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歷史影像實驗室跨學科隊伍建設初探

2014-10-20 08:26:48敖雪峰楊共樂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4年6期
關鍵詞:人文學科跨學科人文

敖雪峰, 楊共樂, 吳 瓊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北京 100875)

0 引言

交叉學科實驗室在人才隊伍建設中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就是跨學科問題。在研究和解決該問題時,需要明確導致跨學科難題的原因,并針對具體原因提出相應解決方案。歷史影像實驗室面臨的跨學科人才隊伍建設難題,主要是由于傳統(tǒng)人文學科和理工學科之間的鴻溝造成的。傳統(tǒng)人文學科人才工程技術能力不足,理工學科人才又忽視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針對這兩點原因,應切實轉變各學科的傳統(tǒng)治學觀念、完善不同專業(yè)人才的引進機制、重視崗位內(nèi)已有人才的跨學科知識的培養(yǎng)及鼓勵不同領域人才之間的交流協(xié)作幾個方面來解決問題。

1 國內(nèi)外高??鐚W科實驗室隊伍建設現(xiàn)狀

隨著科研問題復雜性增加,一個問題往往涉及多個研究領域,于是依靠多個學科支撐的跨學科實驗室相繼而生。而已經(jīng)建立單一學科實驗室因為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也積極與其他學科的科研單位進行合作,組建跨學科實驗團隊,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組建跨學科實驗人才隊伍方面,國外相關學術機構起步較早,實施方式也比較科學有效,因此取得了眾多世界矚目的成果。英國最著名的卡文迪什實驗室就是倡導跨學科研究的典范,該實驗室力求為來自不同學科的研究者提供無縫合作的優(yōu)良平臺[1]。其中生物學上最具劃時代意義的DNA雙螺旋模型的建立就是物理學家F.H.C.Crick和生物學家 J.D.Watson進行跨學科合作的產(chǎn)物[2]。英國另外一個著名的跨學科機構叫做納米技術跨學科研究伙伴機構(IRC),由來自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等多所知名科研機構的物理學,生物系人才共同參與,進行生物納米技術方面的前沿研究,以及培養(yǎng)下一批高水平跨學科研究隊伍,使之能夠接續(xù)從事該域的研究工作[3]。美國知名大學在建立跨學科組織機構開展復雜科研問題研究方面,同樣非常踴躍。哈佛大學建立的“思維、大腦與行為”跨學科計劃(The Mind/Brain/Behavior Interfaculty Initiative,MBB)由從事醫(yī)學、工商學在內(nèi)的自然科學研究人員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共同實施,開展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結構、機能、演變、發(fā)展和病理學以及與人類行為和精神生活的關系”的研究[3]。麻省理工學院組建的虛擬跨學科組織——計算機系統(tǒng)生物學創(chuàng)新工程(Computational and Systems Biology Initiative,CSBi),由包含數(shù)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科學系腦認知、生物系、生物工程系、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化學工程系、斯隆管理學院以及健康科技學院在內(nèi)的11個學術組織的相關研究人員相互合作,開展大型跨學科項目,在信息生物相關領域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教育和研究成果[4]。除了英美這兩個教育強國建立的跨學科組織,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內(nèi)建立的數(shù)學與計算科學跨學科研究中心(IRMACS)也是跨學科研究機構的榜樣,該研究中心就是力求突破傳統(tǒng)行政單元的限制以及不同學科之間的壁壘,為來自不同學科,不同科研單位的研究人員創(chuàng)造良好的合作平臺,以更加有效地開展跨學科研究[5]。

相比國外高校在跨學科科研組織建立方面的成就,國內(nèi)高校稍顯遜色,起步較晚,建設規(guī)模較小。但是在科研問題越來與復雜的現(xiàn)實形勢下,迫使一些走在前沿的高校在促進跨學科組織建設方面,也迅速跟上時代的步伐。如清華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為促進信息學科在其他領域的應用潛能的發(fā)揮,專門設置了學科交叉基金,鼓勵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融合[6]。還有北京師范大學的信息學科與歷史學科兩大強勢學科積極合作,共同成立了“文化遺產(chǎn)數(shù)字化保護與虛擬現(xiàn)實重點實驗室”,在數(shù)字化文物保護以及歷史場景虛擬再現(xiàn)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首屈一指的成績[7]。類似的跨學科組織機構還有中國科技大學的合肥微尺度物質(zhì)科學國家實驗室[8]及北京大學的生物醫(yī)學跨學科研究中心[9]。

在國內(nèi)外跨學科科研團隊蓬勃發(fā)展的趨勢下,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影像實驗室應運而生。歷史影像實驗室突破歷史學傳統(tǒng)研究方法,將新興影視傳媒學的先進理念與技術應用到傳統(tǒng)歷史學研究中,將歷史學與影像傳媒學科以及信息技術這幾個領域的學術資源以及技術手段進行有機地結合,以更加確切地反映歷史本來的面貌[10]。但是該實驗室自建立以來,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兼具歷史學、影視傳媒學以及信息技術的跨學科人才隊伍的建設。

2 實驗室跨學科隊伍建設的難題及原因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自2009年成立歷史影像實驗室以來,對實驗室人才的招募標準便具有明顯的跨文工學科特性。首先非??粗匦逻M人才本身的人文知識素養(yǎng),同時又要求人才必須具備非常強的影像傳媒領域的工程實踐操作能力。但是由于同時具備這兩項素質(zhì)的人才非常稀少,所以招募達到理想標準的人才及其不易。導致這種跨學科人才難求的根源還在于兩個重要教育現(xiàn)實問題的存在,即傳統(tǒng)人文學科輕實踐技術;理工學科人才又匱乏人文知識,這兩方面的原因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文理綜合型人才極度匱乏。

2.1 傳統(tǒng)人文學科輕工程技術能力

人文學科,尤其是歷史學,哲學以及政治學等傳統(tǒng)人文學科,一直都遵循著埋頭苦讀,筆耕不輟的學習及研究模式。所以,從事這些人文學科的學習者及研究者們大多數(shù)都還停留在利用傳統(tǒng)的紙筆媒介的階段。很大一部分固執(zhí)的傳統(tǒng)研究者們非但不接收新興多媒體技術,反倒有一種排斥感。這群研究人員認為僅靠紙和筆已經(jīng)完全能夠勝任學科研究任務;高新技術手段對人文研究非但沒有促進作用,反倒擾亂了研究者的一貫的傳統(tǒng)研究思路;信息手段帶來的高速度以及大數(shù)據(jù)量給傳統(tǒng)研究者帶來的不是高效率,而是高壓力和浮躁情緒?;谶@些原因,傳統(tǒng)人文學科輕視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排斥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2.2 理工學科匱乏人文知識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的政策之下,理工學科呈現(xiàn)欣欣向榮的發(fā)展跡象。但是片面強調(diào)高新技術對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巨大價值,使得高校理工學科一味地只重視學生技術能力的鍛煉,而忽略了對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根據(jù)相關研究者對12所理工科院校學生人文素質(zhì)狀況調(diào)查的情況,調(diào)查結果顯示,“理工科類大學生雖有80%的人認識到人文素質(zhì)教育、科技與人文融合的必要性,但其人文素質(zhì)總體狀況、科技與人文融合的實際程度,與黨和國家的要求相距甚遠”[11]。理工科類大學生在人文素質(zhì)掌握方面存在四大主要問題,即“不重視準確深刻理解概念”,“不重視全面、牢固掌握人文知識”,“不重視課外閱讀人文知識類書籍”以及“不重視參加課外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11]。

隨著國家及越來越多的高校對理工科學生人文素質(zhì)缺乏現(xiàn)實的重視程度的加強,問題也正在逐步改善,但總體來說,如何切實有效地將人文素質(zhì)教育深入貫徹到每個理工科學生身上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綜合以上兩點,所以導致文理綜合型人才極度匱乏。而歷史影像實驗室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恰好需要兼具較強歷史人文知識背景以及較廣泛技術能力的綜合型人才,因此在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遇到的跨學科難題比較顯著。

3 歷史影像實驗室隊伍建設方案及建議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影像實驗室面臨的跨學科團建設難題同樣出現(xiàn)其他跨學科領域或者科研機構。比如,數(shù)字媒體領域即是計算機學科與傳媒學科相互交叉,互相融合的一門跨學科領域,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究者需具備較強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又需要較扎實的藝術傳媒實踐能力。針對該領域研究的實驗室,必須建立一支學科交叉的復合型跨學科師資隊伍,這些教師不僅應具有深厚的人文藝術素養(yǎng),而且能夠熟練運用數(shù)字媒體技術[12]。一支優(yōu)秀的跨學科師資隊伍建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成為制約當前數(shù)字媒體專業(yè)發(fā)展的關鍵因素。深圳大學的重點實驗室因為傳統(tǒng)管理模式的限制,實驗室之間缺乏合作,導致本來應該密切結合的學科也無法進行有效交叉滲透,跨學科實驗室隊伍建設比較困難,從而阻礙了學校適應科技產(chǎn)業(yè)信息化需求的發(fā)展步伐[13]。

針對目前跨學科團隊建設的現(xiàn)實難題,相關科研機構的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如西安科技大學的研究者對高校實驗室跨學科科研團隊建設提出了幾點建議,包括加強團隊意識,整合資源,打造跨學科團隊;建立與跨學科科研團隊相適應的外部制度與內(nèi)部制度;建立科學高效的激勵評價機制[14]。國防科技大學有研究者則提出從優(yōu)化實驗室跨學科組織結構、營造良好的實驗室合作氛圍、完善實驗室學科布局以及實驗室運行機制幾個方面來改善跨學科實驗室團隊建設的現(xiàn)狀[3]。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則直接從根本著手,對博士生實行跨學科實驗室輪訓制度,在跨學科創(chuàng)新性人才培養(yǎng)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15]。

根據(jù)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影像實驗室的自身情況,借鑒其他研究者的成果,提出了適合本實驗室跨學科人才隊伍建設的幾點建議。

3.1 轉變傳統(tǒng)觀念

當前高校教育中,無論是人文學科還是理工學科,都應該轉變傳統(tǒng)的學科治學觀念。理工學科雖然在經(jīng)濟建設中發(fā)揮了絕對重要的作用,但是應該意識到,沒有人文知識背景支撐的理工學科是沒有積淀的,是不可能得到長足的健康發(fā)展。因此需要加強理工科學生培養(yǎng)自己人文修養(yǎng)的積極性,高校更是應主動為理工學子開設一些通識類的人文社科課程,以增強理工學子的綜合素質(zhì)。

而保守的人文社會學科,更需要將新興技術的培養(yǎng)提上日程。人文學科研究者應當摒棄排斥高新技術的傳統(tǒng)觀念,認同技術帶來的不只是經(jīng)濟增長,對于各個學科來說都有促進作用。事實上,新興信息技術以及影視多媒體技術確實對包括歷史學科在內(nèi)的人文社會科學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1)信息技術使得人文信息搜集與檢索變得更加快捷及方便。而有些注重前沿性的大學已經(jīng)將人文社科信息檢索與利用變成文科學生的一門必修課。信息化社會要求文科學生也必須掌握基本的信息檢索工具及步驟,這在數(shù)字化資源盛行的信息化時代顯得尤其必要。如目前比較流行的電子圖書數(shù)據(jù)庫有超星數(shù)字圖書館,書生之家數(shù)字圖書館,方正Apabi數(shù)字圖書館,SpringerLink電子圖書以及ScienceDirect電子圖書等;電子期刊數(shù)據(jù)庫有萬方數(shù)據(jù)資源系統(tǒng),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ScienceDirect Online全文期刊數(shù)據(jù)庫,EBSCO全文期刊、報紙數(shù)據(jù)庫等;虛擬的數(shù)字圖書館也與傳統(tǒng)圖書館一樣并存,而且發(fā)揮出越來越重要的價值[16]。如果能科學有效地利用這些數(shù)字化資源,對人文學科的學習和研究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2)影視多媒體媒介是與傳統(tǒng)紙筆媒介并列的,可供記錄歷史以及表達歷史的。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影視媒介具有傳統(tǒng)紙筆媒介所沒有的優(yōu)勢,這些優(yōu)勢包括更強的直觀性,更令人信服的真實性以及更佳的社會化效應[17]。

3.2 完善人才引進機制

歷史影像實驗室原有的人才體系都是從事歷史專業(yè)研究的人員,其知識背景結構比較單一,缺乏影視多媒體技術的基礎知識,即便有些人員因為實際工作的需要偶爾參與了一些歷史影像采集與制作環(huán)節(jié),但是由于實踐經(jīng)驗的不足,所以技術水平離熟練精干地進行歷史影像實驗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從注重工程實踐能力的理工學科直接引進人才,以及從影視傳媒行業(yè)內(nèi)直接引進高素質(zhì)的職業(yè)人士加入實驗教師隊伍則顯得尤為必要。

實驗室自2009年成立原來,先后從信息學科和中央電視臺引進了兩名專任實驗教師,從學校各個年級招募了在影視傳媒技術方面比較優(yōu)秀的實習學生,以及從中央電視臺外聘了兩名專業(yè)的編輯人員,從而保證實驗室歷史文化的系統(tǒng)數(shù)字化工作,以及影像史學作品的產(chǎn)出。引進人才后,吸引了校方對實驗室進行持續(xù)性地大規(guī)模地經(jīng)費投入,使得歷史影像項目經(jīng)費建設速度大大提升,歷史影像成果不僅在數(shù)量,還是在質(zhì)量上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表1通過對引進人才后,實驗室獲得經(jīng)費,實驗室項目以及實驗室成果方面的數(shù)量進行了比較,可見人才引進對于實驗室建設的巨大價值。

表1 歷史影像實驗室引進人才后產(chǎn)生的效果圖

3.3 重視崗位內(nèi)人才的跨學科培養(yǎng)

人才引進機制是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改善實驗室團隊結構的最佳方式,但是從實驗室的長期發(fā)展來看,還需要重視在崗人員的跨學科知識的培養(yǎng)。對于已有的具備傳統(tǒng)人文知識背景的教師,需要加強其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需要改變他們腦中固有的“排斥新興技術”的觀念;其次通過基礎課程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模式切實提升其信息技術和影像技術;最后發(fā)展他們有意識地將本身的人文知識跟新接受的工程技術進行有效地結合,以更好地開展歷史影像項目。

對于引進的技術水平較高的教師,應該利用人文學科本身具有的知識平臺,提升其人文知識素養(yǎng)。需要讓他們自覺地意識到人文知識的修養(yǎng)對于工作的必要性,提升其對于人文歷史方面知識的興趣,主動地利用學科已有的軟硬件資源進行學習。比如北師大歷史學院擁有眾多傳統(tǒng)歷史學經(jīng)典著作,如《四庫全書》,《二十四史》以及《國學寶典》等,同時還有本院研究者編撰的高水平的歷史學術論著,包括《中國通史》,《世界通史》,《中國史學史》,《北京師范大學史學探索叢書》等。通過對這些著作資源進行研讀,無疑能較大程度地提升理工科人才的歷史知識素養(yǎng)。

3.4 鼓勵不同領域人才之間的密切合作

在崗人才的跨學科素質(zhì)進行培養(yǎng),是考慮實驗室長期發(fā)展的需要;對于短期實驗室項目的開展來說,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勵不同領域人才之間的合作。無論是文科系人才熟練掌握影視多媒體技術,還是理工技術型人才全面提升人文素養(yǎng),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考慮大家都還有實際的工作任務,所以真正能用來武裝提升自我的時間特別少,所以這個過程變得更加漫長。對于當前以及將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實驗室歷史影像項目的開展都需要依靠歷史學科人才與影像技術人才的緊密配合。比如對于《左傳》的影像史學作品創(chuàng)作,則需要專門從事《左傳》研究的教師加入項目團隊,提供專業(yè)的史學見解,而《左傳》相關的史料的數(shù)字化,影像采集以及后期的影像編輯整理工作都得依靠專門的影像制作人員來進行。

4 結語

歷史影像實驗室是通過新興影像媒介來記錄、分析及表達歷史的科研機構,具有典型的跨學科特性,因此對人才的跨學科綜合素質(zhì)要求較高。但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傳統(tǒng)人文學科排斥新興技術,理工學科人才又匱乏足夠的人文知識素養(yǎng),文理綜合型人才非常稀少,因此同時擁有廣泛的人文知識背景,又具備過硬的影像技術能力的人才非常難得,這是當前實驗室隊伍建設面臨最大的跨學科難題。針對該跨學科隊伍建設難題,提出了幾點建議,這種跨文理學科性質(zhì)較強的實驗室如果能改變傳統(tǒng)只著眼于當前學科研究的觀念,引進專業(yè)的技術型人才,重視崗位內(nèi)人才跨學科素質(zhì)的培養(yǎng)以及鼓勵不同領域人才之間的密切合作,這幾點,能從短期和長期改善跨學科隊伍建設,以多學科的視野來順利開展歷史影像實驗項目。

[1] The Cavendish Laboratory[J].Science,1908,28(706):53-54.

[2] Finch John.The discovery of the double helix:A brief history of the 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The DNA double helix and the fist 3-D structures of proteins were worked out in an MRC unit housed in the Cavendish Laboratory in Cambridge.Its success has continued in the LMB,built in 1962 to accommodate its growing number of researchers[J].School Science Review,2003(308):65-74.

[3] 肖 彬.中國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組織的發(fā)展研究[D].長沙:國防科技大學,2006.

[4] 熊華軍.大學虛擬跨學科組織的原則、特征和優(yōu)勢——以麻省理工學院CSBi運行機制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8):95-101.XIONG Hua-jun.The principles,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VIO——On the case of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MIT’s CSBi[J].Jou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5,26(8):95-101.

[5] IRMACS Centre|The IRMACS Centre.http://www.irmacs.ca,2013-05-15.

[6] 龔 玉.基于學科交叉的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7] 周明全,耿國華,武仲科.文化遺產(chǎn)數(shù)字化保護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 朱警生.從“交叉綜合”到“系統(tǒng)集成”——記合肥威尺度物質(zhì)科學國家實驗室[J].中國高??萍寂c產(chǎn)業(yè)化,2005(6):16-20.ZHU Jing-sheng.From “CrossComprehensive” to“System Integration”——Hefei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physical sciences at the microscale.Chines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2005(6):16-20.

[9] 趙 波.北京大學生物醫(yī)學跨學科研究中心(Biomed-XCenter of Peking University)工作取得顯著成效[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2,34(5):450.ZHAO Bo.Biomed-XCenterofPekingUniversity has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J].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Health Sciences),2002,34(5):450.

[10] 敖雪峰,楊共樂.關于歷史學科影像史學實驗室建設的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1):171-173.AO Xue-feng, YANG Gong-le.. Ideas on Construction of Historiophoty Laboratory in History Discipline[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2,31(1):171-173.

[11] 黃 平,聶永江.理工科類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狀況調(diào)查研究[J].江蘇高教,2008(1):94-96.HUANG Ping, NIE Yong-jiang. The Research on Engineering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ies[J].Jiangsu Higher Education,2008(1):94-96.

[12] 王萬良,朱上上.軟件與藝術融合的數(shù)字媒體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09(3):38-39.WANG Wan-liang, ZHU Shang-shang.. The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 Mode in Digital Media which was Integrated by Software and Arts[J].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2009(3):38-39.

[13] 曾 捷,李 霞.深圳大學重點實驗室信息化建設與管理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4):167-169.ZENG Jie,LI Xia.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 of Key Laboratory of Shenzhen University[J].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1,28(4):167-169.

[14] 竇 娟.高校實驗室跨學科科研團隊建設[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10,29(4):93-96.DOU Juan.The Interdisciplinar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Building of the University Laboratory[J].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0,29(4):93-96.

[15] 于書潔,史長麗.跨學科實驗室輪訓體系與博士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改革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3):38-42.YU Shu-Jie,SHI Chang-Li.Rotation System in Interdisciplinary Laboratory and Exploration on Reformation of Doctors’Creative Ability[J].Academic Degrees and Graduate Education,2010(3):38-42.

[16] 沙振江,張曉陽.人文社科信息檢索與利用教程[B].江蘇大學出版社,2007,12.

[17] White H.Historioraphy and historiophoty[J].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88,93(5):1193-1199.

猜你喜歡
人文學科跨學科人文
人文
北京紀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人文價值再思考與中國的人文學科體系構建研究”專題研討會
中國音樂學(2021年3期)2021-11-20 05:40:24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的路徑探索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32
別再這樣為人文學科辯護了
博覽群書(2017年12期)2018-01-15 08:11:38
人文紹興
中國三峽(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商標跨類保護的跨學科解釋
人文社科
全國新書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人文學科文化及其影響大學生發(fā)展能力的基本理路
文教資料(2015年21期)2015-12-02 02:54:28
大同县| 界首市| 恩施市| 石阡县| 合山市| 遵化市| 呈贡县| 洪泽县| 清水县| 寿光市| 兴仁县| 油尖旺区| 安岳县| 科技| 饶河县| 邵阳县| 宝兴县| 南充市| 赫章县| 织金县| 江安县| 韶关市| 项城市| 宁波市| 本溪市| 马公市| 泾阳县| 微山县| 柳林县| 顺义区| 华坪县| 舒兰市| 遂平县| 阿克苏市| 庆元县| 辰溪县| 车致| 六安市| 广平县| 桃园县| 清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