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學齋占畢》初探

2014-11-11 18:17張紹俊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7期
關(guān)鍵詞:易學

[摘 要]史繩祖,人稱“學齋先生”。在南宋后期的四川地區(qū),是一位較有名望的學者。其著作頗豐,有《周易古經(jīng)傳斷》、《學齋類稿》、《孝經(jīng)集解》、《學齋占畢》等十余部,《學齋占畢》是他僅存的一部著作。此書內(nèi)容廣泛,經(jīng)史子集百家之學皆有涉及,是一部頗具學術(shù)價值,且?guī)в锌甲C性質(zhì)的學術(shù)筆記。

[關(guān)鍵詞]史繩祖;《學齋占畢》;易學

《學齋占畢》是史繩祖撰寫的多部著作中的一種,全書四卷,共一百十九個條目,是一本帶有考證性質(zhì)的學術(shù)筆記。該書問世以來,歷來少人問津。但其內(nèi)容豐富,涉獵之廣,確有頗多可采之處。下文中,筆者試從寫作緣起、版本、流傳、后人評價及主要內(nèi)容等多個方面,對該書進行一初步的探討。

一、《學齋占畢》寫作之緣起

“占畢”兩字,出自《禮記·學記》,“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shù),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编嵭ⅲ荷?,吟也。占,視也。訊,猶問。簡謂之畢。訊,猶問也。意為“現(xiàn)在的師自己不知曉經(jīng)之義,但吟誦其所視簡之文以教人,多其問難?!笨追f達疏為:呻其占畢者,此明師惡也。言今之師不曉經(jīng)義,但詐吟長詠,以視篇簡而已。[1](p267)此句是用來批評那些不遵教學規(guī)律,一味強調(diào)念誦書本,知識灌輸?shù)睦蠋煛?/p>

其實,“呻其占畢”就是讀簡書,史繩祖借用此句,著重強調(diào)在典籍的反復(fù)誦讀中得到學問的體會,以循治學之道,這是學者所必務(wù)之正道,一種實事求是的學風。書如其人,史繩祖在治學過程中,也是積極致力于此的。(1)

從《學齋占畢》的自序,可以清楚的看出史繩祖撰書之緣起及其治學之道:

昔人有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又有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此則《禮經(jīng)·學記》之呻其占畢而多其訊也。君子之學,思則得之。故《中庸》謂博學而謹思明辨。語亦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余少時,將求多能。蚤夜以孜孜,凡讀書有疑,隨即疏而思之。遇有所得,質(zhì)之于師友而不謬也。則隨而錄之,積久成編,弗敢自是,而亦弗欲自棄。蓋預(yù)告諸同志而共定之也。故裒為一編,命之曰《學齋占畢》。覽者亦可見其愿學之勸,讀書之不詳,不為茍且以自慊也。其或矜其偽舛而忠悔之,尚毋金玉其音。[2](p1)

門人郭困的跋語中也提到:“學齋先生無書不讀,讀而有所疑則思,思而有所得則錄。名之曰《學齋占畢》。所以惠后學者至矣。”[2](p1)

史繩祖治學“蚤夜以孜孜,凡讀書有疑,隨即疏而思之?!瓌t隨而錄之,積久成編”,其嚴謹與勤奮,可見一斑。此書的寫作,皆是其學術(shù)實踐過程中反復(fù)的質(zhì)疑、思辨、積累之所得,并逐漸成篇的。

二、《學齋占畢》的著錄、版本及流傳問題

(一)《學齋占畢》的著錄

此書《宋史·藝文志》不見著錄,僅有《千頃堂書目》著錄有“史繩祖《學齋占畢》四卷”。[3]卷十一有兩部叢書輯錄此書,分別為元代陶宗儀的《說郛》,[4](p1-5)以及明代商濬的《稗?!贰5](p1119-1230)可見,此書歷來是受到的關(guān)注不多。

(二)《學齋占畢》的版本與卷數(shù)

《中國叢書綜錄》提到了該書的四個版本:百川學海(包括咸淳本,以及影印咸淳本的弘治本及其影印本),四庫全書本,學津討原(嘉慶本、影嘉慶本),叢書集成初編本。還有兩個輯錄本,分別是上面提到的《稗?!繁九c《說郛》本。[6](p1021)何忠禮的《中國古代史料學》提到了這四個版本。[7](p150)《學齋占畢》的版本都只有一個來源,即百川學海本。

以下為《學齋占畢》版本系統(tǒng)示意圖:

在史繩祖的墓志碑文中提到:“《占畢》五卷。”[8](p49)而今本只有四卷,是否可以判斷該書今本已非全帙?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尚不能輕下斷言,暫且存疑,但筆者傾向于,此為卷帙的劃分差異所致。試看百川學海本《學齋占畢》,卷三卷首標明條目為35則,可仔數(shù)卻只25則。卷二末尾言“第二卷至四卷宋本缺以明弘治年華氏翻宋本重校模補”。[9]卷二看來“明弘治年華氏翻宋本重校模補”的《學齋占畢》是有缺漏的,將25條誤數(shù)成35條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黃丕烈在《士禮居藏書題跋記》中提到,他曾有《學齋占畢》殘本兩卷,為宋舊鈔本?!坝嗍沾藚矔免n本《學齋占畢》殘本兩卷,藏儲篋中久矣,苦無善本鈔足?!盵10](p131-132)又言周香嚴有不全宋刻,“往訪周丈香嚴,云有不全宋刻,假歸手校。”還有顧廣圻的舊鈔足本,“頃友人顧千里從揚州歸,攜得古書幾種相質(zhì),有舊鈔足本,取而互勘,行款已不同,知非同出一源?!盵10](p132)顧廣圻在他的跋記中也提到了這件事:“序及第一卷半頁,蕘翁以香嚴書屋所藏殘宋屬補足,時方小病,腕力孱弱,未能求工也。越十日裝成重觀,因記?!盵11](p338)顧廣圻所補的舊鈔本,也是四卷??墒屈S丕烈取顧本與周本校勘,覺得周本多于顧本,似出于同源??墒蔷瓦B黃丕烈這樣著名的藏書家、??奔遥矡o法判斷兩種本子誰為源誰為流?“復(fù)取顧本校,多與周本合,用墨筆識之鈔本。顧、周兩本似出一原,而周本有不同者,皆出后人剜改,又與此本合,未知此本照周本錄出,抑周本反據(jù)此本改之?古書源流甚是難考,聊筆之以志同異?!盵10](p132)

綜上,《學齋占畢》卷數(shù)的不同,很可能是卷帙的劃分差異所致,今本四卷應(yīng)無問題。

(三)《學齋占畢》的流傳問題

上文中,已探討了《學齋占畢》的版本及卷數(shù)問題。在此基礎(chǔ)上,繼續(xù)探討一下《學齋占畢》的流傳問題。

自《百川學海》在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由左圭輯刊后,陶宗儀、商濬都曾輯錄刊印過該書。接著,明代方孝孺寫過《書<學齋占畢>后》,可見方孝孺也曾仔讀過此書。清代四庫館臣撰寫此書提要時,《學齋占畢》用的是通行本,可見此書應(yīng)刻印不少。后來,錢大昕也曾細讀過此書。[12](p325)不過,對此書的流傳,貢獻最大的是黃丕烈,上文已經(jīng)提及。

同時,從藏書章的角度也可以看出該書流傳的一些情況。

在百川學海本《學齋占畢》,史氏自序后,有黃丕烈的藏書章。[13](p149)

分別為:

■“黃丕烈印”■“宋廛拾補”

卷一末,還有李盛鐸的藏書章:

■“木齋審定”[13](p149)

陶湘的藏書章:

■“曾在陶涉園藏”

第二卷末,還有陶湘的藏書章:

■“涉園補鈔”

綜上,以上諸人都對該書進行過拾補、整理、校勘或是收藏。這可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學齋占畢》的流傳情況。

三、《學齋占畢》的性質(zhì)及其后人評價

(一)《學齋占畢》的性質(zhì)

《學齋占畢》在《四庫全書總目》中被列入子部,雜家類一(雜學)之中。《總目·子部》總序中言“雜家類”,“群言歧出,不名一類,總為薈萃,皆可摭菁英。故次以雜家?!薄峨s家類·序》中也說:“雜之義廣,無所不包?!盵14](p769、p1006)從四庫館臣的對該書的分類及其所涉內(nèi)容來看,此書是一部帶有考證性質(zhì)的學術(shù)類筆記。

帶有考證性質(zhì)的學術(shù)筆記,緣何會在宋代出現(xiàn)并得以發(fā)展?

這與宋代歷史考據(jù)學的發(fā)展有關(guān),而宋代歷史考據(jù)學興起原因是復(fù)雜的。(1)有的學者已經(jīng)注意到,宋代考據(jù)筆記是宋代考據(jù)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及重要載體,且這類筆記多出現(xiàn)在南宋以后,《學齋占畢》的出現(xiàn)與這一學術(shù)趨勢的發(fā)展是吻合的。

南宋考據(jù)筆記的興起,有其歷史成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考據(jù)筆記的發(fā)展與宋代學術(shù)的發(fā)展關(guān)系密切,這也是宋代考據(jù)學本身發(fā)展的結(jié)果。其次,趙宋南渡后,不少史家刻意搜集保存中原的文獻,用來整理考訂,撰寫史書。再次,宋代的科舉制度重經(jīng)義策論、學校制度、書院講學十分發(fā)達,文人在治學過程當中一有所思所得,心得體會,就會以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史繩祖在《學齋占畢》的自序中就表達了這個意思:“蚤夜以孜孜,凡讀書有疑,隨即疏而思之。遇有所得,質(zhì)之于師友而不謬也。則隨而錄之,積久成編,弗敢自是,而亦弗欲自棄。蓋預(yù)告諸同志而共定之也。故裒為一編,命之曰《學齋占畢》?!弊詈?,物質(zhì)條件的改善,活字印刷術(shù)的普及,也使平日不為人注意的點滴積累得以刊印。史繩祖尚不算著名學者,當時也有十多種著作刊行于世,就可想見其他著名學者的刊印情況了。略析考據(jù)類筆記興盛之歷史原因,可以對本書產(chǎn)生的社會與學術(shù)背景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2)

(二)后人的評價

明代方孝孺的《遜志齋集》,在《書<學齋占畢>后》一文中稱贊史氏“篤志精思,而求所自得者,非特好異也”,并感嘆“甚矣乎,其為多思也!”但也提到了該書的一些不足,“至于考索,可喜者雖有之,而謬誤亦聞見焉,豈所謂知者過之者邪!然其異于世俗之蒙瞀,拘錮于已然之成說,而漫不致思者,亦已遠矣。況其該博于載籍,索之惟恐不致,蓋亦難能之士也?!盵15](p613)不過,方氏對該書大體上還是肯定的。

《四庫全書總目》對《學齋占畢》的評價為,“是書皆考證經(jīng)史疑義。其中如《君子懷刑訓刑為型》,《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訓與為許》,以《凡事物之九數(shù)皆為乾元之九》,以《禹於周易直鼎卦》,以至解黃庭堅詩譏蘇軾之類,皆失之穿鑿。如譏杜預(yù)注《左傳》誤稱逸書,而不知古文之晚出;謂市井字出后漢《循吏傳》,而不知本出《國語》;謂雙聲詩始姚合,而不知先有齊王融之類,皆疏于考據(jù)。然其他援據(jù)辨論,精確者為多,亦孫奕《示兒編》之亞也。”[14](p1023-1024)四庫館臣對此書評價有褒有貶。貶者,言其“失之穿鑿,皆疏于考據(jù)”。褒者,言此書“援據(jù)辨論,精確者為多,亦孫奕《示兒編》之亞也”,頗為中肯。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中,胡玉縉先生的案語對《學齋占畢》的疏略進一步補充道:“《大戴禮》雖列十四經(jīng),然雜取《家語》分析為篇目,尤為無識,《家語》,王肅偽撰,馬昭、顏師古已論之,近范家相《辨?zhèn)巍?,孫志祖《疏證》諸書,抉摘詳盡,乃不以為《家語》竊取此記,而以為此記雜取《家語》,蓋與譏杜注誤稱《逸書》同一紕繆之甚者。”[16](p942-943)

筆者認為,胡玉縉先生的評價有失偏頗。關(guān)于《孔子家語》這部書,馬昭并未說《家語》為王肅作偽,而是認為是王肅所增加的,顏師古認識到唐本與漢本《孔子家語》的有所不同,但也沒有提出為王肅作偽,而第一個提出“《孔子家語》偽書說”人是南宋的王柏。王柏(1237-1274),從其生卒年代看,與史繩祖為同時代之人。試問,史繩祖怎么可能知《孔子家語》是王肅作偽之書呢?胡玉縉先生用后人已知《孔子家語》作偽之結(jié)論來紕繆前人,實在有些不太妥當。況且現(xiàn)代學者已經(jīng)利用出土文獻證明《孔子家語》非王肅偽造,且已成定案。僅憑此一條“紕漏”譏史繩祖“尤為無識”,筆者覺實無法成立。(3)

錢大昕的《十駕齋養(yǎng)新錄》也提到了該書。[17](p325)錢大昕寫下此條,可能是他認為相關(guān)內(nèi)容頗有價值,故而做了該條摘錄。

最后,清張海鵬在《學津討原》本《學齋占畢》的跋語中評價道:“是書為考證經(jīng)史疑義為多,《漢鳩雀辨》一條,不如《宋景文筆記》所辨較為精核,其他亦聞有鑿處。然覃思研慮,積久成編,呻其佔畢,而多訊學問思辨之功。可謂勤矣。有裨后學,豈淺鮮哉。”[2](p1)可見,張海鵬對其書的評價還是較高的。

綜上,對《學齋占畢》的評價,歷代褒貶不一。雖有“謬誤穿鑿”之處,但大都提到了它“考證經(jīng)史疑義”的學術(shù)價值。

四、《學齋占畢》的主要內(nèi)容

此書分四卷,每一卷分若干個條目,每一條目下,有一定字數(shù)的考辯或評論,長短不一,長則幾百言,短則十數(shù)言。全書共119個條目。第一卷,38條。第二卷,36條。第三卷,25條。第四卷,20條。該書諸條目編次無一定系統(tǒng),應(yīng)是作者據(jù)條目撰寫的前后逐篇編入的,故所述內(nèi)容頗為雜博且不成系統(tǒng)。其內(nèi)容以易學為主,兼及考證名物、歷算天文、章句辨析等方面。

以每卷基本內(nèi)容分述于下:

第一卷:以對諸經(jīng)考辯為主,主要包括《書》、《易》、《詩》、《禮記》、《論語》等。涉及《易經(jīng)》的,有《易太極兩儀生四象而不及行太極圖先五行后四時》、《士居中央王于季夏之后》、《無極而太極即易有太極》等十六條之多。第二卷:以雜考類(名物、訓詁等),考辯史事(史書內(nèi)容、典章制度等)為主。主要有《孔子誄》、《成王冠頌》、《麥秀之歌》、《龍蛇之歌》、《晉志之誤》、《銅鼓始于漢》、《漢唐史取代之文以為贊敘》、《中書檄詞當始于唐人》、《唐給事中草制學士不草制》、《折梅遣使始于諸發(fā)不始于陸機》諸條。第三卷,第四卷:包括雜考、史事考辯、諸經(jīng)考辯等內(nèi)容,仍以《易經(jīng)》為主,有《天大于地而包地》、《天地節(jié)而四時成》、《大過本末弱既濟六爻失位》、《乾元用九天下治》等條。

從條目涉及內(nèi)容,撮取重要條目簡述如下:

在易學上,《易太極兩儀生四象而不及五行太極圖先五行后四時》一條中發(fā)明了《周易》五行之義,并認為《易》本論五行。“《易》是《河圖》數(shù)四十五,土無成數(shù),五行不備,故不言五行。然‘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至五十五而土之生成數(shù)備,為《洛書》數(shù),故《洪范》初一曰五行是也?!兑住冯m無五行字,而‘五位字即五行也。”[2](p1)史氏由此彌合了周敦頤《太極圖》言五行而《易》不言五行的矛盾,并認為《易》言太極、兩儀、四象,不明言五行,乃‘言其體,而《太極圖》言太極、兩儀、五行、四時乃言變化之妙用。《儒釋老之異》一條借用《易經(jīng)·系辭》中所提到的“生生之謂易”,認為“此《大易》之妙,而吾儒根極用功處。易者,變易也。所謂生生者,變化無窮,生生不息?!倍暗兰艺吡髂酥^修證長生,若使人皆長生而不死,物皆長存而不亡,則一氣之消息盈虛滅矣,勢無此理也。而釋氏又謂證無生,使天下皆絕生意,人人物物,塊然如死灰稿木。豈有是事哉!”[2](p19)本條史繩祖闡發(fā)義理,借《系辭》中語,批評當時儒者不循正學而溺于釋道異端的行為。同時,他也從理論的高度,深刻的總結(jié)、批判了儒釋道三教之別。

在儒家經(jīng)典、經(jīng)義闡釋方面。史繩祖對四書五經(jīng)都反復(fù)閱讀、推敲,并從中找出問題。比如對《中庸》中“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zāi)害并至。”史氏認為:“以文理推之,當是脫一“不”字,蓋指言“為不善之小人”也。何以知之?《大學》第六章:‘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洞髮W》卒章‘彼為不善之小人,是蓋復(fù)第六章‘小人為不善之辭,亦猶《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亦以復(fù)上句‘小人反中庸之語耳?!盵2](p19)此說頗有道理。他還對《論語·子罕》中“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一句做了新的解釋。一般傳統(tǒng)的解釋為“孔子很少談到利、命和仁”。然《論語》一書中所載孔子言“仁”處實在太多。如按此解釋則與《論語》的實際內(nèi)容產(chǎn)生了顯著的矛盾。史繩祖在《與命與仁別句》條中將此句斷為,“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盵2](p13)即孔子很少談到利,卻贊成命與仁。這個斷句對后世研讀此句影響頗大,雖然此句理解歷代多有不同,但卻是史氏首先提出的。[18]史繩祖還提出了“十四經(jīng)”這個概念?!冻赏豕陧灐芬粭l,“《大戴記》一書雖列之十四經(jīng),然其書大抵雜取《家語》之書,分析而為篇目。又其間《勸學》一篇全是荀子之辭,《保傅》一篇全是賈誼疏,以子史雜之于經(jīng),固可議矣?!盵2](p64)雖然,此提法非史繩祖首創(chuàng),但目前看,在南宋的文獻中再無第二人提及。[19]

在考證名物方面?!都逄鞘加跐h不始于唐》一條,他最早懷疑蔗糖制造起于唐代之說?!啊独蠈W庵筆記》其中一條云:‘簡人茂德,博學士也,言沙糖中國本無之。唐太宗時外國貢至,問其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用其法煎成,與外國者等,自此中國方有沙糖。凡唐以前書傳言及糖者皆糟耳。是未之深考也。聞人固不足責,老學庵何至信其說而筆之。余按宋玉《大招》已有柘漿字,是取蔗汁,已始于先秦也。前漢《郊祀歌》,‘柘漿折朝酲,注謂取甘蔗汁以為飴也。……其曰糟字,止訓酒粕,不以訓糖,何可謂煎蔗始于太宗時,而前止是糟耶。余故引經(jīng)注漢傳而證其誤云?!盵2](p68)《常儀常娥之辨》條,史氏明確否定嫦娥奔月后化為蟾蜍之說,頗具批判求實精神?!坝嘈ζ湄M有人而變?yōu)轶蛤苤恚考偃缙湔f,而化為蟾蜍,則蠢爾何形容。尚烏得為月中仙乎?其后王充《論衡》及謝莊《月賦》、《后漢書》注承訛因陋,盛贊素娥之美;至明皇游月宮而怪妄極矣?!盵2](p45)

在考史方面,有《因古碑辨后漢建武中元四字年號及永熹年號以正史傳之誤》等,利用碑刻史料,對西漢沖帝“永熹”這一年號進行了考辯。[2](p49)

結(jié)語

綜上所述,通過版本著錄、卷數(shù)、流傳、后人評價等幾個方面問題的初步探索??芍?,《學齋占畢》的版本系統(tǒng)也相對簡單,版本源流發(fā)展比較清晰。該書歷代著錄雖是不多,但從四庫館臣所纂的提要以及方孝孺、錢大昕、張海鵬等名家對它評價來看,此書也非毫無價值,確有諸多可取之處。

從該書的寫作緣起、主要內(nèi)容論述看,史繩祖治學嚴謹與勤奮,為學博雜,遍及經(jīng)史子集百家之學。涉獵范圍包括易學、名物訓詁、考證等多個方面,故而該書雖篇幅不大,但內(nèi)容卻是相當廣泛。

總之,《學齋占畢》是一部頗具學術(shù)價值的,帶有考證性質(zhì)的學術(shù)筆記。

注釋:

(1)參考鄒志峰:《宋代歷史考據(jù)學的興起及其發(fā)展演變》,《文獻季刊》,2000年第4期,第118—122頁。羅炳良的《南宋史學史》有更詳細的敘述。參見羅炳良:《南宋史學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2—371頁。

(2)以上成因之討論,參考鄒志峰:《宋代考據(jù)史學三題》,《史學史研究》,2000年第3期,劉宇:《略論宋代的考據(jù)筆記》,《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

(3)以上論述,參考王玉華:《歷代<孔子家語>研究述略》,《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9年第6期。

參考文獻:

[1]陳戌國.禮記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4.

[2]史繩祖.學齋占畢[Z].叢書集成初編本.

[3]黃虞稷.千頃堂書目[Z].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陶宗儀.說郛[Z].北京:中國書店,1988.

[5]商濬輯.稗海[Z].臺北:大化書局,1985.

[6]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何忠禮.中國古代史料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8]衢州墓志碑刻集錄[M].浙江: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6.

[9]史繩祖.學齋占畢[Z].百川學海本.

[10]黃丕烈,潘祖蔭輯,周少川點校.士禮居藏書題跋記[Z].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11]顧廣圻,王欣夫輯:顧千里集[Z].北京:中華書局,2007.

[12]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Z].上海:上海書店,1983.

[13]林申清.明清著名藏書家·藏書印[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14]永瑢:四庫全書總目[Z].北京:中華書局,1965.

[15]方孝孺,徐大光校點.遜志齋集[Z].寧波:寧波出版社,2000.

[16]胡玉縉,王欣夫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Z].北京:中華書局,1964.

[17]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Z].上海:上海書店,1983.

[18]姚小鷗,孟祥笑.孔子的“天命觀”與“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的解讀[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1).

[19]程蘇東.南宋以來“十四經(jīng)”說考述[J].史學月刊,2010,(10).

作者簡介:張紹?。?989-),男,上海人,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所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史學史,宋史。

以每卷基本內(nèi)容分述于下:

第一卷:以對諸經(jīng)考辯為主,主要包括《書》、《易》、《詩》、《禮記》、《論語》等。涉及《易經(jīng)》的,有《易太極兩儀生四象而不及行太極圖先五行后四時》、《士居中央王于季夏之后》、《無極而太極即易有太極》等十六條之多。第二卷:以雜考類(名物、訓詁等),考辯史事(史書內(nèi)容、典章制度等)為主。主要有《孔子誄》、《成王冠頌》、《麥秀之歌》、《龍蛇之歌》、《晉志之誤》、《銅鼓始于漢》、《漢唐史取代之文以為贊敘》、《中書檄詞當始于唐人》、《唐給事中草制學士不草制》、《折梅遣使始于諸發(fā)不始于陸機》諸條。第三卷,第四卷:包括雜考、史事考辯、諸經(jīng)考辯等內(nèi)容,仍以《易經(jīng)》為主,有《天大于地而包地》、《天地節(jié)而四時成》、《大過本末弱既濟六爻失位》、《乾元用九天下治》等條。

從條目涉及內(nèi)容,撮取重要條目簡述如下:

在易學上,《易太極兩儀生四象而不及五行太極圖先五行后四時》一條中發(fā)明了《周易》五行之義,并認為《易》本論五行?!啊兑住肥恰逗訄D》數(shù)四十五,土無成數(shù),五行不備,故不言五行。然‘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至五十五而土之生成數(shù)備,為《洛書》數(shù),故《洪范》初一曰五行是也。《易》雖無五行字,而‘五位字即五行也。”[2](p1)史氏由此彌合了周敦頤《太極圖》言五行而《易》不言五行的矛盾,并認為《易》言太極、兩儀、四象,不明言五行,乃‘言其體,而《太極圖》言太極、兩儀、五行、四時乃言變化之妙用?!度遽尷现悺芬粭l借用《易經(jīng)·系辭》中所提到的“生生之謂易”,認為“此《大易》之妙,而吾儒根極用功處。易者,變易也。所謂生生者,變化無窮,生生不息?!倍暗兰艺吡髂酥^修證長生,若使人皆長生而不死,物皆長存而不亡,則一氣之消息盈虛滅矣,勢無此理也。而釋氏又謂證無生,使天下皆絕生意,人人物物,塊然如死灰稿木。豈有是事哉!”[2](p19)本條史繩祖闡發(fā)義理,借《系辭》中語,批評當時儒者不循正學而溺于釋道異端的行為。同時,他也從理論的高度,深刻的總結(jié)、批判了儒釋道三教之別。

在儒家經(jīng)典、經(jīng)義闡釋方面。史繩祖對四書五經(jīng)都反復(fù)閱讀、推敲,并從中找出問題。比如對《中庸》中“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zāi)害并至。”史氏認為:“以文理推之,當是脫一“不”字,蓋指言“為不善之小人”也。何以知之?《大學》第六章:‘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洞髮W》卒章‘彼為不善之小人,是蓋復(fù)第六章‘小人為不善之辭,亦猶《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亦以復(fù)上句‘小人反中庸之語耳。”[2](p19)此說頗有道理。他還對《論語·子罕》中“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一句做了新的解釋。一般傳統(tǒng)的解釋為“孔子很少談到利、命和仁”。然《論語》一書中所載孔子言“仁”處實在太多。如按此解釋則與《論語》的實際內(nèi)容產(chǎn)生了顯著的矛盾。史繩祖在《與命與仁別句》條中將此句斷為,“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盵2](p13)即孔子很少談到利,卻贊成命與仁。這個斷句對后世研讀此句影響頗大,雖然此句理解歷代多有不同,但卻是史氏首先提出的。[18]史繩祖還提出了“十四經(jīng)”這個概念?!冻赏豕陧灐芬粭l,“《大戴記》一書雖列之十四經(jīng),然其書大抵雜取《家語》之書,分析而為篇目。又其間《勸學》一篇全是荀子之辭,《保傅》一篇全是賈誼疏,以子史雜之于經(jīng),固可議矣。”[2](p64)雖然,此提法非史繩祖首創(chuàng),但目前看,在南宋的文獻中再無第二人提及。[19]

在考證名物方面。《煎糖始于漢不始于唐》一條,他最早懷疑蔗糖制造起于唐代之說?!啊独蠈W庵筆記》其中一條云:‘簡人茂德,博學士也,言沙糖中國本無之。唐太宗時外國貢至,問其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用其法煎成,與外國者等,自此中國方有沙糖。凡唐以前書傳言及糖者皆糟耳。是未之深考也。聞人固不足責,老學庵何至信其說而筆之。余按宋玉《大招》已有柘漿字,是取蔗汁,已始于先秦也。前漢《郊祀歌》,‘柘漿折朝酲,注謂取甘蔗汁以為飴也?!湓辉阕?,止訓酒粕,不以訓糖,何可謂煎蔗始于太宗時,而前止是糟耶。余故引經(jīng)注漢傳而證其誤云?!盵2](p68)《常儀常娥之辨》條,史氏明確否定嫦娥奔月后化為蟾蜍之說,頗具批判求實精神?!坝嘈ζ湄M有人而變?yōu)轶蛤苤??假如其說,而化為蟾蜍,則蠢爾何形容。尚烏得為月中仙乎?其后王充《論衡》及謝莊《月賦》、《后漢書》注承訛因陋,盛贊素娥之美;至明皇游月宮而怪妄極矣?!盵2](p45)

在考史方面,有《因古碑辨后漢建武中元四字年號及永熹年號以正史傳之誤》等,利用碑刻史料,對西漢沖帝“永熹”這一年號進行了考辯。[2](p49)

結(jié)語

綜上所述,通過版本著錄、卷數(shù)、流傳、后人評價等幾個方面問題的初步探索。可知,《學齋占畢》的版本系統(tǒng)也相對簡單,版本源流發(fā)展比較清晰。該書歷代著錄雖是不多,但從四庫館臣所纂的提要以及方孝孺、錢大昕、張海鵬等名家對它評價來看,此書也非毫無價值,確有諸多可取之處。

從該書的寫作緣起、主要內(nèi)容論述看,史繩祖治學嚴謹與勤奮,為學博雜,遍及經(jīng)史子集百家之學。涉獵范圍包括易學、名物訓詁、考證等多個方面,故而該書雖篇幅不大,但內(nèi)容卻是相當廣泛。

總之,《學齋占畢》是一部頗具學術(shù)價值的,帶有考證性質(zhì)的學術(shù)筆記。

注釋:

(1)參考鄒志峰:《宋代歷史考據(jù)學的興起及其發(fā)展演變》,《文獻季刊》,2000年第4期,第118—122頁。羅炳良的《南宋史學史》有更詳細的敘述。參見羅炳良:《南宋史學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2—371頁。

(2)以上成因之討論,參考鄒志峰:《宋代考據(jù)史學三題》,《史學史研究》,2000年第3期,劉宇:《略論宋代的考據(jù)筆記》,《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

(3)以上論述,參考王玉華:《歷代<孔子家語>研究述略》,《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9年第6期。

參考文獻:

[1]陳戌國.禮記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4.

[2]史繩祖.學齋占畢[Z].叢書集成初編本.

[3]黃虞稷.千頃堂書目[Z].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陶宗儀.說郛[Z].北京:中國書店,1988.

[5]商濬輯.稗海[Z].臺北:大化書局,1985.

[6]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何忠禮.中國古代史料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8]衢州墓志碑刻集錄[M].浙江: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6.

[9]史繩祖.學齋占畢[Z].百川學海本.

[10]黃丕烈,潘祖蔭輯,周少川點校.士禮居藏書題跋記[Z].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11]顧廣圻,王欣夫輯:顧千里集[Z].北京:中華書局,2007.

[12]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Z].上海:上海書店,1983.

[13]林申清.明清著名藏書家·藏書印[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14]永瑢:四庫全書總目[Z].北京:中華書局,1965.

[15]方孝孺,徐大光校點.遜志齋集[Z].寧波:寧波出版社,2000.

[16]胡玉縉,王欣夫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Z].北京:中華書局,1964.

[17]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Z].上海:上海書店,1983.

[18]姚小鷗,孟祥笑.孔子的“天命觀”與“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的解讀[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1).

[19]程蘇東.南宋以來“十四經(jīng)”說考述[J].史學月刊,2010,(10).

作者簡介:張紹俊(1989-),男,上海人,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所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史學史,宋史。

以每卷基本內(nèi)容分述于下:

第一卷:以對諸經(jīng)考辯為主,主要包括《書》、《易》、《詩》、《禮記》、《論語》等。涉及《易經(jīng)》的,有《易太極兩儀生四象而不及行太極圖先五行后四時》、《士居中央王于季夏之后》、《無極而太極即易有太極》等十六條之多。第二卷:以雜考類(名物、訓詁等),考辯史事(史書內(nèi)容、典章制度等)為主。主要有《孔子誄》、《成王冠頌》、《麥秀之歌》、《龍蛇之歌》、《晉志之誤》、《銅鼓始于漢》、《漢唐史取代之文以為贊敘》、《中書檄詞當始于唐人》、《唐給事中草制學士不草制》、《折梅遣使始于諸發(fā)不始于陸機》諸條。第三卷,第四卷:包括雜考、史事考辯、諸經(jīng)考辯等內(nèi)容,仍以《易經(jīng)》為主,有《天大于地而包地》、《天地節(jié)而四時成》、《大過本末弱既濟六爻失位》、《乾元用九天下治》等條。

從條目涉及內(nèi)容,撮取重要條目簡述如下:

在易學上,《易太極兩儀生四象而不及五行太極圖先五行后四時》一條中發(fā)明了《周易》五行之義,并認為《易》本論五行?!啊兑住肥恰逗訄D》數(shù)四十五,土無成數(shù),五行不備,故不言五行。然‘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至五十五而土之生成數(shù)備,為《洛書》數(shù),故《洪范》初一曰五行是也。《易》雖無五行字,而‘五位字即五行也。”[2](p1)史氏由此彌合了周敦頤《太極圖》言五行而《易》不言五行的矛盾,并認為《易》言太極、兩儀、四象,不明言五行,乃‘言其體,而《太極圖》言太極、兩儀、五行、四時乃言變化之妙用。《儒釋老之異》一條借用《易經(jīng)·系辭》中所提到的“生生之謂易”,認為“此《大易》之妙,而吾儒根極用功處。易者,變易也。所謂生生者,變化無窮,生生不息?!倍暗兰艺吡髂酥^修證長生,若使人皆長生而不死,物皆長存而不亡,則一氣之消息盈虛滅矣,勢無此理也。而釋氏又謂證無生,使天下皆絕生意,人人物物,塊然如死灰稿木。豈有是事哉!”[2](p19)本條史繩祖闡發(fā)義理,借《系辭》中語,批評當時儒者不循正學而溺于釋道異端的行為。同時,他也從理論的高度,深刻的總結(jié)、批判了儒釋道三教之別。

在儒家經(jīng)典、經(jīng)義闡釋方面。史繩祖對四書五經(jīng)都反復(fù)閱讀、推敲,并從中找出問題。比如對《中庸》中“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zāi)害并至?!笔肥险J為:“以文理推之,當是脫一“不”字,蓋指言“為不善之小人”也。何以知之?《大學》第六章:‘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洞髮W》卒章‘彼為不善之小人,是蓋復(fù)第六章‘小人為不善之辭,亦猶《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亦以復(fù)上句‘小人反中庸之語耳?!盵2](p19)此說頗有道理。他還對《論語·子罕》中“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一句做了新的解釋。一般傳統(tǒng)的解釋為“孔子很少談到利、命和仁”。然《論語》一書中所載孔子言“仁”處實在太多。如按此解釋則與《論語》的實際內(nèi)容產(chǎn)生了顯著的矛盾。史繩祖在《與命與仁別句》條中將此句斷為,“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盵2](p13)即孔子很少談到利,卻贊成命與仁。這個斷句對后世研讀此句影響頗大,雖然此句理解歷代多有不同,但卻是史氏首先提出的。[18]史繩祖還提出了“十四經(jīng)”這個概念?!冻赏豕陧灐芬粭l,“《大戴記》一書雖列之十四經(jīng),然其書大抵雜取《家語》之書,分析而為篇目。又其間《勸學》一篇全是荀子之辭,《保傅》一篇全是賈誼疏,以子史雜之于經(jīng),固可議矣?!盵2](p64)雖然,此提法非史繩祖首創(chuàng),但目前看,在南宋的文獻中再無第二人提及。[19]

在考證名物方面?!都逄鞘加跐h不始于唐》一條,他最早懷疑蔗糖制造起于唐代之說?!啊独蠈W庵筆記》其中一條云:‘簡人茂德,博學士也,言沙糖中國本無之。唐太宗時外國貢至,問其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用其法煎成,與外國者等,自此中國方有沙糖。凡唐以前書傳言及糖者皆糟耳。是未之深考也。聞人固不足責,老學庵何至信其說而筆之。余按宋玉《大招》已有柘漿字,是取蔗汁,已始于先秦也。前漢《郊祀歌》,‘柘漿折朝酲,注謂取甘蔗汁以為飴也?!湓辉阕郑褂柧破?,不以訓糖,何可謂煎蔗始于太宗時,而前止是糟耶。余故引經(jīng)注漢傳而證其誤云。”[2](p68)《常儀常娥之辨》條,史氏明確否定嫦娥奔月后化為蟾蜍之說,頗具批判求實精神?!坝嘈ζ湄M有人而變?yōu)轶蛤苤??假如其說,而化為蟾蜍,則蠢爾何形容。尚烏得為月中仙乎?其后王充《論衡》及謝莊《月賦》、《后漢書》注承訛因陋,盛贊素娥之美;至明皇游月宮而怪妄極矣?!盵2](p45)

在考史方面,有《因古碑辨后漢建武中元四字年號及永熹年號以正史傳之誤》等,利用碑刻史料,對西漢沖帝“永熹”這一年號進行了考辯。[2](p49)

結(jié)語

綜上所述,通過版本著錄、卷數(shù)、流傳、后人評價等幾個方面問題的初步探索??芍?,《學齋占畢》的版本系統(tǒng)也相對簡單,版本源流發(fā)展比較清晰。該書歷代著錄雖是不多,但從四庫館臣所纂的提要以及方孝孺、錢大昕、張海鵬等名家對它評價來看,此書也非毫無價值,確有諸多可取之處。

從該書的寫作緣起、主要內(nèi)容論述看,史繩祖治學嚴謹與勤奮,為學博雜,遍及經(jīng)史子集百家之學。涉獵范圍包括易學、名物訓詁、考證等多個方面,故而該書雖篇幅不大,但內(nèi)容卻是相當廣泛。

總之,《學齋占畢》是一部頗具學術(shù)價值的,帶有考證性質(zhì)的學術(shù)筆記。

注釋:

(1)參考鄒志峰:《宋代歷史考據(jù)學的興起及其發(fā)展演變》,《文獻季刊》,2000年第4期,第118—122頁。羅炳良的《南宋史學史》有更詳細的敘述。參見羅炳良:《南宋史學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2—371頁。

(2)以上成因之討論,參考鄒志峰:《宋代考據(jù)史學三題》,《史學史研究》,2000年第3期,劉宇:《略論宋代的考據(jù)筆記》,《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

(3)以上論述,參考王玉華:《歷代<孔子家語>研究述略》,《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9年第6期。

參考文獻:

[1]陳戌國.禮記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4.

[2]史繩祖.學齋占畢[Z].叢書集成初編本.

[3]黃虞稷.千頃堂書目[Z].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陶宗儀.說郛[Z].北京:中國書店,1988.

[5]商濬輯.稗海[Z].臺北:大化書局,1985.

[6]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何忠禮.中國古代史料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8]衢州墓志碑刻集錄[M].浙江: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6.

[9]史繩祖.學齋占畢[Z].百川學海本.

[10]黃丕烈,潘祖蔭輯,周少川點校.士禮居藏書題跋記[Z].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11]顧廣圻,王欣夫輯:顧千里集[Z].北京:中華書局,2007.

[12]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Z].上海:上海書店,1983.

[13]林申清.明清著名藏書家·藏書印[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14]永瑢:四庫全書總目[Z].北京:中華書局,1965.

[15]方孝孺,徐大光校點.遜志齋集[Z].寧波:寧波出版社,2000.

[16]胡玉縉,王欣夫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Z].北京:中華書局,1964.

[17]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Z].上海:上海書店,1983.

[18]姚小鷗,孟祥笑.孔子的“天命觀”與“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的解讀[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1).

[19]程蘇東.南宋以來“十四經(jīng)”說考述[J].史學月刊,2010,(10).

作者簡介:張紹?。?989-),男,上海人,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所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史學史,宋史。

猜你喜歡
易學
立體小星星
金庸武俠小說與《易經(jīng)》淵源探微
帶著愛心去上體育課
淺析易學文化的文學性
“要注重易學哲學史的研究”
善用生活化知識教學提升初中數(shù)學易學性
《雕菰樓易學五種》
易學對于中國哲學當代重建的意義
簡單易學的口水巾
四種易學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