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麟堯 李晨 黃懷禮 蔡敬國 王佳鵬 張中喜
作者簡介:王麟堯 (1992-),男,漢族,山西人,2011級本科臨床專業(yè)在校學生。 通訊作者:張中喜(1981-),男,湖南永州人,臨床醫(yī)學院【關鍵詞】檳榔,口腔疾病,病理研究,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9145.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597-01
基金項目:長沙醫(yī)學院2014年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長醫(yī)教〔2014〕10號-118.
檳榔是我國四大南藥(檳榔、砂仁、益智、巴戟)之一。早在20世紀中葉,咀嚼檳榔在世界范圍中廣泛流行[1]。我國是世界檳榔第二大生產國,嚼食檳榔人群主要分布在海南、臺灣、湖南3省。檳榔在我國至少有2100年的歷史,道光初年的《檳榔譜》是第一部有關檳榔的專著。據(jù)文獻報道,全世界約有6~12億人口咀嚼檳榔[2],檳榔是全世界流行的主流嗜好品之一[3]。
1 毒性作用
檳榔對人體致癌在流行病學證據(jù)充分,2004年,國際癌癥研究中心把檳榔認定為一級致癌物質[4]。咀嚼檳榔可引起口腔黏膜下纖維化(OSF),OSF是一種癌前病變,經過長期的慢性病理過程可惡變?yōu)榭谇话?]。檳榔中的多種活性成分和代謝產物有細胞毒性、遺傳毒性甚至直接致癌、致突變性,這些物質包括檳榔生物堿、檳榔鞣質、檳榔特異性亞硝胺和活性氧等。一些研究者以動物為實驗模型,將檳榔塊或其萃取液放入或局部涂抹口腔一處(頰部),證實能引起局部腫瘤變化。
2 對人體健康影響
檳榔對口腔黏膜的危害主要是: 粗纖維對黏膜的機械刺激,造成微創(chuàng)傷; 化學成分對黏膜的刺激;對細胞產生毒性作用;促進膠原合成等,早期的刺激導致了口腔黏膜的進一步萎縮和潰瘍,持續(xù)的組織炎癥導致了癌和組織的纖維化。檳榔導致 OSF 的機制主要是通過膠原合成通路和膠原降解通路實現(xiàn)的。過量的膠原形成和膠原的降解減少導致了口腔組織中膠原纖維的沉積,從而導致了口腔黏膜的纖維性變。 大量流行病學病例對照研究表明:咀嚼檳榔是導致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發(fā)生的最主要原因,并可以增加口腔癌的發(fā)病率,且與口腔粘膜白斑、口腔扁平苔鮮等密切相關。一系列的病例研究顯示OSF患者均有檳榔咀嚼史[6]。蕭福元[7]在2012年的調查顯示,咀嚼檳榔524人中,口腔黏膜健康異常檢出率為12.4%;不咀嚼檳榔 521 人,口腔黏膜健康異常檢出率為2.5%, 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口腔黏膜典型纖維化、粘膜充血、張口受限與咀嚼檳榔有統(tǒng)計學聯(lián)系。咀嚼檳榔習慣與牙隱裂、牙根縱裂的發(fā)生關系密切[8],還可引起牙齒過度磨耗,導致牙齒變短、過敏甚至牙髓暴露,引起牙髓炎。
3湖南檳榔嚼食情況
1985年,翦新春等報道在長沙發(fā)現(xiàn)兩例來自湘潭的典型OSF病人,是賣檳榔的兩姐妹,均來自湖南湘潭市,分別為14歲和20歲,1956-1987年唐杰清等在湖南省湘潭市進行了大規(guī)模流行病學調查 ,發(fā)現(xiàn)有3907名居民咀嚼檳榔,咀嚼率為35.3%,2007 年尹曉敏等對長沙某醫(yī)院2749例體檢者中697例(25.4%)有咀嚼檳榔習慣,49例(1.8%)患有OSF,其中咀嚼檳榔者的OSF患病率為7.0%。高義軍等對湖南地區(qū)OSF流行趨勢變化研究顯示,嚼檳榔趨于年輕化,男性為主,覆蓋全省,某些職業(yè)(如司機、公務員、商人、警察等)尤甚,表明嚼檳榔已具有與吸煙同樣的危害性和普遍性 。2008年高義軍等對婁底市4019名中小學生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經常嚼檳榔者有498名,占受調查者的12.4%,且越到高年級有此習慣者愈多。有調查顯示,2011年湖南省居民咀嚼檳榔率為38.40%,其中城區(qū)為42.65%,鄉(xiāng)村為34.12%;咀嚼檳榔的年限城區(qū)5年以下占24.72%,鄉(xiāng)村5年以下占46.91%;日咀嚼檳榔數(shù)量的中位數(shù)城區(qū)為23.6g,鄉(xiāng)村為22.8g;過癮、提神醒腦和交際需要是居民咀嚼檳榔的前三位原因。
綜合國內文獻中食用檳榔后致病研究情況來看,對由檳榔所引起的疾病及其致病機理和相關流行病學分析已經較為透徹。但是忽略了對于民眾自身的健康教育,因此,探究出一個有效率的健康教育方式使其減少檳榔食用是極為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Gupta PC,Warnakulasuriya S.Global epidemiology of areca nut usage.Addict Biol,2002,7(1):77-83.
[2] Nelson BS, Heischober B. Betel nut:a common drug used by naturalized citizens from India,F(xiàn)ar East Asia,and the South Pacific Islands.Ann Emerg Med,1999,34(2):238-243.
[3] 蕭福元,桂卓嘉,袁晟,等.湖南地區(qū)食用檳榔流行病學研究[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1,18(7):1218-1222
[4] IARC Working Group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Betel-quid and areca-nut chewing and some areca-nut-derived nitrosamines. IARC Monogr Eval Carcinog Risks Hum,2004,85:1-334.
[5]翦新春,彭解英,唐瞻貴,等.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癌變(附三例報告)[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00,18(2):130—131.
[6] IARC.Betel-quid and areca nut chewing and sone areca nut derived nitrosoamines[J].IARC Monogr Eval Carcinog Risk Hum,2004,85:1-334.
[7] 蕭福元,趙煒哲,王非,等. 食用檳榔對口腔黏膜健康影響的現(xiàn)況研究[J]. 實用預防醫(yī)學,2014.2,21(2):155-159.
[8] 高義軍,尹曉敏,吳漢江,等.牙根縱裂與咀嚼檳榔習慣的關系[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2001,26(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