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梅 謝夢純
1. 缺鎂癥狀 水稻缺鎂癥狀首先發(fā)生在下部老葉上,葉尖、葉緣出現色澤褪淡變黃,葉片下垂,脈間出現黃褐色斑點,隨后向葉片中間或基部擴展。雜交水稻病葉葉緣呈紫紅色或灰紫色;嚴重時,下位葉常于葉枕處折垂,葉緣微卷;穗枝梗基部不實粒增加,導致減產。
2. 缺鎂原因 質地松的酸性土,如丘陵河谷地區(qū)或雨水多的熱帶地區(qū)高度風化的土壤中水溶性和交換性鎂含量少,易發(fā)生缺鎂癥。
3. 水稻鎂肥施用方法
①改善土壤環(huán)境。作物缺鎂癥多發(fā)生在有機質貧乏的酸性土壤上,因此,土壤環(huán)境的改善對防止缺鎂癥發(fā)生有明顯作用。增施有機肥能改良土壤理化性狀,促進根系生長,增強水稻對鎂的吸收,防止缺鎂癥的發(fā)生。施用石灰,尤其是含鎂石灰,或直接施用白云石粉,可以中和土壤酸性,提高土壤的供鎂能力。
②根據土壤條件合理施用鎂肥。鎂肥施用效果與土壤供鎂水平密切相關。一般高度淋溶的酸性土壤、陽離子交換量低的砂土和交換性鎂含量低于50毫克/千克的土壤,施用鎂肥增產效果都較好。
③采用適宜的施用方法。鎂肥應盡量早施,可做基肥和追肥。水稻一般選用氯化鎂,在酸性土壤上以施用鈣鎂磷肥、白云石粉、碳酸鎂為好,常用作基肥;在堿性土壤上以施用硫酸鎂為好,用作基肥或追肥,以氧化鎂計算每畝用量為1~2千克。
④確定合理的鎂肥施用量。鎂肥做基肥時,每畝氧化鎂用量一般為3千克左右;葉面噴施用1%~2%硫酸鎂,連續(xù)噴施2~3次,間隔時間為7~10天。
(作者聯(lián)系地址: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qū)蔬菜局 郵編:4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