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紅
摘 要:英語教學中文化因素日益得到重視,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有效地貫穿文化背景知識成為語言教育中核心問題。本文從詞匯、語法等各個方面論述了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相結(jié)合,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相輔相成,共為一體的重要性。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文化背景知識 語言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a)-0056-02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及綜合化,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的相互滲透和融合,信息時代以及整個社會信息化、全球化的到來,對我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形成了嚴峻挑戰(zhàn)。順利地迎接這場挑戰(zhàn)最直接的準備就是人才的培養(yǎng)。從頻繁的對外貿(mào)易、跨文化交際來看大學英語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仍是關鍵之所在。多年來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已成功地建立以知識為基礎、能力為目的,知識、能力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教學目標。但要滿足社會對高端人才,特別是高端英語人才的強烈需求,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路還很長。
在我國,長期以來只注重語言形式的教學,誤以為只要掌握語音、語法和一定的詞匯便可以順利無阻地進行語言的理解、交際。近些年來,隨著社會語言學、跨文化交際學、語用學和交際法的盛行,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文化背景知識已經(jīng)日益得到重視,其中以80年代初許國璋的《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與英語教學》為題的演講為標志, 1995年《外語界》出版的《背景知識與閱讀教學》通過“先驗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詳細地論述了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1997年胡文仲與高一虹出版的《外語教學與文化》則闡明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及意義。然而,作為現(xiàn)在英語知識傳授者的大學英語教師對于如何在課堂上貫穿英語文化尚無系統(tǒng)的概念,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學仍處于起步階段,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的契合更處于初始時期。在一線的教師由于長期受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束縛,對在基礎階段文化教學教什么、怎么教等問題認識不足,尤其對如何根據(jù)公共課外語學生特點把語言知識與所學語言國家社會文化知識的教學結(jié)合起來的教法探討不多[1]。大學英語教學課堂仍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大多數(shù)課堂進行的是“自下而上”模式的教學,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傳授學生詞匯知識,過分強調(diào)語法,對課文進行過細地翻譯和解釋,忽視了大學英語的作用應該是學生英語學習的延伸和提高。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不可分割,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語言不是孤立產(chǎn)生的,它和文化有著血與肉的關系,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表征。語言的存在和發(fā)展與一個民族的社會文化密不可分。一個民族的社會歷史、自然環(huán)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思維方法、道德標準、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價值觀念和心理狀態(tài)等,無不在本民族的語言中得到廣泛而深刻的反映。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語言的底座或環(huán)境。外語教學及外語界前輩多年研究證明文化背景知識與語言能力同等重要,有關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活動可以促進學生閱讀理解[2]。2007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要求大學英語以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為主要內(nèi)容,對聽、說、讀、寫、譯和詞匯量提出了明確的標準,還明確規(guī)定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zhì)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培養(yǎng)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鑒于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考慮到學生與當前形勢的實際,兼顧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應該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正確選擇。
內(nèi)蒙地區(qū)總體來說文化發(fā)展相對滯后,學生英語水平偏低,英語語言基礎薄弱,所以理應強調(diào)語言知識,偏重語言基礎;但醫(yī)學院校學生專業(yè)實踐性強,操作性強。而文化背景知識以其交際的實用性,自身的多樣性,傳授的靈活性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片面、孤立地講授詞匯語法等,忽略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及傳授,學生不僅學習興趣銳減,而且掌握的只是一些語言符號,對相關的文化缺乏系統(tǒng)的了解,對英語閱讀材料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英語閱讀水平還是不會有太大地提高。所以醫(yī)學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既注重語言知識的積累,又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輸入。
首先,在導入課文時,從學生的英語水平和文化背景知識的多元性兩方面出發(fā),在傳授背景知識初期,增加其趣味性及實用性,通過圖片、小組討論、錄像引入背景知識,等到學生有一定的基礎,并熟悉了解基礎知識后,可以通過聽寫、寫作、聽錄音等方式循序漸進地引入更豐富、更抽象的信息。
導入課文后,由于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同等重要,所以把詞匯、語法等和文化背景知識的講授揉和在一起,通過文化背景知識深入講解語言知識,通過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來了解文化背景知識。
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島國,英吉利民族歷來擅長航海,所以與海洋和航海有關的民族文化也反映在它的語言中,如:plain sailing(進展順利),to go with the tide(隨波逐流),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生活無目標,猶如航海無羅盤);教師也可以運用pudding, salad, sandwich, Judas kiss, individualism這樣的詞讓學生熟悉英語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識。另外,詞匯與文化背景知識的講解還可通過漢英的對比結(jié)合在一起。古代中國和英國雖同屬封建社會,但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式卻截然不同。英國農(nóng)民用馬耕田,中國農(nóng)民用馬拉車;中國農(nóng)民用牛犁地,英國農(nóng)民用牛產(chǎn)奶。這種差異明顯地體現(xiàn)在語言中。英語說“to 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to eat like a horse”,“back the wrong hose(看錯人了)”, “change horse(換人)”;漢語則說:“像黃牛一樣干活,力大如牛”。再者,東風(east wind)和西風(west wind)所指意義都是“東邊吹來的風”和“西邊吹來的風”,但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環(huán)境中,內(nèi)涵意義是不一樣的?!皷|風夜放花千樹”中的東風指春風,而在Dickens所著的David Copperfield中的一句話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standing blue 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中,east wind恐怕只是寒風了。通過這樣的教學,使學生獲得對文化詞語的一個總的感性認識,建立起詞匯是文化的主要載體的概念,明確文化詞語學習的方向,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最終為提高交際能力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3]。
文化差異的深層體現(xiàn)在思維方式上,這從語法上可窺一斑。當一句話包含敘事和表達兩部分時,英語和漢語的先交代事情后表態(tài)相反,先表態(tài)后敘事,如:It is a depressing fact that the traffic in big citi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worse.另外,英語復合句不同于漢語按先后順序敘事,各個從句逐個修飾時,其順序是由近及遠,由里向外散射式的逐層無限擴展,如:He had just flown back the day before from Beijing where he had spent his two days, health checking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transition training task he had engaged in the U.S.A.
在講解課文時注意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的契合,通過課文講解文化背景知識或通過文化背景知識講解課文,不僅使授課內(nèi)容生動形象,而且學生也能透徹深入地理解課文。講解The Icy Defender一文時,文章篇幅較長,地方名詞術語多,如利用英語地域方面文化背景知識(俄羅斯和蘇聯(lián)的地名知識)講解課文要比按部就班地講解要事半功倍。在The Truth about Lying 文章里,作者涉及到Watergate,在Heat Wave一文里,作者談到 canary,這些都和文化背景知識密切相關,所以應該通過文化背景知識講解課文或者通過課文講授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全面徹底地理解文章的意義所在,切忌片面地強調(diào)文化背景知識的講解和課文的解析孰重孰輕。在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同一班級,應適宜地把握語言教學與文化背景知識兩者之間的尺度。如有分級教學,可利用分級教學盡量滿足所有人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
語言知識和文化差異的掌握決定了大學英語學習,尤其是閱讀理解能力和交際能力的深度和準確程度。在教學中,教師巧用沿襲多年的傳統(tǒng)語言教學模式,推陳出新地向?qū)W生介紹相關文化背景知識,采取語言表達的固有形式(聽、說、讀、寫)組織大學英語教學,促使學生順利地了解并理解英語的表達習慣,擁有地道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蔡蔚,范紅.清華大學大學英語閱讀課文化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2):162.
[2] 張懷建,黃建濱.背景知識與閱讀教學[J].外語界,1995(4):11.
[3] 廖光榮.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閱讀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幾個問題[J].外語界,199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