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石+林麗欽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語文人文旗幟的張揚呈現(xiàn)一派龍騰虎躍的景象。在各題型變換的迎來送往中,選擇題漸趨式微。以高考語文全國通用卷現(xiàn)代文閱讀題為例, 1990—2001年,選擇題所占分值比接近15.0%,2002—2004年,選擇題所占分值比在10.0%左右;2005—2008年,選擇題所占分值為6.0%;2005年開始則在文學類的文章中徹底放棄了選擇題題型。山東省近幾年的高考閱讀,除2005年有1道客觀選擇題外,2006到2013年均為主觀性題目。人們普遍認為主觀題能呈現(xiàn)稍縱即逝的解題過程,展現(xiàn)學生別開生面的見解,能體現(xiàn)新課標中對“過程和方法”的考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探究能力”。然而由于我們的學生數(shù)量龐大,主觀題越多閱卷愈難,閱卷者往往只能“踩點評分”,無暇“披沙揀金”。而學生亦深知循規(guī)蹈矩按照固定套路答題,容易按點拿分,拔新領異之談并不能為分數(shù)錦上添花。所以要在主觀題中“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思維與獨特表達”的初衷似乎撞上了現(xiàn)實的高墻。
一、選擇題式微的原因
從考生的角度看,人們普遍認為客觀選擇題只能考查學生的思維結果和求同思維,不利于考查學生的思維過程和發(fā)散思維。另外,考生在做選擇題時,往往可以通過簡單的排除和判斷來做題,增加了學生耍小聰明的可能。除了這些常為人詬病的原因外,從出題的角度看,選擇題還存在以下不足:
1.選項封閉、缺乏廣度
大家請看2014年高考語文廣東卷的一道閱讀選擇題:
例1:下列關于"終極關懷"的說法,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 (5分)
A.具有終極關懷的藝術作品,能使欣賞者得到精神升華。
B.藝術品總能上升到"終極關懷"的高度來加以理解。
C.欣賞一部歌劇比看一部美國大片更具價值,因此更能得到終極關懷。
D.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擔起終極關懷的藝術才具有永恒的價值。
E.文明社會需要的終極關懷包含對生存意義的感悟、理解與追問。
【參考答案】AE
題干中“終極關懷”的內容分散于文章的1、3、4段。A和E之所以是符合原意,是因為A項是第1段的原句,E項則將第1段相關的信息進行提煉組合,只是沒有改變原意。其它3個選項都巧妙地改變了原文的意思。比如B項改自第4段,但把原句的定語“優(yōu)秀的”漏掉了;C項的原文在第3段“就藝術自身的價值而言,后者(欣賞歌?。╋@然要比前者(看美國大片)更有意義”,但選項保留了后半句,卻為這句話強加上“因此(欣賞歌劇)更能得到終極關懷”的意思。D項也是改自第4段句子“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從而具有永恒價值的藝術品,無不具有形而上的‘終極關懷”,但在表述時將其變成“只有……才……”的絕對化表述。用替換關鍵詞、改變關聯(lián)詞或調整語順序等方法,我們甚至還可以寫出更多不同的錯誤表述。而這些變化的表述就變成了選項。咬文嚼字炮制的選項必然也導向咬文嚼字的做題。
縱觀2013年全國各地的高考試卷的閱讀題,選擇題中選項的考查主要圍繞以下內容:
①概念或詞語的理解判斷(比如北京、上海、安徽、天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考題)
②劃線句子理解的判斷(如上海、浙江、山東、安徽等地考題)
③文章內容、分析或概括的判斷(如北京、天津、廣東、湖南、湖北、福建、浙江、四川、安徽等地考題)
由此看出,考題要求學生判斷的內容往往集中于字詞、句子、文本內容的理解分析方面,試題封閉,基本沒有超越對作者文字的推敲琢磨。題目的導向作用是咬文嚼字而非運用、拓展。語文的運用、拓展需要廣泛的閱讀和對生活的關注,而咬文嚼字則無須如此。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空中樓閣,而是現(xiàn)實世界的組成部分。但出題者讓學生在封閉的咬文嚼字中打轉,這實際上割裂了文本和生活的聯(lián)系。選擇題應當導向更廣闊的閱讀,而現(xiàn)實是學生的閱讀是學習如何做選擇題。久之,語文易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2.選項糾結、缺乏深度
因為選項內容封閉,出題者只能在選項上設置陷阱來對抗內容的枯燥。不少選擇題,選項的設置僅是為了迷惑學生,造成閱讀的困擾,其結果仍然是把學生拖入咬文嚼字的泥潭,而不是引導學生快速閱讀。
例2:(2013年湖北卷散文閱讀題)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兩項都選對給4分,只選一項且
正確給2分,有選錯的給0分)(4分)
A.羅蘭在生病危殆時聽莫扎特的音樂,在懷疑與懊喪時聽貝多芬的音樂,這主要說明羅蘭對他們音樂的接受是有選擇的。
B.羅蘭把自己的音樂經驗融入到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中,這表明他對音樂的熱愛為其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幫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進入藝術花園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托爾斯泰給羅蘭帶來的思想沖擊和精神影響,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D.“這是一件含獎勵性的事實”意指:羅蘭傳遞了托爾斯泰的火炬,以慈愛誠摯的心來散布生命的種子,喚醒活潑的世界,更多的年輕人因此受益。
E.作者認為貝多芬的話同樣適用于羅蘭,是因為羅蘭能夠像貝多芬一樣,以音樂作品的力量來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惱。
【答案】A E
本題中選項A之所以是錯誤的,是因為原文第②段主要講音樂對羅蘭精神上的作用,并沒有說他有所選擇,改變了原文的意思。另外,選項中還存在主題隨意拔高、藝術手法無中生有等設題陷阱。命題者設置陷阱故意增加答題難度,這在科技說明文的閱讀題中體現(xiàn)得尤為淋漓盡致。有人歸納了選項的諸多陷阱,比如以偏概全(即命題者往往改變原文中數(shù)量表述的范圍,將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體) 、強加因果(即選項中把原文沒有因果關系的信息說成是有因果關系)、是非顛倒(即將選項中的內容故意與原文的信息進行說反)等等。如此,閱讀的流暢感被審題的繁瑣取代,學生反復在文中尋找信息,與出題者進行一場文字游戲的比拼。選擇題的智慧不在于閱讀的感悟,而是展現(xiàn)出題者玩賞文字的智商。
封閉煩人的選擇題是一道圍墻,外面的精彩想進進不去,里面的困擾想出出不來。題目把一篇篇的文章變成獨立的存在,剝奪了它和過去、現(xiàn)在以及未來的關聯(lián)。沒有內涵的選擇題不過是蟬蛻蛇皮,有形無神。
二、選擇題的優(yōu)勢
不論是選擇題還是主觀題,如果出題者把視野囿于字句、內容的細品,它們的本質并沒有區(qū)別,都沒有改變把語文與生活割裂的現(xiàn)實,可謂名相反而實相順。把主觀題命名成“開放題”,它還是不開放。主觀題雖然盛行,但評卷的質量及答題的僵化和繁瑣所造成的低效是其無法逾越的高墻。而在這方面,選擇題除了能夠用機器閱卷,進行標準化打分,杜絕閱卷的誤差外,仍有以下主觀題無法取代的優(yōu)勢:
1.一料一用,拓寬考核范圍
主觀題多,則試卷的題量小,再加上考點重復,做答模式僵化、繁瑣,讓試卷的內容效度偏低。以中考為例,2014年福州中考試卷除作文外僅19道題,其中選擇題僅為1道課內古文字詞解釋正誤辨析,而臺灣的“2013年試辦國中教育會考試題語文卷”(相當于我們的中考)中共有49道題, 49個題目中,只有作文是主觀表達,其他的48道題皆為單項選擇題。 而臺灣的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試卷(相當于我們的高考)亦偏重客觀題,除了作文和作品評析外,其余均為選擇題。
臺灣的選擇題基本上是一料一用,一篇材料僅出一道題,考查的題量和范圍都要比我們大得多。我們的中高考語文試卷皆僅有兩篇現(xiàn)代文閱讀及一篇古文閱讀。而臺灣的選擇題則可以一題即是一篇閱讀。
例3:(2013年臺灣地區(qū)大學學科能力測驗)
閱讀下文,選出最切合這段文字核心觀點的選項:
我一向認為,生命存在的真假無從辨明,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之間,允許自我“留白”;讓每個人在相互瞪視之外,也可以孤獨地躲進一個任何他者所無法侵入的世界。那也是我們可以安全地生活一輩子的理由。假如每個人都是“窺夢人”,企圖窺探他人夢境、窺伺他人內心私密,讓“八卦”入主生活,我不知道誰能放心地過完這一生。(改寫自顏昆陽《窺夢人》)
(A)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
(B)生命存在的真假,無從辨明也無須辨明
(C)尊重彼此隱私,讓個體能有“留白”空間
(D)充分防護自我隱私,不讓“八卦”入主生活
同樣是開放題,也可以采用選擇題的形式,并能做到既不膚淺,又不死板,閱卷還不會出錯。一料一用推動了學生的閱讀范圍和閱讀速度,擴展了語文的廣度,豐富了語文的內涵。
例4:(2014年臺灣地區(qū)大學學科能力測驗)
關于下列甲、乙二人的陳述,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甲、每患遷、固以來, 文字繁多, 自布衣之士, 讀之不遍, 況于人主,日有萬機, 何暇周覽! 臣常不自揆, 欲刪削冗長, 舉撮機要, 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上起戰(zhàn)國,下終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乙、予在京師,因借館閣諸公家藏數(shù)本,參校之, 蓋十正其六七,……其要皆主于利言之,合從連橫, 變詐百出。然自春秋之后,以迄于秦,二百余年興亡成敗之跡,粗見于是矣!雖非義理之所存,而辯麗橫肆, 亦文辭之最, 學者所不宜廢也。
(A)“甲”強調該書的政治功能;“乙”肯定該書的言辭效益
(B)“甲”所修之書可能是《資治通鑒》;“乙”所校之書可能是《戰(zhàn)國策》
(C)“甲”和“乙”的陳述,皆為呈給皇帝的上書,勸諫治國應以歷代興亡為鑒
(D)《史記》、《漢書》是“甲”用以成書的主要材料,也是“乙”用以成書的主要憑借
(E)《燭之武退秦師》可在“甲”所修之書中檢得;《馮諼客孟嘗君》可在“乙”所校之書中讀到
這道題信息量大,一道題即考查了多部名篇經典,學生既不能套題,亦無答題模式可尋,要正確作答必得具體而確實地了解經典,并能洞息甲、乙兩文的內涵。其取材范圍和命題形式都比大陸要靈活,選項內容輕盈靈動,對學生的考查有廣度亦有深度。
2.貫穿古今,導向理解運用
臺灣的選擇題往往導向理解和運用。因為題目不能被猜測,出題者的目光可以“大而無當”。
例5:(2012年臺灣地區(qū)大學入學國文科能力測驗)閱讀以下金庸《射雕英雄傳》文字,根據(jù)文意、情境,依序選出最適合填入___的選項:
黃蓉道:“做這篇文章的范文正公,當年威震西夏,文才武略,可說得上并世無雙。”郭靖央她將范仲淹的事跡說了一些,聽她說到他幼年家貧、父親早死、母親改嫁種種苦況,富貴后儉樸異常,處處為百姓著想,不禁油然起敬,在飯碗中滿滿斟了一碗酒,仰脖子一飲而盡,說道“____,大英雄大豪杰固當如此胸懷!”(第26回)
黃蓉道“當面撒謊!你有這許多女人陪你,還寂寞甚么?”歐陽克張開折扇,搧了兩搧,雙眼凝視著她,微笑吟道“____。”黃蓉向他做個鬼臉,笑道“我不用你討好,更加不用你思念?!保ǖ?2回)
甲、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乙、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丙、悠悠我心,豈無他人?唯君之故,沉吟至今
丁、日暮長江里,相邀歸渡頭。落花如有意,來去逐船流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這道題把古代經典和現(xiàn)代經典融合,既體現(xiàn)了文化的傳承,亦充滿了時代的光輝。語文就在我們的身邊,她在百姓的生活里,她在經典的作品里,這些靈活的載體經過語文命題者的精心挑選和巧妙組合,不僅成為了考試的題目,更是值得閱讀的材料,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展現(xiàn)語文的魅力。讓學生理解傳統(tǒng),閱讀經典,并學會運用是題目給我們的導向。重拓展和運用的命題導向才能把語文帶離死記硬背的泥潭。充滿了時代感的題目設置,讓人覺得語文和我們的生活是有聯(lián)系的,它就在我們身邊。并非一定要以文字表述為主的才算語文試卷。像這樣鮮活有智慧的選擇題完全可以展現(xiàn)深厚的語文味。
選擇題雖然形式并不華麗,卻也能輕盈靈動、導向素養(yǎng),又能甄別優(yōu)劣、包羅萬象。選擇題的廣闊空間,還可以為展現(xiàn)文明的流動,文化的更迭,鋪陳出特有的色彩。只要內容鮮活,內涵豐富,小小的選擇題也能形成海納百川的格局和氣象。
[作者通聯(lián):福州延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