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偉
摘 要:遷移是二語習得研究的重要話題。概念遷移是遷移領(lǐng)域研究的一個新視角,近幾年來受到國內(nèi)專家和學者的重視。但是也有些人認為,概念遷移就是由語義遷移演變過來的一個新說法,與語義遷移沒有任何實質(zhì)性的區(qū)別。本文旨在從意義、覆蓋范圍兩方面分析二者的異同,并運用實例進行闡述與說明。
關(guān)鍵詞:概念遷移;語義遷移;二者關(guān)系
一、引言
概念遷移法是認知語言學派提出的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形式研究法”在語言研究中的主宰地位,被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所接受和重視。概念遷移主張,“母語可以從語言與認知的接口影響二語”(Kellerman,1995:143)。因此,從概念層面考察母語對二語或外語的影響的研究近些年來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與此同時,一些認知語義學家認為,語義等同于概念,二者并沒有實質(zhì)性的區(qū)別?!罢Z義”就是泛指含義更為廣泛的“概念”的特定語言形式。本文將從意義與范疇方面對以上觀點進行探討,希望能為學者們正確認識概念遷移盡微薄之力。
二、概念遷移與語義遷移的關(guān)系
語義遷移通常是指一語可以在詞匯語義層面影響學習者對二語詞匯的學習、領(lǐng)悟與使用。語義遷移的研究一般從詞匯語義層面、命題語義層面以及概念語義層面著手。而概念遷移的基本思想是:語言使用者由于受另外一種語言習得的概念和概念化模式的干擾,會理解其對當前語言的理解和產(chǎn)出(Jarvis 2007:5;2011:3)。
從意義上理解,語義遷移與概念遷移的不同之處在于語義知識涉及詞語與概念之間的匹配。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一個詞語可以表達多種概念或某種特定的概念,而概念知識與這些概念的本質(zhì)以及結(jié)構(gòu)相關(guān)。Jarvis引用一個芬蘭英語學習者的句子:He bit himself in the language(He bit himself in the tongue). 依據(jù)Jarvis的觀點,在這個句子中“l(fā)anguage”的誤用是語義遷移而并非概念遷移造成的。因為在芬蘭語中“l(fā)anguage”和“tongue”的意思均由“kieli”來表示,說話者通常依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區(qū)分與使用。而該學習者沒有對“l(fā)anguage”和“tongue”這兩個詞的語義進行區(qū)分,而是直接受母語中“kieli”的使用方法的影響,因此混淆了兩個英文單詞。學習者沒有將“kieli”以及它所對應的兩個英文單詞進行正確的匹配,所以這個錯誤發(fā)生在語義層面而并非概念層面。相反,當芬蘭學習者用“jar”來指代鐵罐時,很可能是受到母語概念的影響,因為芬蘭語語義上并不區(qū)分“jar”與“can”,二者均用“purkki”來表達。此外,不管“jar”與“can”是否由不同材質(zhì)(如玻璃、塑料、金屬等)構(gòu)成,芬蘭語使用者似乎在心理上把二者歸為同類,也就是說,材質(zhì)的不同不是他們區(qū)分容器的依據(jù)。Jarvis認為從這個層面來看,學習者受到了概念遷移的影響。
從覆蓋范圍上理解,概念遷移涉及詞匯、語法、時態(tài)等領(lǐng)域。換句話說,概念遷移不僅關(guān)注概念與詞語(concepts and words)的關(guān)系,還關(guān)注概念與語法(concepts and grammars)、概念與時態(tài)(concepts and tense)等之間的關(guān)系。而語義遷移雖然包括概念與詞語(words and concepts)的關(guān)系,但是主要還是詞語與其他詞語(words and other words)的關(guān)系。
■
圖1概念遷移與語義遷移之間的關(guān)系
從上圖可以看出,盡管語義遷移與概念遷移有交叉的部分,但兩者并不完全等同。詞語與概念的關(guān)系只是概念遷移的一部分,也是到目前為止學者探討與研究得相對較多的一部分,但這并不能說明概念遷移與語義遷移是同一回事。但是,概念遷移與語義遷移也不是完全獨立的,語義遷移經(jīng)常伴隨概念遷移的發(fā)生而發(fā)生。這也是造成許多研究無法辨別二者的主要原因。
三、結(jié)語
盡管概念遷移與語義遷移在意義以及覆蓋范圍方面都有一定的關(guān)系,但兩者并不是完全同等的。因此,單純地認為概念遷移就是語義遷移的一種新說法的觀點是片面的。伴隨著概念研究的深入,相信以后對二者關(guān)系的認識會越來越深刻。
參考文獻:
[1]俞理明,常輝,姜孟.語言遷移研究新視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2]姜孟,鄔德平.語義遷移的六類證據(jù)及其解釋[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13(1).
[3]徐慶利,蔡金亭,劉振前.語言遷移研究近二十年的新發(fā)展:回顧與思考[J].外語學刊,2013(1).
[4]郭小雪.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母語概念遷移[J].科技信息,2006(S3).
摘 要:遷移是二語習得研究的重要話題。概念遷移是遷移領(lǐng)域研究的一個新視角,近幾年來受到國內(nèi)專家和學者的重視。但是也有些人認為,概念遷移就是由語義遷移演變過來的一個新說法,與語義遷移沒有任何實質(zhì)性的區(qū)別。本文旨在從意義、覆蓋范圍兩方面分析二者的異同,并運用實例進行闡述與說明。
關(guān)鍵詞:概念遷移;語義遷移;二者關(guān)系
一、引言
概念遷移法是認知語言學派提出的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形式研究法”在語言研究中的主宰地位,被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所接受和重視。概念遷移主張,“母語可以從語言與認知的接口影響二語”(Kellerman,1995:143)。因此,從概念層面考察母語對二語或外語的影響的研究近些年來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與此同時,一些認知語義學家認為,語義等同于概念,二者并沒有實質(zhì)性的區(qū)別?!罢Z義”就是泛指含義更為廣泛的“概念”的特定語言形式。本文將從意義與范疇方面對以上觀點進行探討,希望能為學者們正確認識概念遷移盡微薄之力。
二、概念遷移與語義遷移的關(guān)系
語義遷移通常是指一語可以在詞匯語義層面影響學習者對二語詞匯的學習、領(lǐng)悟與使用。語義遷移的研究一般從詞匯語義層面、命題語義層面以及概念語義層面著手。而概念遷移的基本思想是:語言使用者由于受另外一種語言習得的概念和概念化模式的干擾,會理解其對當前語言的理解和產(chǎn)出(Jarvis 2007:5;2011:3)。
從意義上理解,語義遷移與概念遷移的不同之處在于語義知識涉及詞語與概念之間的匹配。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一個詞語可以表達多種概念或某種特定的概念,而概念知識與這些概念的本質(zhì)以及結(jié)構(gòu)相關(guān)。Jarvis引用一個芬蘭英語學習者的句子:He bit himself in the language(He bit himself in the tongue). 依據(jù)Jarvis的觀點,在這個句子中“l(fā)anguage”的誤用是語義遷移而并非概念遷移造成的。因為在芬蘭語中“l(fā)anguage”和“tongue”的意思均由“kieli”來表示,說話者通常依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區(qū)分與使用。而該學習者沒有對“l(fā)anguage”和“tongue”這兩個詞的語義進行區(qū)分,而是直接受母語中“kieli”的使用方法的影響,因此混淆了兩個英文單詞。學習者沒有將“kieli”以及它所對應的兩個英文單詞進行正確的匹配,所以這個錯誤發(fā)生在語義層面而并非概念層面。相反,當芬蘭學習者用“jar”來指代鐵罐時,很可能是受到母語概念的影響,因為芬蘭語語義上并不區(qū)分“jar”與“can”,二者均用“purkki”來表達。此外,不管“jar”與“can”是否由不同材質(zhì)(如玻璃、塑料、金屬等)構(gòu)成,芬蘭語使用者似乎在心理上把二者歸為同類,也就是說,材質(zhì)的不同不是他們區(qū)分容器的依據(jù)。Jarvis認為從這個層面來看,學習者受到了概念遷移的影響。
從覆蓋范圍上理解,概念遷移涉及詞匯、語法、時態(tài)等領(lǐng)域。換句話說,概念遷移不僅關(guān)注概念與詞語(concepts and words)的關(guān)系,還關(guān)注概念與語法(concepts and grammars)、概念與時態(tài)(concepts and tense)等之間的關(guān)系。而語義遷移雖然包括概念與詞語(words and concepts)的關(guān)系,但是主要還是詞語與其他詞語(words and other words)的關(guān)系。
■
圖1概念遷移與語義遷移之間的關(guān)系
從上圖可以看出,盡管語義遷移與概念遷移有交叉的部分,但兩者并不完全等同。詞語與概念的關(guān)系只是概念遷移的一部分,也是到目前為止學者探討與研究得相對較多的一部分,但這并不能說明概念遷移與語義遷移是同一回事。但是,概念遷移與語義遷移也不是完全獨立的,語義遷移經(jīng)常伴隨概念遷移的發(fā)生而發(fā)生。這也是造成許多研究無法辨別二者的主要原因。
三、結(jié)語
盡管概念遷移與語義遷移在意義以及覆蓋范圍方面都有一定的關(guān)系,但兩者并不是完全同等的。因此,單純地認為概念遷移就是語義遷移的一種新說法的觀點是片面的。伴隨著概念研究的深入,相信以后對二者關(guān)系的認識會越來越深刻。
參考文獻:
[1]俞理明,常輝,姜孟.語言遷移研究新視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2]姜孟,鄔德平.語義遷移的六類證據(jù)及其解釋[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13(1).
[3]徐慶利,蔡金亭,劉振前.語言遷移研究近二十年的新發(fā)展:回顧與思考[J].外語學刊,2013(1).
[4]郭小雪.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母語概念遷移[J].科技信息,2006(S3).
摘 要:遷移是二語習得研究的重要話題。概念遷移是遷移領(lǐng)域研究的一個新視角,近幾年來受到國內(nèi)專家和學者的重視。但是也有些人認為,概念遷移就是由語義遷移演變過來的一個新說法,與語義遷移沒有任何實質(zhì)性的區(qū)別。本文旨在從意義、覆蓋范圍兩方面分析二者的異同,并運用實例進行闡述與說明。
關(guān)鍵詞:概念遷移;語義遷移;二者關(guān)系
一、引言
概念遷移法是認知語言學派提出的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形式研究法”在語言研究中的主宰地位,被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所接受和重視。概念遷移主張,“母語可以從語言與認知的接口影響二語”(Kellerman,1995:143)。因此,從概念層面考察母語對二語或外語的影響的研究近些年來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與此同時,一些認知語義學家認為,語義等同于概念,二者并沒有實質(zhì)性的區(qū)別。“語義”就是泛指含義更為廣泛的“概念”的特定語言形式。本文將從意義與范疇方面對以上觀點進行探討,希望能為學者們正確認識概念遷移盡微薄之力。
二、概念遷移與語義遷移的關(guān)系
語義遷移通常是指一語可以在詞匯語義層面影響學習者對二語詞匯的學習、領(lǐng)悟與使用。語義遷移的研究一般從詞匯語義層面、命題語義層面以及概念語義層面著手。而概念遷移的基本思想是:語言使用者由于受另外一種語言習得的概念和概念化模式的干擾,會理解其對當前語言的理解和產(chǎn)出(Jarvis 2007:5;2011:3)。
從意義上理解,語義遷移與概念遷移的不同之處在于語義知識涉及詞語與概念之間的匹配。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一個詞語可以表達多種概念或某種特定的概念,而概念知識與這些概念的本質(zhì)以及結(jié)構(gòu)相關(guān)。Jarvis引用一個芬蘭英語學習者的句子:He bit himself in the language(He bit himself in the tongue). 依據(jù)Jarvis的觀點,在這個句子中“l(fā)anguage”的誤用是語義遷移而并非概念遷移造成的。因為在芬蘭語中“l(fā)anguage”和“tongue”的意思均由“kieli”來表示,說話者通常依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區(qū)分與使用。而該學習者沒有對“l(fā)anguage”和“tongue”這兩個詞的語義進行區(qū)分,而是直接受母語中“kieli”的使用方法的影響,因此混淆了兩個英文單詞。學習者沒有將“kieli”以及它所對應的兩個英文單詞進行正確的匹配,所以這個錯誤發(fā)生在語義層面而并非概念層面。相反,當芬蘭學習者用“jar”來指代鐵罐時,很可能是受到母語概念的影響,因為芬蘭語語義上并不區(qū)分“jar”與“can”,二者均用“purkki”來表達。此外,不管“jar”與“can”是否由不同材質(zhì)(如玻璃、塑料、金屬等)構(gòu)成,芬蘭語使用者似乎在心理上把二者歸為同類,也就是說,材質(zhì)的不同不是他們區(qū)分容器的依據(jù)。Jarvis認為從這個層面來看,學習者受到了概念遷移的影響。
從覆蓋范圍上理解,概念遷移涉及詞匯、語法、時態(tài)等領(lǐng)域。換句話說,概念遷移不僅關(guān)注概念與詞語(concepts and words)的關(guān)系,還關(guān)注概念與語法(concepts and grammars)、概念與時態(tài)(concepts and tense)等之間的關(guān)系。而語義遷移雖然包括概念與詞語(words and concepts)的關(guān)系,但是主要還是詞語與其他詞語(words and other words)的關(guān)系。
■
圖1概念遷移與語義遷移之間的關(guān)系
從上圖可以看出,盡管語義遷移與概念遷移有交叉的部分,但兩者并不完全等同。詞語與概念的關(guān)系只是概念遷移的一部分,也是到目前為止學者探討與研究得相對較多的一部分,但這并不能說明概念遷移與語義遷移是同一回事。但是,概念遷移與語義遷移也不是完全獨立的,語義遷移經(jīng)常伴隨概念遷移的發(fā)生而發(fā)生。這也是造成許多研究無法辨別二者的主要原因。
三、結(jié)語
盡管概念遷移與語義遷移在意義以及覆蓋范圍方面都有一定的關(guān)系,但兩者并不是完全同等的。因此,單純地認為概念遷移就是語義遷移的一種新說法的觀點是片面的。伴隨著概念研究的深入,相信以后對二者關(guān)系的認識會越來越深刻。
參考文獻:
[1]俞理明,常輝,姜孟.語言遷移研究新視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2]姜孟,鄔德平.語義遷移的六類證據(jù)及其解釋[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13(1).
[3]徐慶利,蔡金亭,劉振前.語言遷移研究近二十年的新發(fā)展:回顧與思考[J].外語學刊,2013(1).
[4]郭小雪.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母語概念遷移[J].科技信息,2006(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