座石庫門(一般是三層)小樓房內居民的戶數(shù)。一輛沒有了鈴鐺的被廢棄的自行車,暗示這一墻角遲早也會被商業(yè)開發(fā)的命運——讓原本鳥兒進出的窗子放大成游客進出的門,天窗發(fā)展成可以喝咖啡的露臺,墻壁上寫著“趙家”“劉家”的舊信箱改造成咖啡館顧客留言板,請此地的居民變身成游子……
田子坊區(qū)域內的石庫門民居,1940年代以前大都是海員、醫(yī)生、畫家、洋行里的職員、作家、記者、“大世界”游樂場經(jīng)理的私宅,一戶一棟,三層,約值十二根金條左右。中產(chǎn)階層居住區(qū)。五十年代之后,原本一戶一棟的房子住進了五六戶人家,工人與原白領階層后代混居,勞動服與西裝雜陳。弄堂開闊處建立工廠,車床隱隱作響,直到當代戛然而止。目前,居住在這里的基本是老人,在兩層以上、一層店鋪之上,守著家和回憶,卻常常被樓下酒吧、茶館、游客們的喧囂煩擾。生活的根被割斷,懸空,在外語、外幣、外鄉(xiāng)人的身影之上,成為無土栽培的植物,漂浮。引領異地朋友來此晃蕩,就曾看到弄堂拐角懸掛一幅抗議小標語:“太吵鬧,還我安靜!21:00之后再有音樂,小心水潑!沒有什么田子坊,只有泰康路210弄堂!”但似乎無效,且那小標語更增添游客興致:“多有意思的抗議,像詩唉……”我詢問一個在小標語下水池邊洗菜的阿姨:“陳逸飛認識嗎?”“認識,大畫家,死得可惜。都是因為他來了,這里成了風景區(qū)……”口氣中有怨有嘆有自得。
陳逸飛,致力于世俗生活藝術化、高雅藝術生活化。一個細節(jié):每次接待國外藝術家,他都為司機親手設計一個從浦東國際機場到下榻賓館的路線圖,那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曲線,把上海最美好的地方串聯(lián)起來:世紀大道、外灘、南京路、武康路、衡山路……他希望外國人從下飛機開始就一路深入上海的美。他愛上海,愛田子坊。他不是一個象牙塔中人,把田子坊變成桃花源。據(jù)說,曾有人勸陳逸飛到蘇州河畔建立畫室,他反對:“那里太靜,一到晚上人都沒有,怎么畫得出畫來!”陳逸飛喜歡這小弄堂嘈雜內的單純、人群中的靜、駁雜生機里的舊意纏綿。現(xiàn)在,他當年的畫室已改成某公司的辦公室,只有一個小書房保持原有格局,讓游客想象陳逸飛作畫之余坐在壁爐邊翻書的情形。
依賴商業(yè)的力量,使藝術得以延續(xù)?眾多畫家步陳逸飛后塵,在田子坊內建立畫廊畫室。在游客眼前旁若無人作畫,偶爾停下畫筆談談交易,在畫家和商人兩種身份間自如轉換、跳來跳去。他們更準確地說是在制作一種油畫布上的商品。對著照片上的風景甚至名作,復制白云、山水、人物。畫室呈現(xiàn)出工業(yè)流水線的品質,不斷重復并強化著作品中某種特征:大場面,大頭,大嘴巴,大手,大紅……只有依靠特征的重復和空間的侵略感,來吸攝觀賞者駐足并猜測寓意。而陳逸飛,只在深夜才來到田子坊內的畫室里閉門創(chuàng)作。周圍沒有游客,電熱杯里咕咕嘟嘟煮一只雞蛋或一包方便面。當他意識到門外是居民們沉沉的睡意、香樟枝葉間融融的月色,靈感就浩蕩而來……
商業(yè)和藝術聯(lián)袂聯(lián)姻,使這片石庫門居住區(qū)、工廠遺址和一種生活形態(tài),能夠維持多久?這是一個問題?!肚f子.大宗師》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弊儯墙^對的,舟與山尚不可藏、不可固守,何況其他?——那“在深夜遷舟移山”的負重而走者,是光陰、規(guī)律。陳逸飛在田子坊內藏不住了,名滿人間,最后連人間也藏不住他了,就徹底消失影蹤。同樣,泰康路210弄或田子坊,也將服從于規(guī)律和光陰,變,漸變,甚至突變。田子坊內大窗大門、巨幅玻璃來召喚陽光、游客的工藝品店鋪、咖啡館、酒吧、茶室、畫室,已消失了九十年代之前以小窗小門、小幅玻璃來隱藏燈光和暗香的石庫門風格了——整容。似是而非。最終,深夜的田子坊是否會徹底成為類似“新天地旅游區(qū)”一樣的空城,消失了原住民的滬劇吟唱聲、哭泣、滴水的拖把、穿睡衣出門買菜的少婦、夢囈……
在光陰中、規(guī)律里,此地出生的新一代,終將只能把家園攜帶、遷移到自己的體內,流浪。田子坊,作為路標,大致指出他們童年和舊生活的方向。
上海地圖最東側是崇明島——一座崇尚光明的島嶼。在長江入??谔幐樱缇G舟,迎向東海日出。列于臺灣島、海南島之后,中國第三大島。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
崇明島成陸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長江水攜帶青藏高原上的泥沙、植物種子一路奔流,在此地,放棄泥沙,進入東?!畛醯男〗闹蘧蜐u漸放大成了目前面積約一千平方公里的島嶼面貌。
這是一座依然成長著的島嶼,每年約有幾十畝的新灘涂在島嶼四周出現(xiàn),像一個少女裙子四周隨風展開的繡滿了野花的花邊。東灘濕地、西灘濕地就完全是由灘涂構成的,且處于不斷放大、擴張之中。無邊的蘆葦林在風中起伏,根莖呈空心狀的蘆葦大面積起伏——似乎也受鳥類啟發(fā),充滿了起飛的欲望。鳥類骨頭都呈空心狀,減輕重量,飛翔。而人類的骨頭實心,笨重,在大地上行走,仰望鳥群在空中展開雙翼。
來崇明島看鳥,游客們大都集中在東灘濕地、西灘濕地,買一張門票進去,就開始仰頭張望、失望。我曾經(jīng)在濕地里呆了一天,總共模模糊糊看見三只鳥的影子,在人行棧道所不能抵達的濕地深處,安慰性地掠過。但《崇明旅游手冊》上說:“崇明島濕地擁有豐富的兩棲動物和植被資源,是候鳥遷徙途中的集散地,也是水禽的越冬地,僅東灘記錄的鳥類達三百一十二種,遷徙水鳥上百萬只。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四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四十三種。”
可能因為我們都是掏錢來購買鳥影鳥鳴的俗人,鳥才遠離、隱潛。島上漁民農(nóng)民周圍有鳥群伴飛。勞動者需要頭頂有鳥兒振翅鳴叫,以便增強活下去的勇氣。鳥,應該就藏在島上的各類湖泊、內河、蘆葦叢、灌木林、稻田、沼澤、薰衣草里,窺視島上日益增多的人流、車流、物流、信息流……
在上海聯(lián)通崇明的隧道、大橋沒有啟用之前,崇明島與上海之間依靠木船、輪渡來連通溝通。一種緩慢的連通溝通,從大陸到崇明島,需要兩個小時甚至更多,所以充滿詩意。詩意是沒有效率、拒絕速度的。在船上,一種同舟共濟的感覺油然而生,適合戀人談心、仇人和解,不適合商人談判、律師辯論。適合拍藝術電影,不適合開新聞發(fā)布會。
我曾經(jīng)坐一艘渡輪去崇明島。渡輪擁擠。在人與人之間的縫隙處,在四周洋溢著的魚腥氣、水氣里,我窺視到對面座位上一個少年的手,正在一性感少婦穿著黑色絲襪的長腿上蜻蜓點水般膽怯地掠過。那少婦故意裝著沒有覺察的樣子,扭過頭,眺望江面,臉卻紅了。我也扭開頭去,眺望江面。沒有蜻蜓。一群江鷗飛過入海口,之后,就變成海鷗了?它們的飛翔路徑凌亂,一定有魚群在水面下磁鐵一樣暗暗誘惑著它們的胃、決定著它們的視線。事物之間的吸引、排斥,構成人間萬象。
少女汪明荃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也坐這樣一艘慢船離開出生地崇明島,到了上海,到了香港,就成了影星、歌星。知道這一背景后,我就總覺得她歌聲里,似乎洋溢著崇明島上的風聲和薰衣草芳香。目前,崇明島上有許多風力發(fā)電機,風車一樣的葉片在風中旋轉,把風聲轉化為電能,并落實到燈火、電視、音響等各類電器之中——抽象的風,落實為島上具體的景色,所以“風景”這一詞匯在崇明島保持了合理性。
與汪明荃逆向,六十年代,上海知青一群群越過長江、乘慢船登上崇明島、插隊落戶。許多年邁的高級知識分子,一群群越過長江、乘慢船上島、接受勞動改造。當時,崇明還是一座荒涼島嶼——思想必須在荒涼中冷凍?必須以肢體的勞動來降低思想者大腦的轉速?一個政治化的時代,在崇明島上催生出一批農(nóng)場:紅星農(nóng)場、長征農(nóng)場、海燕農(nóng)場、前哨農(nóng)場、東風農(nóng)場、前衛(wèi)農(nóng)場、前進農(nóng)場等。這些名稱保留至今,成為地名,從中依稀可以索引出由鑼鼓、紅旗、口號、軍裝、批判、歌聲等等元素構成的時代氣息。
目前,這些農(nóng)場中的一部分已退耕成為森林,一部分整合成了現(xiàn)代化農(nóng)業(yè)社區(qū),一部分則成為度假旅游區(qū)——草地上的高爾夫球蹦跳,模仿著野兔的速度和活力,打高爾夫球的人,身體內部就會模擬出打獵者般的愉快,打擊的愉快。不同的是,最狡猾的兔子也只需要三個左右的洞窟,但高爾夫球場上似乎有無數(shù)的小洞窟,表明:這些高爾夫、這些高爾夫球手們,有著高于一般性野兔、一般性獵手們的智商和能力。附近,連片的四星、五星酒店、別墅。成功人士、美女、高級跑車聚集的區(qū)域。他們需要城市,也需要島嶼、長江、大海。成功人士的胸襟都很長、很大,所以,島上的酒店和別墅區(qū)里,胖子比較多,基本上依靠穿背帶褲來掩飾、控制各自的腰圍和情懷。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大部分知青、被改造后的知識分子回到上海主城區(qū)生活、回到主流。一小部分人拒絕返回,成為島民。他們以及他們的后代,黑,瘦,生氣勃勃,像島上野地里的樹。對上海那座日益龐大、風云變幻的城市,情感復雜。在島上漫游,我與幾位島民站在田野里一同抽煙、閑聊,其中就有一兩位殘余書生氣質的老知青。他們說:“島上空氣好,生活簡單。東南海風朝著西北吹,就吹到市區(qū)里了?!薄拔覀冏约悍N的菜、米,自己養(yǎng)的雞、鴨,能放心吃,多好?!薄澳贻p人總想往上海去闖蕩,繁華。島上的老人、孩子多,安靜。但現(xiàn)在游客也多了?!彼麄兊目跉庵?,似乎沒有意識到崇明島是上海自古以來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似乎是以局外人的眼光看待上海、看待世界。
在島上碰到一個大篷車藝術團,唱滬劇、昆曲,也唱搖滾。其中,一中年光頭男人非常醒目,周圍總有幾只小鳥盤旋。據(jù)說,他多年以前靠捕鳥為生,能模仿出幾十種鳥叫,吸引那些孤單感強烈的鳥兒趨近他這位戴著草帽、蹲在草叢中的“同類”。直到一張大網(wǎng)鋪天蓋地,這些鳥兒才明白末日來臨,“恨關羽不能張飛”。光頭男人為此坐了兩年的監(jiān)牢,出獄后成了口技演員,隨著藝術團在島上晃蕩。孤單的時候,吹吹口哨,就有幾只鳥兒追隨他而來。
這座島嶼上出現(xiàn)過幾位優(yōu)秀的抒情詩人,比如,徐剛,施茂盛,等等。寫鄉(xiāng)土詩、愛情詩。他們把島上的小路、月色、蟲鳴、雁叫、炊煙、水車、奶牛、少女、晨霧、潮汐,不加修飾地搬上書桌,分分行就成為詩篇了。一座島嶼可以幫助它的孩子自然而然成為詩人,把萬籟轉換為詩歌中的音樂性。世界上的島嶼都是相似的,與政治學、經(jīng)濟學絕緣,成為一片野地。島上的人,懷有一顆在野的心、野樹上的鳥巢一樣跳動的心,沒有政治、經(jīng)濟領域里的野心——那種在廣大政壇里、市場里策馬狂奔開拓進發(fā)的野心。
一個人在崇明這樣大江結尾、海洋開始的地方生活,天然地就獲得了詩意或者說失意、時間喪失所帶來的意味——一個島民,對光陰流逝的敏感、孤獨感,要強烈于一個陸地深處的人。長江在崇明島入海,如同一個人從上游雪山的童年、中游三峽的壯年,最后進入東海的晚年。一條大河在此開始回憶,并漸漸消失進了海水的空茫、虛無、藍……在島上領會晚年的意境,難度要小了許多。在島上成長為一個詩人,難度也就小了許多。
這是一座崇尚光明的島嶼,因晚年、夜晚都需要燈火來減弱夜色和感傷。
布羅茨基說:“邊緣不是世界結束的地方,正是世界闡明自身的地方?!背缑鲘u在闡明自身、闡釋并明亮自身——
從地圖上俯瞰崇明島,它也似乎就像一盞古老的油燈,源源無盡地汲取著來自長江、黃浦江的燈油,向東方、向大海的方向,傾吐出內在的惆悵、歡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