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萍
2013年12月,歷經(jīng)近兩年時間的打造、磨礪,“國家十二五重點規(guī)劃圖書”《中國百年個體童年史》(9冊)由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榮譽出品。
《中國百年個體童年史》由著名哲學家、作家周國平先生主編,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保冬妮女士特別策劃。叢書遴選了出生在20世紀10年代、20年代、30年代、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代表性的北京地域的個體共9位,以口述或自述的方式,整理、記錄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呈現(xiàn)不同年代的童年史料和歷史面貌。
緣起:1個夜晚
2012年7月一個加班的夜晚,我們文學讀物中心主任王宜清邀我看一下保冬妮老師關于《中國百年個體童年史》的書系策劃案。在看了策劃案和文字樣張后,回想當時的感受,我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亮瞎了眼”,絕對的一見鐘情。雖然這一套書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暢銷書”,但是其深厚的內(nèi)涵和獨特的價值還是瞬間征服了我。叢書策劃保冬妮老師已經(jīng)基本做完了這套書的前期工作:大到9位不同年代作者的文稿,小到內(nèi)文版式等的設定。顯然這套書也早已征服了王宜清老師,因此在與分管領導孫建江社長討論后,決定緊急補報選題,由王宜清老師掛帥,我做輔助,中心全體編輯參與,啟動對這套書稿的出版工作。
但作為項目的一個推手,我清晰地認識到,像這樣規(guī)模宏大的套系,其最大的難度和最大的價值,都在文本加工之外:這套書的核心價值在哪里?作為編輯,如何對它進行透徹的解讀?它的獨特性如何讓受眾感知,讓傳播更有效,也就是說轉(zhuǎn)換成編輯的二次語言如何實現(xiàn)?具體到封面的呈現(xiàn),又如何實現(xiàn)出版者的意圖?
讀解:3個關鍵詞
從初見文稿的“怦然心動”,到閱讀時的“快感迭現(xiàn)”,我與《中國百年個體童年史》開始了纏綿的“蜜月期”,但很快,隨著套書文字量的巨大和審稿的反復進行,讓原本最靈敏的感官也逐漸麻木,流程前期朦朧心動的感性認識逐漸沉淀為理性的認知。這套書有“大美”,那成就這“大美”的“大好”又在哪里?順延這個思路,我在閱讀文稿的過程中做了一些私人的讀解筆記,讀解筆記主要概括為三個關鍵詞,分別為:個體史觀,童年的民間記錄;代際傳遞,守護人類精神胚胎期;中國記憶,詢喚童年的價值?,F(xiàn)將這些筆記忝列紙上。
一、個體史觀,童年的民間記錄。 西方史學觀念里,個體生命史觀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治學方式。與傳統(tǒng)中國一直偏重于“大歷史”“大敘事”不同,個體生命史觀以個體生命感知作為看歷史的角度,給予無數(shù)歷史洪流中的個體以發(fā)言的權利。這種著眼于歷史民間記憶,從微觀視角看待歷史細節(jié)的做法,在國外早已成效頗豐,但在國內(nèi),這一領域卻幾近空白。
《中國百年個體童年史》是一套誠實的紀實故事,它選擇了9位上世紀10年代至90年代出生的平凡個體,從他們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審美經(jīng)驗出發(fā),尊重記憶、尊重歷史,真實再現(xiàn)“那年那月小時候”的童年圖景,并可由平凡百姓、草根小民的生活紀實,時代心路中一窺當年的社會面貌。
二、代際傳遞,守護人類精神胚胎期?!按H”是社會科學領域的一個概念,當下的社會科學領域約定俗成地以“60后”“70后”“80后”等稱謂一代人。同這一思潮不謀而合的是《中國百年個體童年史》也正是從這十年分期的角度,看童年圖景的流變,看童年精神的變遷,在這一代際傳遞和價值變遷中探索童年精神的源頭,呵護童年精神的薪火,守護人類精神的胚胎期。
9位作者,9位歷史的人質(zhì),9個年代的真實記錄,9種童年生存的斑斕圖景。從戰(zhàn)火年代到和平歲月,從“紅色革命”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jīng)濟到消費主義的盛行……個體記憶盡管有著選擇性和排他性,但卻足以反映那個時代兒童的典型特征與精神共性,體察個體與集體的共同意識。
三、中國記憶,詢喚童年價值?!吨袊倌陚€體童年史》可以說是“世紀之書”,9冊圖書呈現(xiàn)了9位作者的童年生命,9段鮮活的童年生命構成了童年的復調(diào)敘事,而由童年的歷史所輻射出的社會景觀和風土變遷構成了百年中國的珍貴記憶。
《中國百年個體童年史》重返童年歷史現(xiàn)場,以生命的講述讓我們觸摸到歷史的體溫,呼喚讀者對個體歷史的溫情和對童年價值的尊重。
轉(zhuǎn)化:6句順口溜
《中國百年個體童年史》的核心價值可提煉為三條:①它是建國以來唯一一套跨越上個世紀近百年的、以首都北京為背景記錄個體兒童史的紀實作品。②它填補了我國個體童年史研究無素材無作品的空白。是社科歷史研究上的新嘗試,也是兒童文學研究的領域里對兒童文化、個體微觀研究的一次新突破。③本套書從平凡、幼小的孩子視野中記錄下來,每一個孩子的樸實平凡的筆觸直指那個時代孩子內(nèi)心的真實世界。
在圖書論證會時,面對營銷部業(yè)務同仁提問關于本套書的特點,我“巴拉巴拉巴拉……”正將這三條亮點背得順溜時,一位同仁打斷我說:你說得都很對,但是你說的我都聽不懂……我被shock到了。好吧,看來“高大上”也不是萬能的,本姑娘必須開外掛了。于是在研磨又研磨,嚼碎了又細嚼這些文字后,編出了6句順口溜(一點也不順),封存做錦囊妙計,讓營銷部同仁帶去圖書訂貨會做宣講時用了。這6句一點也不順的順口溜就是:絕無僅有、國內(nèi)首部,平凡百姓、民間記錄,個體童年、年代首秀,不可再生、搶救保存,填補空白、全新突破,中國記憶、百年風貌。最后歸結(jié)成八個字:中國記憶 百年風貌。順口溜編得雖然不怎么樣,但至少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聽懂了,欣慰。
呈現(xiàn):4稿封面
《中國百年個體童年史》在學界的意義毋庸置疑,但是圖書面向的是普羅大眾,我們在圖書的最終呈現(xiàn)上,還是希望盡可能以更具親和力的方式出現(xiàn)。更何況,9位作者奉獻的文稿本身就是極為口語化的散文體、可讀性及代入感非常強。在封面文案的操作中,我們也就秉承了這一思路,以簡淺平易、貼近文本原生態(tài)的方式,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在封面文案的選定上,除了一些必備的書名信息,我們最后只選用了一句宣傳語:逝去的童年、歷史的風景、時代的面貌,那年那月小時候……以“那年那月小時候”來引起讀者的回溯。而在封底上,我們特別提煉了主編周國平先生傾情作序里的一段核心文字。周國平先生如是說:
我對這套書的創(chuàng)意頗為欣賞。主編挑選了九位作者,年齡依次從上個世紀10后到90后,時間跨度近百年,請每人寫一本童年回憶。作者都是在北京度過童年的平凡人,回憶的也是一些平凡事,文字皆樸實,求的只是一個真。把這九本回憶連貫地讀下來,我們既可感受到不同年代兒童相同的童真和童趣,又能看到從軍閥混戰(zhàn)、民國、新中國成立初直到“文革”和改革開放近百年變遷的軌跡。打通個體童年史和區(qū)域社會史,用童年記憶呈現(xiàn)時代變遷,我認為這個嘗試是這套書最有價值的地方。
這段核心文字里信息量非常凝聚:首先是對創(chuàng)意的肯定,其次是對內(nèi)容的簡要說明,再次是宣揚叢書價值。這可不僅僅是“高大上”,更是“低奢內(nèi)”。這段文字下面加注周國平先生的手寫簽名。
除了這條核心信息外,之前對文本概括的6句一點也不順的順口溜在封底上體現(xiàn)了兩句:中國記憶 百年風貌??此七@兩句話有點大,但是卻非常貼切文本。
封面文案確定,但是這套書在封面美術上的實現(xiàn),卻是幾易其稿,光封面設計就做了4稿。第一稿的設計,是常規(guī)的兒童圖書的操作思路。用內(nèi)文的黑白插圖做主圖,同時下面加彩色假腰封裝飾,每本的假腰封換顏色以標識區(qū)分。這款設計不出錯,但是卻提不了氣,比較常規(guī)和平庸,因此果斷放棄。
(封面設計第一稿) (封面設計第二稿)
第二稿設計用了中國古典傳統(tǒng)風的一些元素,特意凸顯了“中國記憶 百年風貌”的元素,整體感覺比較復古、懷舊,特色明顯,但是細看之下總覺得少了點什么,對關鍵詞“童年”的彰顯似乎缺失了。突破的方向在哪里呢?封面設計幾近陷入僵局。
第三稿設計也在嘗試進行,鑒于在第一稿封面設計上,彩色假腰封的俗艷、品質(zhì)感不夠的問題,在第一款設計上做了修正,把彩色腰封改變成了牛皮質(zhì)感的腰封,但是效果也不好,再次放棄。
(封面設計第三稿) (封面設計第四稿)
最終,在王宜清老師的方向擬定和堅持下,第四稿設計華麗出爐,就是目前大家看到的成書封面。封面遵循簡淺的風格,以不同的底色鋪底區(qū)分各冊的同時,用每位作者的黑白童年照鑲嵌于封面正中。在這個“讀圖時代”,首先老照片能激發(fā)讀者好奇心,產(chǎn)生認識和探究書中人的欲望,雖然這一款封面不是這套書的獨創(chuàng),但是應該說這是最適切這套書的一款封面了。
我很榮幸能遇見《中國百年個體童年史》這樣一套有著極高定位和卓越價值的圖書,以上分享的是一些個人心得,聊博一哂。
(作者單位系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文學讀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