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關鍵詞?演教學語言,通俗易懂,好課標準
?眼中圖分類號?演G63 ?眼文獻標識碼?演B ?眼文章編號?演0457-6241(2014)11-0053-03
“什么樣的歷史課才算是一堂好課?”這是一個常說常新、見仁見智的話題。在此,筆者僅從課堂教學語言角度談一些心得。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從某種意義上講,課堂教學就是語言的藝術。很多時候,一番恰到好處的話語往往能使學生心領神會、豁然開朗。因此,語言的雕琢雖然是“小道”,但亦大有可為。
人們常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因為個性、語音、學養(yǎng)、閱歷、神態(tài)等諸多差別,每一位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都各具特色。但萬變不離其宗,一般來說,“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是核心原則。教師們雖然經常掛在嘴邊,但做起來卻殊為不易。因為它要求教師在真正讀“通”歷史并將之內化的基礎上,轉化為淺近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看似平常隨意的話語,往往浸潤著十分功力。因此,真正能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演繹到一定境界者,可謂寥寥無幾。在這方面,蔣廷黻先生所著的《中國近代史》堪稱經典。僅僅十余萬字,卻將中國近百年的歷史演變娓娓道來,代表了百年中國近代史寫作的巔峰。正如何炳棣先生所評述:半個世紀以來,又有幾本近代史著作超過了它?當今專為獲獎的“皇皇巨著”,通通加起來也不及這本書的分量。
蔣先生的《中國近代史》文字淺近,通俗易懂,沒有枯燥的考據(jù),沒有史料的堆砌,卻盡顯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社會發(fā)展趨勢。一路讀來,就像作者正坐在對面的搖椅里,一邊抽著煙斗一邊將種種人事紛紜娓娓道來,親切熟悉,全無澀澤之感。書中精彩迭出,令人摩挲玩味、愛不釋手,其中評述康有為變法的一段便頗具代表性:
假使我們是甲午到戊戌那個時代的人,眼看見我們的國家被小小的日本打敗了,打敗了以后又要割地賠款,我們還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國嗎?又假使我們是那個時代的人,新知識新技術都沒有,所能做的僅八股文章,所讀過的書僅中國的經史,我們救國方案還不是離不開我們的經典,免不了做些空泛而動聽的文章?假使正在這個時候,我們中間出了一個人提出一個偉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訓,又適宜時局,其文章是我們所佩服的,其論調正合乎我們的胃口,那我們還不擁護他嗎?康有為就是這時代中的這樣的人。①
對于這段歷史,我們見慣了引經據(jù)典的長篇大論,可鮮有勝得過這寥寥幾句大白話的。在這看似簡簡單單的幾句話背后卻是作者對歷史的透徹把握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開闊眼界和深刻見解。用今人的話語解讀過去之事,于樸實通俗之中成功地將讀者引入當年的歷史情境,濃郁的歷史氛圍撲面而來,沒有任何牽強附會的痕跡。如此功力,盡顯“大家”風范。但如果以這樣的高標準相要求,當下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恐怕就無人敢說“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了。因此,基于中學歷史教學的實際情況,筆者以為可以適當放寬要求,從課堂語言教學角度來看,一堂好的歷史課應做到“淺出而不淺薄,通俗而不媚(庸)俗”。即教師應運用貼近現(xiàn)實生活和學生實際的觀念和語言幫助學生解讀歷史,但同時應避免落入“淺薄化”和“媚(庸)俗化”的誤區(qū)。對此,揚州大學的朱煜老師在《歷史教學》2014年2期談好課標準的文章中所闡述的兩個事例堪稱典型。
其一、“淺薄化”的典型案例——“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戰(zhàn)火”。
就整體設計而言,“預習檢測我最棒(搶答)”“歷史聽寫我能行(聽寫名詞)”“撥開迷霧求真知(思考問題)”三個環(huán)節(jié)就讓人有怪怪的感覺,除了有令人啞然失笑的低層次趣味之外,實在難覓歷史的味道。尤其是第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猜謎語更讓人啼笑皆非:謎語一:“冬天睡懶覺遲到進行報復引發(fā)的血案”(謎底:薩拉熱窩事件);謎語二:“煩你蹬”(謎底:凡爾登戰(zhàn)役);謎語三:“商量之后才會贏”(謎底:協(xié)約國)……①
固然,讓學生猜謎語的確不失為一種有效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教學手段,可上述幾個謎語除了第三個還稍有那么一點意思外,其余筆者實在不敢茍同。純粹為了謎語而謎語,已經完全與歷史割裂開來,“淺薄”至此,頗有些“娛樂至死”的味道。正如朱老師所評述:追求教學生活化、趣味化、競賽化,忽視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刻畫,缺乏歷史思維訓練……學生學習的極有可能只是幾個認識膚淺的歷史名詞。
其二、“媚(庸)俗化”的典型案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教師在講述第一次國共合作時如是評述:“一個人從孕育、誕生到成長,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男同學都會找女朋友,女同學都會找男朋友,然后會組織家庭,成家立業(yè),那么中共尋找的伴侶是誰呢?”講到國共合作破裂又比喻道:“一對新婚夫婦,經過了甜蜜期,隨后許多人會有七年之癢,國共沒有到七年就鬧分手了?!雹?/p>
比喻是一種常用且有效的教學手段,一個形神兼?zhèn)涞那擅畋扔魍芷鹨庀氩坏降男Ч?。但上述比喻不僅只停留于外形層面,毫無內在精神上的實質相通之處,而且使嚴肅的歷史問題庸俗化。如有教師在“新文化運動”中講到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時,重點渲染他的感情生活,介紹起袁世凱有幾個女人(一妻九妾,其中包括三位朝鮮女人),學生們當即一片嘩然。之后,又繼續(xù)講袁世凱有17個兒子、15個女兒,他的17個兒子又給他生了22個孫子、25個孫女。教室里頓時充滿了學生們的議論聲、驚嘆聲、哄笑聲,久久安靜不下來……說到陳獨秀時還特別講了他在北京大學擔任文科學長時到八大胡同嫖娼,因為爭風吃醋抓傷了妓女,被迫離開北大等等。教室里更是炸開了鍋,局面近乎失控……③
如此八卦行徑,豈非媚俗乎?歷史教學固然應該生動活潑些,但此類地攤讀物般的“戲說”,一味追求表面的淺層興趣甚至有意無意地尋求帶有花邊性質的刺激,卻已戕去歷史的慧命,夫復何言哉!
然而,對于朱老師隨后一語帶過的幾個例子筆者卻有些不同看法。如朱老師在文中提到:
將吳三桂說成是“標準的機會主義”,就容易導致認識偏差,因為“機會主義者”在國際共運史上有特定內涵,用于指稱吳三桂并不適合。再如將“納賦稅”說成是“交公糧”,將清代的“巡撫”說成是“省長”,等等,也是簡單地用現(xiàn)代詞匯、概念來解釋歷史概念的現(xiàn)象,這樣的解釋或比喻缺乏歷史感,也是毫無意義的。④endprint
在朱老師看來,上述事例存在“時代錯置”或“非歷史化”的問題,影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但從中學教學實際而言,筆者卻覺得不免有苛責之嫌。固然,以專業(yè)的眼光審視,這些比喻的確存在一定的問題:“機會主義者”確實有特定內涵,“納賦稅”與“交公糧”“巡撫”與“省長”也的確存在差異。但這些專業(yè)細節(jié)對歷史學家而言或許很重要,可對絕大多數(shù)中學生而言卻并非如此。因為,總體來說它們之間頗具神似度,如此比喻大體相當。如果覺得不夠嚴謹,完全可以在前面加上“相當于”“類似于”之類的話語。否則,一定要尋求形神兼?zhèn)涞谋扔鳎灰f中學教師,即便是大學的專家學者恐怕也很難做到。
眾所周知,運用貼近現(xiàn)實生活和學生實際的現(xiàn)代性語言和觀念幫助學生解讀歷史是實現(xiàn)“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徑。然而,無論如何比擬,今日之事物與觀念畢竟和歷史存有差異,難免會在過去的時代風貌中摻雜現(xiàn)代氣息,烙上當今時代的一些印記,多少有些“混淆歷史”乃至“以今度古”“時代錯置”之類的問題。簡而言之,再好的比喻都只能無限接近本體,但人們卻并不可能因此而棄用比喻,就如歷史的真相永遠無法完全重現(xiàn)而人們卻仍孜孜探求一樣。更何況,中學教育不是專業(yè)教育,而是基礎教育,是培育合格公民的基礎教育完成階段,“公共性”和“基礎性”當是其基本屬性。因此,如果過于在意概念的考據(jù),未免陷入過度追求“專業(yè)化”的誤區(qū),有悖于中學歷史教學的根本定位。而且,從具體實踐角度看,也無須如此高度“專業(yè)化”的要求,幾年前紅極一時的《易中天品三國》就很足以說明問題。
大長秋是宦官中的大官,秩二千石,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省部級”。
曹操擔任的這個洛陽北部尉,就是京都地區(qū)的一個副縣級的公安局長。
(袁紹)整天在家里面大會賓客,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辦沙龍,開Party,車水馬龍,門庭若市。
當曹操滿身征塵、滿身鮮血地回到盟軍大本營里的時候,這些諸侯都在干什么呢?依然是喝酒飲宴、不務正業(yè)——就是在那開Party、泡酒吧、打電子游戲……
空城計不符合邏輯啊,你想想,司馬懿十萬大軍開過來了,他諸葛亮叫幾個老兵去掃地,大開四個城門,再叫兩個小孩在他身邊,他自己呢,拿著張琴唱卡拉OK……
《易中天品三國》之所以取得成功,是諸多因素綜合的結果。但其獨特的語言藝術魅力當是核心因素。他能用富有時代感的通俗語言,貼近生活的形象生動比喻,幽默風趣地解說嚴肅的歷史事件。在他的講座中,PK、卡拉OK、Party之類的流行時髦說法經常出現(xiàn)。有趣的是,把這類詞語用到古人身上不但沒有讓現(xiàn)代人感到影響了表達的準確性,反而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如果用朱老師的“專業(yè)化”眼光審視,易中天的語言肯定嚴重存在“時代錯置”和“非歷史化”之類的問題:“二千石”與“省部級”不能簡單對應;辦沙龍、開Party、泡酒吧、唱卡拉OK簡直是在演“穿越”神劇。
然而,就“基礎性”和“普及性”角度看,易老師的講解的確取得了空前成功。當時令我印象最深刻、最為震撼的是就連平時不怎么看書的,發(fā)型奇特、發(fā)色雜亂的“潮男潮女”們也在津津有味地收看和談論著《易中天品三國》,簡直是“有電視機處,就有人在‘品三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易中天品三國》就是一個模范課堂,值得我們中學歷史老師學習和借鑒。
除了《易中天品三國》之外,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的走紅在語言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說這些并不意味著他們完美無缺、無懈可擊,筆者只是想說:就中學歷史教學的實際而言,對于課堂教學語言的專業(yè)化要求可以適當放寬些,在遵循“淺出而不淺薄,通俗而不媚(庸)俗”的原則下,即便有些“以今度古”和“時代錯置”之類的小問題,亦當屬瑕不掩瑜,無須深究。
【作者簡介】胡欣紅,男,1976年生,浙江衢州人,中學高級教師,浙江省衢州二中歷史教師,衢州市歷史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思想史。
【責任編輯:全驁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