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沒有車輛報廢機制,開羅的街頭幾乎是某種意義上的汽車歷史博物館:蘇聯(lián)時期的拉達、甲殼蟲“始祖”一代、四五十年前的奔馳……似乎沒有十幾二十年的歷史都不好意思上路。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大都“年久失修”,車身傷痕累累,有的已經看不出本來的顏色,有的后備箱深深地凹進去,有的連窗玻璃都沒有。
為什么不修一下呢?“不用修,還會再撞的。”司機大都這樣回答。沒有限速,沒有交規(guī),沒有攝像頭,這就是開羅的路況,所以“還會再撞”幾乎是個必然事件。埃及人常說“把一切交給安拉”。曾有過在混亂時局中失去親人的埃及朋友,初時悲痛,很快鎮(zhèn)定,依然虔誠祈禱。甚至,他們對自己的生命安全也不太在意。埃及自2011年開始動亂,街頭時有爆炸和槍聲。但是當?shù)厝怂坪醵疾缓ε?,有事發(fā)生的第一反應是呼啦一下?lián)渖先^,記者看得膽戰(zhàn)心驚,他們看得心滿意足,真是用生命解釋了什么叫“看熱鬧的不怕事兒大”。
有記者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在催淚彈橫飛的沖突現(xiàn)場,有一個埃及人沖他揮手,他以為有什么新聞線索,趕緊上前,問:“怎么了?”那個人沖他一笑,說:“沒事兒,就是歡迎你來到埃及。”
該有怎樣“強大”的神經才可以這樣無視危險的情境?我對這種心態(tài)抱有很復雜的心情,一方面替他們捏把汗,另一方面卻又隱隱羨慕。世界上永遠有一些人行走在懸崖的邊緣,可能會粉身碎骨,也可能會獲得常人所沒有的經歷和體驗。
(摘自《新京報》 秋 池/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