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郭書亞+尙賞+盧廣遠+湯其寧
摘 要:該文簡述了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與耕作制度、播期、氣候條件、作物抗病性有關,并提出了選用抗病品種、調整播期、加強田間管理、化學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以減少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危害。
關鍵詞:玉米粗縮??;發(fā)生原因;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 S43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8-84-02
玉米粗縮?。∕aize Rough Dwarf Disease)是由灰飛虱(Laodelphax striatellu)傳播的一種病毒病,發(fā)病的植株色濃綠,葉背、包葉有蠟白條狀隆起,節(jié)間縮短,嚴重時植株葉片近于對生狀,受害植株的雄穗明顯縮短或很難抽出,一般減產30%~50%,嚴重者甚至不結雌穗或有穗無粒,造成絕收[1]。商丘市是黃淮海地區(qū)的玉米生產區(qū),常年種植面積超過25萬hm2,2000年以來該病害在商丘市時有發(fā)生,個別地區(qū)發(fā)生嚴重危害。筆者現(xiàn)對玉米粗縮病發(fā)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對策,為玉米生產提供參考。
1 發(fā)生原因分析
1.1 與耕作制度有關 玉米粗縮病的寄主范圍較廣,許多農作物如小麥、玉米、高粱、燕麥、黑麥和田間雜草如馬唐、稗草狗牙根等都是其天然寄主[2-3]。由于商丘市大都采用的是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的耕作制度,灰飛虱侵染越冬小麥和雜草形成帶毒的灰飛虱,進而侵染夏玉米造成粗縮病的發(fā)生和流行。另外,部分縣鄉(xiāng)為追求更高的經濟利益,種植結構復雜,田間雜草較多,有利于灰飛虱和毒源的銜接與過渡。
1.2 與播期有關 許多研究和生產實踐表明[4-5],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與播期顯著相關,5月中、下旬播種的玉米發(fā)病較為嚴重,而6月初、中旬播種的玉米發(fā)病較輕或沒有。由于灰飛虱的第一代若蟲在5月中旬開始大量孵化,5月下旬、6月初羽化,正趕上5月中、下旬播種的玉米的苗期,抗病能力弱,造成粗縮病的發(fā)生和流行。而6月初、中旬播種的玉米正好錯過第一代成蟲活動的盛期。
1.3 與氣候環(huán)境條件有關 近年來,由于溫室效應,冬季氣溫偏高,非常有利于灰飛虱的越冬和繁殖。春夏干旱、高溫時有發(fā)生,高溫縮短了病毒侵染后的潛育期和病程,增加了病害在田間的循環(huán),加速了病害的發(fā)展;干旱延緩了玉米幼苗生長緩慢,降低了抗病力,延長了苗期的易感時期。以上因素綜合起來,易于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和流行。
1.4 與作物抗病性有關 近幾十年來,由于高產、穩(wěn)產、優(yōu)質及其他抗逆性狀較好的玉米品種大面積、單一化種植,縮小了玉米的遺傳基礎,從而喪失了對多種病蟲害的自然免疫或抵御能力。從目前我國玉米生產上的主栽品種來看,尚未發(fā)現(xiàn)高抗玉米粗縮病的種質資源。大面積種植不抗病或抗性差的雜交種是導致玉米粗縮病流行的重要條件。
2 防治對策
2.1 選用抗病品種 選用抗病或耐病品種是保證玉米高產、穩(wěn)產最有效的措施。然而目前玉米生產中應用的主栽品種中缺少對于玉米粗縮病抗性強的良種,但品種間感病程度仍存在一定差異。因此,要根據(jù)本地條件,選用抗性相對較好的品種,同時要注意合理布局,避免單一抗源品種的大面積種植。育種工作者要從玉米種質資源中篩選抗源或通過現(xiàn)代分子生物技術選育抗
粗縮病的玉米,這是當前玉米生產上亟待解決的課題。
2.2 調整播期 根據(jù)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在病害重發(fā)地區(qū),應調整播期,使玉米對病害最為敏感的生育時期避開灰飛虱成蟲盛發(fā)期,降低發(fā)病率。根據(jù)商丘市的氣候條件,春玉米應在4月中、下旬播種,夏玉米應適當延后,以在6月5~15日播種為宜。
2.3 加強田間管理 一是清除病源,及時清除田間地頭的雜草,出苗后及時剔除病株;二是合理水肥,培育壯苗,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2.4 化學防治 播種前,用呋喃丹、甲基硫環(huán)磷、20%病毒A等內吸殺蟲劑對玉米種子進行包衣和拌種,可以有效防治苗期灰飛虱,減輕粗縮病的傳播。出苗后,對玉米田及附近雜草噴施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30g/667m2防治灰飛虱,噴施菌毒清水劑300~500倍液進行粗縮病防治。
參考文獻
[1]龔祖塤,沈菊英,陳巽禎,等.我國禾谷類病蓐病的病原問題Ⅷ玉米粗縮病病原的研究[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1981,3(1):55-59.
[2]楊本榮,馬巧月.玉米粗縮病病毒的寄主范圍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1983,13(3):1-8.
[3]王安樂,王嬌娟,陳朝輝.玉米粗縮病發(fā)生規(guī)律和綜合防治技術研究[J].玉米科學,2005,13(4):114-116.
[4]吉貞芳,王安樂,王建勛,等.玉米粗縮病發(fā)生危害與播期和品種的關系[J].植物保護,1998,24(4):27-29.
[5]成長庚,趙陽,林付根,等.玉米粗縮病播期避病作用的研究[J].玉米科學,2000,8(3):81-82.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摘 要:該文簡述了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與耕作制度、播期、氣候條件、作物抗病性有關,并提出了選用抗病品種、調整播期、加強田間管理、化學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以減少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危害。
關鍵詞:玉米粗縮??;發(fā)生原因;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 S43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8-84-02
玉米粗縮?。∕aize Rough Dwarf Disease)是由灰飛虱(Laodelphax striatellu)傳播的一種病毒病,發(fā)病的植株色濃綠,葉背、包葉有蠟白條狀隆起,節(jié)間縮短,嚴重時植株葉片近于對生狀,受害植株的雄穗明顯縮短或很難抽出,一般減產30%~50%,嚴重者甚至不結雌穗或有穗無粒,造成絕收[1]。商丘市是黃淮海地區(qū)的玉米生產區(qū),常年種植面積超過25萬hm2,2000年以來該病害在商丘市時有發(fā)生,個別地區(qū)發(fā)生嚴重危害。筆者現(xiàn)對玉米粗縮病發(fā)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對策,為玉米生產提供參考。
1 發(fā)生原因分析
1.1 與耕作制度有關 玉米粗縮病的寄主范圍較廣,許多農作物如小麥、玉米、高粱、燕麥、黑麥和田間雜草如馬唐、稗草狗牙根等都是其天然寄主[2-3]。由于商丘市大都采用的是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的耕作制度,灰飛虱侵染越冬小麥和雜草形成帶毒的灰飛虱,進而侵染夏玉米造成粗縮病的發(fā)生和流行。另外,部分縣鄉(xiāng)為追求更高的經濟利益,種植結構復雜,田間雜草較多,有利于灰飛虱和毒源的銜接與過渡。
1.2 與播期有關 許多研究和生產實踐表明[4-5],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與播期顯著相關,5月中、下旬播種的玉米發(fā)病較為嚴重,而6月初、中旬播種的玉米發(fā)病較輕或沒有。由于灰飛虱的第一代若蟲在5月中旬開始大量孵化,5月下旬、6月初羽化,正趕上5月中、下旬播種的玉米的苗期,抗病能力弱,造成粗縮病的發(fā)生和流行。而6月初、中旬播種的玉米正好錯過第一代成蟲活動的盛期。
1.3 與氣候環(huán)境條件有關 近年來,由于溫室效應,冬季氣溫偏高,非常有利于灰飛虱的越冬和繁殖。春夏干旱、高溫時有發(fā)生,高溫縮短了病毒侵染后的潛育期和病程,增加了病害在田間的循環(huán),加速了病害的發(fā)展;干旱延緩了玉米幼苗生長緩慢,降低了抗病力,延長了苗期的易感時期。以上因素綜合起來,易于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和流行。
1.4 與作物抗病性有關 近幾十年來,由于高產、穩(wěn)產、優(yōu)質及其他抗逆性狀較好的玉米品種大面積、單一化種植,縮小了玉米的遺傳基礎,從而喪失了對多種病蟲害的自然免疫或抵御能力。從目前我國玉米生產上的主栽品種來看,尚未發(fā)現(xiàn)高抗玉米粗縮病的種質資源。大面積種植不抗病或抗性差的雜交種是導致玉米粗縮病流行的重要條件。
2 防治對策
2.1 選用抗病品種 選用抗病或耐病品種是保證玉米高產、穩(wěn)產最有效的措施。然而目前玉米生產中應用的主栽品種中缺少對于玉米粗縮病抗性強的良種,但品種間感病程度仍存在一定差異。因此,要根據(jù)本地條件,選用抗性相對較好的品種,同時要注意合理布局,避免單一抗源品種的大面積種植。育種工作者要從玉米種質資源中篩選抗源或通過現(xiàn)代分子生物技術選育抗
粗縮病的玉米,這是當前玉米生產上亟待解決的課題。
2.2 調整播期 根據(jù)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在病害重發(fā)地區(qū),應調整播期,使玉米對病害最為敏感的生育時期避開灰飛虱成蟲盛發(fā)期,降低發(fā)病率。根據(jù)商丘市的氣候條件,春玉米應在4月中、下旬播種,夏玉米應適當延后,以在6月5~15日播種為宜。
2.3 加強田間管理 一是清除病源,及時清除田間地頭的雜草,出苗后及時剔除病株;二是合理水肥,培育壯苗,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2.4 化學防治 播種前,用呋喃丹、甲基硫環(huán)磷、20%病毒A等內吸殺蟲劑對玉米種子進行包衣和拌種,可以有效防治苗期灰飛虱,減輕粗縮病的傳播。出苗后,對玉米田及附近雜草噴施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30g/667m2防治灰飛虱,噴施菌毒清水劑300~500倍液進行粗縮病防治。
參考文獻
[1]龔祖塤,沈菊英,陳巽禎,等.我國禾谷類病蓐病的病原問題Ⅷ玉米粗縮病病原的研究[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1981,3(1):55-59.
[2]楊本榮,馬巧月.玉米粗縮病病毒的寄主范圍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1983,13(3):1-8.
[3]王安樂,王嬌娟,陳朝輝.玉米粗縮病發(fā)生規(guī)律和綜合防治技術研究[J].玉米科學,2005,13(4):114-116.
[4]吉貞芳,王安樂,王建勛,等.玉米粗縮病發(fā)生危害與播期和品種的關系[J].植物保護,1998,24(4):27-29.
[5]成長庚,趙陽,林付根,等.玉米粗縮病播期避病作用的研究[J].玉米科學,2000,8(3):81-82.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摘 要:該文簡述了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與耕作制度、播期、氣候條件、作物抗病性有關,并提出了選用抗病品種、調整播期、加強田間管理、化學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以減少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危害。
關鍵詞:玉米粗縮??;發(fā)生原因;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 S43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8-84-02
玉米粗縮?。∕aize Rough Dwarf Disease)是由灰飛虱(Laodelphax striatellu)傳播的一種病毒病,發(fā)病的植株色濃綠,葉背、包葉有蠟白條狀隆起,節(jié)間縮短,嚴重時植株葉片近于對生狀,受害植株的雄穗明顯縮短或很難抽出,一般減產30%~50%,嚴重者甚至不結雌穗或有穗無粒,造成絕收[1]。商丘市是黃淮海地區(qū)的玉米生產區(qū),常年種植面積超過25萬hm2,2000年以來該病害在商丘市時有發(fā)生,個別地區(qū)發(fā)生嚴重危害。筆者現(xiàn)對玉米粗縮病發(fā)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對策,為玉米生產提供參考。
1 發(fā)生原因分析
1.1 與耕作制度有關 玉米粗縮病的寄主范圍較廣,許多農作物如小麥、玉米、高粱、燕麥、黑麥和田間雜草如馬唐、稗草狗牙根等都是其天然寄主[2-3]。由于商丘市大都采用的是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的耕作制度,灰飛虱侵染越冬小麥和雜草形成帶毒的灰飛虱,進而侵染夏玉米造成粗縮病的發(fā)生和流行。另外,部分縣鄉(xiāng)為追求更高的經濟利益,種植結構復雜,田間雜草較多,有利于灰飛虱和毒源的銜接與過渡。
1.2 與播期有關 許多研究和生產實踐表明[4-5],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與播期顯著相關,5月中、下旬播種的玉米發(fā)病較為嚴重,而6月初、中旬播種的玉米發(fā)病較輕或沒有。由于灰飛虱的第一代若蟲在5月中旬開始大量孵化,5月下旬、6月初羽化,正趕上5月中、下旬播種的玉米的苗期,抗病能力弱,造成粗縮病的發(fā)生和流行。而6月初、中旬播種的玉米正好錯過第一代成蟲活動的盛期。
1.3 與氣候環(huán)境條件有關 近年來,由于溫室效應,冬季氣溫偏高,非常有利于灰飛虱的越冬和繁殖。春夏干旱、高溫時有發(fā)生,高溫縮短了病毒侵染后的潛育期和病程,增加了病害在田間的循環(huán),加速了病害的發(fā)展;干旱延緩了玉米幼苗生長緩慢,降低了抗病力,延長了苗期的易感時期。以上因素綜合起來,易于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和流行。
1.4 與作物抗病性有關 近幾十年來,由于高產、穩(wěn)產、優(yōu)質及其他抗逆性狀較好的玉米品種大面積、單一化種植,縮小了玉米的遺傳基礎,從而喪失了對多種病蟲害的自然免疫或抵御能力。從目前我國玉米生產上的主栽品種來看,尚未發(fā)現(xiàn)高抗玉米粗縮病的種質資源。大面積種植不抗病或抗性差的雜交種是導致玉米粗縮病流行的重要條件。
2 防治對策
2.1 選用抗病品種 選用抗病或耐病品種是保證玉米高產、穩(wěn)產最有效的措施。然而目前玉米生產中應用的主栽品種中缺少對于玉米粗縮病抗性強的良種,但品種間感病程度仍存在一定差異。因此,要根據(jù)本地條件,選用抗性相對較好的品種,同時要注意合理布局,避免單一抗源品種的大面積種植。育種工作者要從玉米種質資源中篩選抗源或通過現(xiàn)代分子生物技術選育抗
粗縮病的玉米,這是當前玉米生產上亟待解決的課題。
2.2 調整播期 根據(jù)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在病害重發(fā)地區(qū),應調整播期,使玉米對病害最為敏感的生育時期避開灰飛虱成蟲盛發(fā)期,降低發(fā)病率。根據(jù)商丘市的氣候條件,春玉米應在4月中、下旬播種,夏玉米應適當延后,以在6月5~15日播種為宜。
2.3 加強田間管理 一是清除病源,及時清除田間地頭的雜草,出苗后及時剔除病株;二是合理水肥,培育壯苗,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2.4 化學防治 播種前,用呋喃丹、甲基硫環(huán)磷、20%病毒A等內吸殺蟲劑對玉米種子進行包衣和拌種,可以有效防治苗期灰飛虱,減輕粗縮病的傳播。出苗后,對玉米田及附近雜草噴施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30g/667m2防治灰飛虱,噴施菌毒清水劑300~500倍液進行粗縮病防治。
參考文獻
[1]龔祖塤,沈菊英,陳巽禎,等.我國禾谷類病蓐病的病原問題Ⅷ玉米粗縮病病原的研究[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1981,3(1):55-59.
[2]楊本榮,馬巧月.玉米粗縮病病毒的寄主范圍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1983,13(3):1-8.
[3]王安樂,王嬌娟,陳朝輝.玉米粗縮病發(fā)生規(guī)律和綜合防治技術研究[J].玉米科學,2005,13(4):114-116.
[4]吉貞芳,王安樂,王建勛,等.玉米粗縮病發(fā)生危害與播期和品種的關系[J].植物保護,1998,24(4):27-29.
[5]成長庚,趙陽,林付根,等.玉米粗縮病播期避病作用的研究[J].玉米科學,2000,8(3):81-82.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