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白
官員子女“吃空餉”的新聞曾在一段時間內密集見諸報端,引起公憤。但現在看來,這僅僅是冰山一角——據媒體報道,隨著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僅河北、四川、河南、吉林四省已清理10萬余“吃空餉”者。
數字觸目驚心,“吃空餉”的招數也令人眼界大開。除了常見的“曠工餉”“病假餉”,還有“多頭餉”“違紀違法犯罪人員餉”“冒名餉”和“死人餉”等等。如此人事管理亂象,會漏掉多少公共財政資金,簡直不敢設想。
其實,整治“吃空餉”,中央并非沒有相關的紀律和規(guī)定,只是散見于《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guī)定》等文件,沒有形成專門的論述和針對性。這造成了現在“吃空餉”治理的焦灼現狀:集中整治時有據可依,常態(tài)管理時卻形同無規(guī)定、無要求,對于想鉆空子的單位和個人,不啻牛欄關貓。
更重要的是,體制內的人事管理制度給了“吃空餉”以機會。現行人事管理制度沿襲了計劃經濟時代的傳統(tǒng),仍以編制管理為核心內容。通俗來說,編制就是老百姓俗稱的“鐵飯碗”,是一個人在機關中的“占位”。財政資金對工資、福利、待遇的配給,是跟著編制走的,無論人員是否在崗、人崗是否分離,焊在機關餐桌上的“鐵飯碗”都能照例分飯吃。有編制的人會將它看作永久的身份、終身的待遇,而單位管理者也沒有整頓“吃空餉”的動力,反正多付的工資是從財政兜里掏,沒干的活自然有編外職工擔著。在管理者和離崗者心照不宣、甚至利益共謀的情況下,“吃空餉”在某種意義上成了體制內的特殊福利。
在此視野下,整治“吃空餉”應有多梯次的方法。短期內應該學習江西、湖南,開展集中整頓,打開人事改革局面。中期是將這些治理經驗反饋到政策層面,形成統(tǒng)一的針對空餉亂象的規(guī)制。有專家認為,“吃空餉”涉嫌觸犯貪污罪、詐騙罪,建議司法部門介入,這亦是法制化管理的路徑。長期來看,還應該加快事業(yè)單位改革,讓職工的獎勵、考核、競聘、解聘制度突破傳統(tǒng)的編制管理,吹散那層霧霾般籠罩在機關上空的“編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