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堂剛
我4歲那年,父親在爺爺留下的茅草屋旁,蓋了三間半土坯瓦房。瓦房與我們一同長大,在父親眼中,瓦房和兩個兒子一樣,是他今生的驕傲和僅有的財富。
父親在老家稻場邊栽了一棵柳樹,柳樹比我和哥哥都長得快,才三五年,就已樹蔭濃密。農忙的季節(jié)里,趕完稻場后,老牛便拴在柳樹下憩息。房前屋后還種上了蘋果樹、棗樹、油柿樹和桃樹。春天里,一圈的果樹鮮花,將老家繪成一幅斑斕的田園風景畫,沁著我們這些嘴饞孩子對果子的期冀和浮想。
老家的白天一派忙碌祥和,我們跟著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扯草、打豬草、放牛、掰玉米、割麥子。夜晚,老家孤寂而寧靜,我們就在稻場里看星星,聽山風、鳥叫、蛙鳴,無限愜意。
后來,我們一天天長大,與老家相處的日子越來越短。上村里小學時,早出晚歸,與老家一日一聚;讀五年級時便在鄉(xiāng)中心完小住宿,一周一聚;到鎮(zhèn)上讀初中,半月一聚;上師范后,一學期一聚。老家和母親一道,在歲月的滄桑中等待,衰老,開始走向回憶。
母親在哪里,家便在哪里;家在哪里,故鄉(xiāng)就在哪里。我從師范畢業(yè)僅半個月,母親在病痛的折磨中熬到了生命的盡頭,父親、哥哥和我在經歷人生最悲愴的打擊之后,在老家后面的黃土坪里,給母親安了一個“新家”。母親走了,我們一家的魂丟了,家也散了。哥哥當兵,我在鎮(zhèn)上教書,父親只身一人,離開了那個曾經給予他無限希望的溫暖港灣,去了鄰村小學任教,從此我們與老家天各一方。
每年清明和年關,我仍必須經歷回家之旅。因為母親還在那里,老家還在那里,他們在故鄉(xiāng)靜靜相守。多年沒人住的老家,仿佛一張蓬頭垢面、污跡斑斑、飽經滄桑的老臉,叫人好不心酸。母親和老家,一生走不出故鄉(xiāng)那道山梁那道坎,在歲月的年輪里模糊、惆悵、懷想……■
摘自《南方教育時報》2014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