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建康實錄》漢魏禪代紀年考偽連先用

2014-11-10 05:50李研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5期
關鍵詞:三國志

李研

[摘 要]據(jù)唐人許嵩所撰的《建康實錄》,曹丕代漢稱魏在建安二十六年(221年),而吳、蜀之事皆隨之推后一年;吳用建安年號一直到建安二十八年。這與《三國志》記載不合。陳壽親歷三國時期,所撰《三國志》可信性很強;《三國志》以降的史書記曹丕代漢事亦皆在建安二十五年;文獻與長沙走馬樓簡牘中也沒有“建安廿八年”的出現(xiàn)。這表明《建康實錄》的漢魏禪代紀年必誤無疑。

[關鍵詞]建康實錄;許嵩;建安二十八年;三國志;長沙走馬樓簡牘

一、問題的提出

《三國志·吳主傳》云: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正月,曹公薨,太子丕代為丞相魏王,改年為延康?!?,魏嗣王稱尊號,改元為黃初。……(黃初)二年(221年)四月,劉備稱帝于蜀?!辉?,(曹丕)策命(孫)權曰:“……今封君為吳王?!?/p>

黃武元年(222年)……權遂改年,臨江據(jù)守(1)[1](p1121~1126)。

據(jù)此可知,東漢的最后一年(公元220年)“先后有漢獻帝二十五年、獻帝延康元年和魏文帝黃初元年三個前后相承的年號?!盵2]又可知魏文帝代漢稱帝在公元220年,蜀主劉備稱帝、吳主孫權受封為王皆在公元221年,而吳改元“黃武”則在公元222年。

以上所論自來為治古代史者常識,迄無疑義。然而《建康實錄》卷一《太祖上》云:

二十五年(案:年號為“建安”,下同)春正月,魏王曹操薨,太子丕即位,改漢建安為延康元年?!髂甓?,曹丕代漢稱魏,號黃初元年,而權江東猶稱建安。

二十六年,其年始置丹陽郡,自宛陵理于建業(yè)。

二十七年夏四月,劉備稱帝號于蜀,即黃初二年也?!辉拢菏剐特懼?,策命權九錫,為吳王。

二十八年……冬十一月,權就吳王位于武昌,大赦,改年號為黃武元年[3](p20~23)。

顯然,《建康實錄》系曹丕代漢稱帝事于曹操死后一年(即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吳、蜀之事皆隨之推后一年,而孫權統(tǒng)域內建安年號的使用下限為“建安二十八年”。這種情況,以往學界未多措意,或許與《建康實錄》本身長期不受重視有關。但是作者許嵩雖為唐人,而他的《建康實錄》卻是“述而不作……質正傳,旁采遺聞”[3](p1),所載并非毫無根據(jù)。那么,上述抵牾之處,孰為正解?孟昭庚等先生在其點校本指出此處《建康實錄》紀年當誤[4](p25)。羅新先生也認為“許嵩錯誤地把這幾年的時間多算了一年,非常混亂”[5]。但高敏先生卻認為走馬樓簡牘所反映的紀年情況與《建康實錄》相符,因而大膽地推斷:“以簡證史,應當說《建康實錄》所載是有根據(jù)的和正確的,《三國志》的紀年反而成了問題?!庇衷疲骸叭绻f《三國志》所載諸事年代不誤,則《建康實錄》與地下簡牘所載又作何解?因此,這是一個發(fā)人深思的問題,迫使我們必須做出回答?!盵2]

高敏先生所論,使人感到該問題意義重大,加之學界尚無專文論證,筆者遂對此進行了長期的關注。高敏先生著文之時,長沙走馬樓簡牘尚在整理之中,故其據(jù)以立論的簡牘材料非常有限?,F(xiàn)在這批簡牘已大量公布,有關簡文及文獻記載,使筆者益信《三國志》紀年不誤,而《建康實錄》紀年必偽。謹考辨如次,敬希方家教正!

二、《三國志》紀年可靠

首先,《三國志》各紀傳說法完全一致,沒有矛盾。而《華陽國志·陳壽傳》云:“陳壽……巴西安漢人也。少受學于散騎常侍譙周,治《尚書》、三《傳》、銳精《史》、《漢》。聰警敏識,屬文富艷。初應州命,衛(wèi)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大同后察孝廉。為本郡中正。……(再)為著作郎?!盵6](p634)可見而陳壽自身親歷三國時期,天資不凡,又師從史學名家譙周,具有很好的主觀條件;而蜀“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及在晉“著作郎”的身份則為他撰寫《三國志》提供了很好的客觀條件(2)。故陳壽撰《三國志》成,“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時著《魏書》,見壽所作,便壞己書而罷”[7](p2137)。夫禪代之事,意義重大,必為當時學者所矚目,陳壽若紀年且不準確,何談“良史之才”呢?

其次,《三國志》裴注與陳壽紀年相同。裴松之看到了大量當時所存的三國史資料,按照他“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皆抄內以備異聞”[1](p1471)的注書原則,如果確有某書與《三國志》紀年相違,裴注必詳加注釋,但此處他并沒有提出異議?!度龂尽の涞奂o》注引《獻帝傳》云:“(十月)辛未,魏王登壇受禪……曰:‘……今朕承帝王之緒,其以延康元年為黃初元年?!盵1](p75)這恰恰說明,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黃初元年為同一年,然則裴注與陳壽紀年亦完全相同。

第三,高敏先生指出,《資治通鑒》此處紀年亦同于《三國志》,“自此以后,無不以此為據(jù)者”。實際情況不止如此,《三國志》以來至于北宋以前的史書對此事的記載,亦皆同于《三國志》。今按成書時代先后,舉要于次。《華陽國志·劉先主志》云:

二十五年春正月,魏武王薨,嗣王曹丕即位,改元延康?!和踟Ъ椿实畚?,改元黃初[6](p376)。

《后漢書·獻帝紀》云:

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魏王曹操薨。子丕襲位?!拢脑涌?。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8](p390)。

《宋書·五行志三》云:

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魏武帝……崩。是歲,魏文帝黃初元年也[9](p937)。

案,《晉書·五行志中》亦載此事,基本全同。又《新五代史·張策傳》云:

張策……少聰悟好學……父同,居洛陽敦化里,浚井得古鼎,銘曰:“魏黃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蓖詾槠?,策時年十三,居同側,啟曰:“漢建安二十五年,曹公薨,改元延康。是歲十月,文帝受禪,又改黃初,是黃初元年無二月也,銘何謬邪?”同大驚異之[10](p377~378)。

以上所引,均以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黃初元年為同一年,足證《三國志》紀年之不誤。

三、《建康實錄》紀年偽誤

首先,高敏先生以《建康實錄》紀年可靠,其論證有誤。前已提及,高先生作此論時,絕大部分的簡文還沒有公布,他所賴以得出結論的簡文來自于《長沙走馬樓簡牘整理的新收獲》[11](以下簡稱《新收獲》)一文中所披露的四簡,今據(jù)高敏先生所引抄錄如下:

入吏所備船師梅朋建安廿五年折咸米六斛(6·2263;圖一:2)

入吏番觀所備船師何春建安廿七年折咸米四斛(6·2277;圖一:4)

入□鄉(xiāng)傳卒付建安廿六年限米廿四斛(6·1843;圖一:4)

其二斛八斗□昭勉□□陳晉黃武元年米(6·2278)

高敏先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上列第二、四枚簡之上,認為“此二簡,從其編號來看,顯然是前后相連的。第二簡言建安二十七年,第四簡云黃武元年,這表明黃武元年是同建安二十七年前后銜接的,……這就同《建康實錄》所云建安二十八年十一月孫權‘改年號為黃武元年相合。正因為建安二十八年十一月孫權已改建安二十八年為黃武元年,故《建康實錄》在建安二十八年之后就稱黃武二年,而以黃武元年代替了建安二十八年的紀年,也正如上引竹簡之以黃武元年代替建安二十八的紀年一樣。這樣一來,表明走馬樓竹簡所載紀年,同《建康實錄·太祖紀》的紀年是相同的”[2]。高先生敏銳的問題意識和觀察力使人贊嘆,然而查《新收獲》原文,發(fā)現(xiàn)第四簡的編號為6·2178而非6·2278(3),也就是說它與第二簡即6·2277號簡并無“前后相連”的關系,這樣就使高敏先生觀點的說服力大打折扣。

但是,“建安二十七年”與“黃武元年”究竟是同一年,還是“前后銜接”的兩年呢?如果是后者,那么高敏先生之說仍可成立,故此問題不可不辨?!堕L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現(xiàn)已陸續(xù)出版了五卷,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寫有“建安廿六年”、“建安廿七年”竹簡,這些簡記載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船師”某某所納“折咸米”(4)的情況,其中“船師張蓋”的例子最為典型,茲列舉如次:

1.六三六其卌四斛船師張蓋建安廿六年折咸米[12](p731)

2.四三九九其六十七斛九斗五升船師張蓋建安廿六年折咸米[13](p820)

3.四五六〇其六十七斛九斗五升船師張蓋建安廿六年折咸米[13](p823)

4.四六五七其六十七斛九斗五升船師張蓋建安廿六年折咸米[13](p825)

5.四七〇一其六十七斛九斗三升船師張蓋建安廿六年折咸米[13](p826)

6.四七〇四其六十八斛九斗六升船師張蓋建安廿六年折咸米[13](p826)

7.四八〇三其六十七斛九斗五升船師張蓋建安廿六年折咸米[13](p828)

8.二〇七八其一百五十斛九斗故吏□番□觀所備船帥張蓋建安廿六年□折□咸□米[14](p778)

9.四四七三入三州倉運船帥張蓋備建安廿六年折咸米一百五斛九斗[14](p840)

這九條關于“船師張蓋建安廿六年折咸米”的簡中,最后兩條格式稍異,可暫不論;前七條則格式完全相同,但在數(shù)目上卻有或大或小的差別,這應該是由一年多次征收造成的。然則年內改元,同為一年中事,發(fā)生在改元前的用前一個年號、發(fā)生在改元后的用后一個年號來記的情況,實不難理解?!敖ò藏テ吣辍迸c“黃武元年”正是同一年,而非“前后銜接”的兩年,因而高敏先生之說恐斷難成立。

其次,如果《建康實錄》紀年正確,則當時不僅應有“建安二十八年”,也應該有“延康二年”,但遍檢文獻與出土資料,二者皆無可靠例證。《隋書·經(jīng)籍志》史部收有韋昭《洞紀》四卷,“記庖犧已來,至漢建安二十七年”[15](p961)。韋昭自云:“作《洞紀》,起自庖犧,至于秦、漢,凡為三卷,當起黃武以來,別作一卷,事尚未成。”[1](p1462~1463)兩者相參,可知在吳人那里,“漢”的時間下限是“建安二十七年”,“黃武元年“與“建安二十七年”直接相續(xù),其間并無“建安二十八年”。故姚振宗《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云:“建安盡于二十五年,此稱二十七年者,以接吳黃武改元之歲也?!盵16](p245)更值得注意的是,長沙走馬樓簡牘中大量出現(xiàn)“建安廿六年”、“建安廿七年”(5),“建安廿八年”卻嘗一見,這只能是因為“建安廿八年”實際上根本并不存在。然則,《建康實錄》此處紀年必誤無疑!

第三,我們在這里還可以舉一個旁證。《三國志·文帝紀》云:

文皇帝諱丕,……中平四年冬,生于譙?!S初)七年……夏五月丙辰,帝疾篤,……丁巳,帝崩于嘉福殿,時年四十[1](p57~86)。

裴松之注引《魏略》曰:

(魏文帝)至年四十而薨[1](p57)。

據(jù)此可知,文帝生卒年及其享年,史書記載明確無疑。案,中平四年即公元187年,黃初七年按照《三國志》的記載為公元226年,按《建康實錄》則為公元227年。而“古人記齡,其出生不論在年初或歲末,生年即為一歲,逾年終則為增歲”[17]。按照這種方法計算,如果《建康實錄》所載正確,那么曹丕享年就應該是四十一歲而非四十歲了!

參考文獻:

[1]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高敏.讀長沙走馬樓簡牘札記之一[J].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3):95-99.

[3]許嵩撰、張忱石點校.建康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許嵩撰、孟昭庚等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羅新.走馬樓吳簡中的建安紀年簡問題[J].文物,2002,(10):92-95.

[6]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8]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9]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0]歐陽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1]王素、宋少華、羅新.長沙走馬樓簡牘整理的新收獲.文物[J],1999,(05):26-44.

[12]走馬樓簡牘整理組.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二·下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3]走馬樓簡牘整理組.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三·下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14]走馬樓簡牘整理組.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七·下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15]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6]姚振宗.師石山房叢書·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M].上海:開明書店,民國二十五年.

[17]張金光.秦制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注釋:

(1)此處“黃武元年”云云是由史家追記造成的,黃武從是年十月方始。

(2)據(jù)《宋書·百官志下》(中華書局1974年版)可知秘書、著作之稱皆起于東漢,秘書郎“掌藝文圖籍”,著作郎“掌國史”,皆關史職。(第1246頁)

(3)案,高敏先生的長沙走馬樓簡牘研究是在目疾甚篤的情況下進行的,此處出現(xiàn)疏誤可以理解,微瑕不掩其瑜。

(4)王子今先生指出“折咸米”即“折減米”,是倉米在儲運過程中所發(fā)生的損耗,是一種合理損失(《走馬樓簡“折咸米”釋義》,《國際簡牘會刊》第3號,蘭臺出版社2001年版),其說甚確。

(5)據(jù)筆者統(tǒng)計,《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一、二、三、四、七各卷及王素、宋少華、羅新《長沙走馬樓簡牘整理的新收獲》(《文物》1999年第5期)中所披露的“建安廿六年”簡共26枚,“建安廿七年”簡共7枚。

作者簡介:連先用(1990-),男,河南滑縣人,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秦漢魏晉南北朝史。

猜你喜歡
三國志
稱象
大話三國志
李典生卒年問題初探
對癥下藥
言過其實
關于正史 《三國志》 與小說《三國演義》比較的考察
金融監(jiān)管“三國志”
《三國志》的書名
雷州市| 龙口市| 会东县| 普定县| 于都县| 三河市| 曲松县| 周宁县| 剑川县| 闵行区| 怀化市| 故城县| 泰宁县| 旌德县| 屏南县| 许昌县| 桂东县| 遂平县| 莆田市| 保德县| 乌恰县| 阜平县| 英吉沙县| 岗巴县| 无棣县| 喀喇沁旗| 玉树县| 潍坊市| 双江| 福清市| 砚山县| 抚远县| 广水市| 辽阳县| 临桂县| 金昌市| 秀山| 屯留县| 襄垣县| 乌恰县| 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