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正亮 陳 斌
心理壓力感主要是指個體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生活事件、突然的創(chuàng)傷性體驗、慢性緊張(工作壓力、家庭關系緊張)等壓力源時所產(chǎn)生的心理緊張狀態(tài)[1]。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工作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當代大學生所面臨的壓力源也不斷增加。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源,一般研究認為主要包括學業(yè)因素、社交因素、生活與經(jīng)濟因素、擇業(yè)因素等方面[2]。樊富珉等[3]對 916 名大學生面臨的壓力及尋求幫助的模式等問題進行了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71.3%的大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承受著很大或較大的心理壓力,而70.1%的學生對壓力還缺乏正確的認識。心理壓力感可能導致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損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心理韌性(Resilience)是個體應對各種壓力(包括嚴重壓力、災難和一般生活事件)以維持、促進個體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的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特質(zhì)[4]。心理韌性是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護性因素,被認為是一種涉及個體的健康與幸福生活等的重要心理素質(zhì),每個人的心理韌性可以通過有效訓練得到提高和改善[5]。
很多研究者認為,心理韌性是當個體面對逆境、嚴重壓力或創(chuàng)傷性生活事件等危險因素需要克服時才發(fā)揮作用的。但有研究者指出,個體的心理韌性并非穩(wěn)定不變,在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下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并且不僅僅是在遭受嚴重壓力時其作用才表現(xiàn)出來,其作用也非僅是個體免于遭受嚴重創(chuàng)傷,如PTSD,在沒有遭受創(chuàng)傷或面對生活壓力條件下,心理韌性也會發(fā)揮積極的作用,維持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并且促進幸福感的提升[6]。本研究即擬調(diào)查分析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心理韌性是否對壓力應對有積極的作用。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了蘇州大學、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等共10所高校,首先對其進行分層,即分為6所本科院校和4所大專院校,再按照比例分別整群抽取12個和8個班級,每班50人,得到1000名大學生被試并進行問卷調(diào)查,回收問卷895份,其中有效問卷84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4.2%。其中男生315 人(37.3%),女生527 人(62.7%)。
1.2 方法 測量的主試均由各院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專職老師擔任,均具有心理學相關專業(yè)的研究生學歷,持有心理咨詢師三級以上證書,熟練操作多種心理測評問卷。測評時間在正式上課前的30分鐘,在采光、通風等條件良好的教室內(nèi)進行。整個測評時間為20分鐘。
1.3 研究工具
1.3.1 心理壓力評定 采用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問卷[7],將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分為人際交往壓力、地位與經(jīng)濟壓力、學習壓力、體能與生活壓力和就業(yè)心理壓力5個維度,全問卷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和分半系數(shù)分別為0.934和0.889,各分問卷的信度均在0.765 以上。
1.3.2 心理韌性評定 采用胡月琴等[8]編制的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RSCA)。該量表有27個題項,包含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家庭支持、人際協(xié)助5個因子,二階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前三個因子屬于個人力,后兩個因子屬于支持力,與心理韌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RS)的效標關聯(lián)效度系數(shù)為0.53;總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 0.85,重測信度系數(shù)為 0.83。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3.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心理壓力感在不同戶籍和收入水平上的差異;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分析心理壓力感和心理韌性之間的相關;并且以心理壓力感的各維度為因變量,以心理韌性的各維度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分析心理韌性對心理壓力感的影響。
2.1 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性別、戶籍差異分析 獨立樣本t檢驗結(jié)果顯示,人際交往壓力、經(jīng)濟地位壓力、學習壓力、就業(yè)心理壓力均無性別差異,而在體能和生活壓力上,男生高于女生[(2.45 ±0.76)vs.(2.34±0.73),P <0.05]。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存在戶籍差異,除體能和生活壓力維度外,在人際交往壓力、經(jīng)濟地位壓力、學習壓力和就業(yè)心理壓力等維度,均存在戶籍差異,即鄉(xiāng)鎮(zhèn)和農(nóng)村學生的壓力感均高于城市學生。見表1。
表1 心理壓力在戶籍上的差異分析(n=842)
2.2 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家庭收入水平差異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存在收入水平的差異,具體表現(xiàn)為在心理壓力的各維度上,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心理壓力感越小;家庭收入水平越低,感受到的心理壓力感越高。見表2。
表2 心理壓力在收入水平上的差異分析
2.3 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顯示,除個別維度外(學習壓力和人際協(xié)助;就業(yè)壓力和積極認知),心理壓力感和心理韌性的各維度之間均呈負相關(r=-0.104 ~ -0.365,P <0.01)。見表3。
表3 心理壓力和心理韌性的相關(r)
2.4 回歸分析 在心理壓力感的各維度上,對心理韌性的各維度進行多元逐步回歸,結(jié)果表明,最少有2個維度,最多有4個維度進入回歸方程,說明心理韌性各維度對心理壓力感的各維度存在影響。見表4。
表4 心理壓力感各因子對心理韌性各維度的多元回歸分析
研究結(jié)果顯示,人際交往壓力、經(jīng)濟地位壓力、學習壓力、就業(yè)心理壓力,均無男女性別差異,而在體能和生活壓力上,男生高于女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存在戶籍差異,除了體能和生活壓力維度外,來自鄉(xiāng)鎮(zhèn)和農(nóng)村學生的壓力感高于來自城市的學生。車文博等[9]調(diào)查研究結(jié)果與本研究類似,即來自鄉(xiāng)村的大學生在家庭、擇業(yè)和學校環(huán)境方面的壓力感高于來自城市的大學生。龔勛等[10]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jié)果。另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在家庭收入水平上存在差異,即在心理壓力的各維度上,家庭收入水平越高,感受到的心理壓力感越小,家庭收入水平越低,感受到的心理壓力感越高。衡書鵬[11]研究認為心理壓力感方面,貧困生在經(jīng)濟與地位壓力、人際交往壓力和體能與生活壓力上高于非貧困生;學業(yè)壓力和就業(yè)心理壓力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心理韌性是個體應對壓力、挫折、創(chuàng)傷等消極生活事件的能力或特質(zhì),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護性因子[12]。根據(jù)相關分析的結(jié)果,除個別維度之間無顯著相關,大學生心理壓力感的各維度與心理韌性各維度之間均呈負相關。姬彥紅[13]調(diào)查研究也表明心理韌性與壓力事件呈負相關?;貧w分析顯示,心理韌性各維度對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各維度存在影響,即心理韌性各維度對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存在負向預測作用,特別是情緒控制和人際協(xié)助因子,對心理壓力感多個維度,均有較高的負性影響。因此,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須有針對性地注意心理韌性的培養(yǎng),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適應及應對各種壓力和挑戰(zhàn)。本研究選取了身在校園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調(diào)查心理壓力的狀況及與心理韌性之間的關系。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理韌性在減輕心理壓力感方面具有作用。但研究結(jié)果能否在其他人群中使用,需要進一步的驗證。另外,心理韌性在減輕壓力感方面的作用機制尚不明確。以往研究表明心理韌性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如何能有效地教育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韌性。這些都是未來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1]張林,車文博,黎兵.大學生心理壓力感量表編制理論及其信、效度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3,23(4):47 -51.
[2]Rawson HE,Bloomer K,Kendall A.Stress,anxiety,depression and physical illness in college students [J].J Genet Psychol,1999,155(3):321 -330.
[3]樊富珉,李偉.大學生心理壓力及應對方式:在清華大學的調(diào)查[J].青年研究,2000,20(6):40 -45.
[4]王永,王振宏.大學生的心理韌性及其與積極情緒、幸福感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3(1):94-100.
[5]Ahangar RG.A study of resilience in relation to personality,cognitive styles and decision making style of management students[J].Afr J Bus Manage,2010,4(6):953 -961.
[6]Zautra AJ,Arewasikporn A,Davis MC.Resilience:Promoting well- being through recovery,sustainability,and growth[J].Res Hum Dev,2010,7(3):221 -238.
[7]田瀾,沈國成.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問卷的初步編[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29(1):19 -21.
[8]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40(8):902 -912.
[9]車文博,張林,黃冬梅,等.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基本特點的調(diào)查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3,9(3):3 -9.
[10]龔勛,徐遠超.湖南省高校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差異的比較[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1,11(5):53-57.
[11]衡書鵬.貧困大學生心理壓力感、社會支持感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棗莊學院學報,2011,28(6):66 -69.
[12]Connor KM,Davidson JRT.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 -RISC)[J].Depress Anxiety,2003,18(2):76 -83.
[13]姬彥紅.女大學生心理韌性與壓力事件、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3(2):81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