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西津
近代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中,傳教士除了傳播福音之外,更多的是涉入中國的世俗文化生活。例如利瑪竇,他對中國文化非常精通,他把圣經里的God翻譯成中國《尚書》里的上帝。我想他其實不是傳播福音,他是基于中國的文化生活,發(fā)現(xiàn)在這個與他所不同的群體的生活中,有和他信仰體驗一樣的體驗,有和他看到的一樣的神的足跡。這個是我認為在近代傳教士精神當中一種很特殊的東西。就像柏格理所說,他不僅僅是口頭禱告,而是做實際的拯救工作。在石門坎,柏格理不是被稱為耶穌再世,而是被稱為“苗王”,這最能體現(xiàn)他自身的理念,或者體現(xiàn)近代傳教士精神的一個內核。也就是說,他并不是把他所知道的真理或者他看到的神跡,傳遞給別人,而是他有一種體驗——他的生活狀態(tài)是不一樣的,他的心中有一種存在,他眼中的世界也跟我們的世界不太一樣,——而他相信,他所體驗和理解到的世界,其實在每個人群當中都存在的,而他所做的事就是助他們認識和發(fā)現(xiàn)他們自己的信仰和存在。
因此,我想提出一個問題:信仰,什么是一種真信?信仰的是神和一本書,是《圣經》里面所說的東西,還是它其實是一種體驗?我在看到很多近代傳教士包括柏格理的事跡的時候,我總感覺,他們其實沒有自己的,或者說他們也沒有要傳遞的那個神,他們有一種不同的有信仰的生活狀態(tài),而這種生活狀態(tài),在傳遞當中完全與世俗生活密切相關,是在世俗生活當中,或者通過在拯救之中來傳遞他自身的體驗和信仰。
所以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信仰,包括我們剛才說到的很多參與石門坎的案例中,也體現(xiàn)了這樣的精神。前面有人提到,他面對的更重要的并不是困難,而是沒有進展,我覺得這可能恰恰是傳遞信仰當中最艱難的核心。有一本書《沉默》寫的就是這種狀態(tài)。作者去日本傳教的時候,做好了面對很多苦難的準備,他說他可以像耶穌一樣去獻出自己,沒有問題,但是那應該是山崩地裂,是非常壯觀的英雄景象,但是他發(fā)現(xiàn)他去獻自己的時候,沒有山崩地裂,沒有彩虹,沒有任何的神跡,為什么神會沉默?當它沉默的時候,你的信仰還在嗎?你傳遞的是什么?你會不會懷疑你的信?我覺得這是很深刻的問題,不僅僅是對神的信仰者,還包括對某種理念的信仰者。
我想這也是我們在目前環(huán)境當中,傳播自己信的東西,或者更深地體會自己的信,所非常值得思考的話題。
(作者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