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紅梅+郭丹
內容摘要:沈陽是日本殖民侵略最深重的地區(qū)之一。在日本近代文學中,有許多刻畫沈陽人形象的作品。研究日本殖民文學中的沈陽人形象,不僅是對文學形象的豐富,更是對侵略戰(zhàn)爭時期意識形態(tài)的探索。本文探討了日本殖民文學中的生活在沈陽的工人形象,兒童形象以及返遷文學作品中的沈陽人形象。通過對他者視域中沈陽人形象的分析,反映了日本作家復雜而曲折的內心世界,揭示了隱藏在虛偽的“五族共和”口號下殘酷的殖民統(tǒng)治,表達了對日本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和殖民統(tǒng)治的批判和控訴。
關鍵詞:日本殖民文學 沈陽人形象 殖民侵略 戰(zhàn)爭批判 他者視域
日俄戰(zhàn)爭后,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qū)進行殖民統(tǒng)治。沈陽作為東北地區(qū)最大的城市,深受殖民之苦長達40年之久。伴隨著殖民侵略的深入,日本出現了殖民文學。這些殖民文學,“產生了被稱作有‘國際野趣的日本偵探小說,充滿謊言的日本兒童文學和記錄逃亡的‘返遷體驗文學,以及滿含‘鄉(xiāng)愁的戰(zhàn)后中國東北追憶文學等”(柴紅梅,2014)。而沈陽,作為東北地區(qū)最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更能深刻反映出殖民侵略的丑惡面目。從他者視域,研究日本作家筆下的沈陽人形象,更能從不同方面折射出侵略戰(zhàn)爭和殖民統(tǒng)治的罪惡。
一.總論
沈陽,舊稱奉天,是東北最大的城市,古老的城區(qū)與新興的街市交相輝映,也以工業(yè)的發(fā)達而聞名。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沈陽獨特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塑造了一代代善良的沈陽人。夏目漱石,德富蘇峰等,都來過沈陽,刻畫了在這個城市中生活著的人們的形象。德富蘇峰在《中國漫游記》中刻畫了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形象。
“我們見到了張督軍。事前聽說他是馬賊頭目,是一個親手槍斃活人的粗人,所以就把他定格為水滸里的人物了……不一會兒,一個小個子男人慢吞吞地走了進來,握過手……這才知道他就是張督軍。”(德富蘇峰,2008:34)
字里行間,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對中國古典文化的深沉熱愛,另一方面又能感受到他對近代中國人的蔑視與嘲諷?!叭毡咀骷铱创袊囊暯窃谖谋竞同F實之間逡巡,游移于俯仰之間。但這次視角的轉換(指中日甲午戰(zhàn)爭)卻在某種程度上割裂了對古代中國的美好想象和對現實中國的貶低之間的有機聯系”(李雁南,2006:15)。正如德富蘇峰所言,他看到張作霖時,首先聯想到的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水滸傳》中的人物,這來自于中國古代的文本。但另一方面,他卻認為他“是一個親手槍斃活人的粗人”,對這位當時在中國十分有影響力的人嗤之以鼻。
“形象因為是他者的形象,故而是一種文化事實;此外,我們說的也是文化的集體形象”(巴柔,2001:124)。因而透過研究他者視域中的沈陽人形象,更能夠真實地了解到飽受戰(zhàn)爭凄苦與殖民壓迫的沈陽人的生活,更能真實反映出侵略戰(zhàn)爭與殖民壓迫的殘酷和罪惡,更能真實地感受到當時在沈陽,時刻交織的復雜的民族糾葛。
二.移住文學中的沈陽人形象
1.工人形象
一提到沈陽工人的形象,就會想到沈陽的鐵西工業(yè)區(qū)。1938年,八木義德一來到沈陽,就感嘆道“這就是鐵西工業(yè)區(qū)啊!不包括尚未完成的地區(qū)就足有600多平方米”。日俄戰(zhàn)爭后,日本劃定鐵西地帶進行工業(yè)生產,他們在奉天以低價招收工人,制造工業(yè)品,以供軍需。由此,由日本人刻畫的“他者視域”中的工人形象更顯突出。
獲芥川獎的八木義德作品《劉廣?!肪涂坍嬃艘粋€在鐵西工業(yè)區(qū)工作的工人形象。這部作品可以說是體現中日兩國“民族協(xié)和”的典范作品了。小說中講述了一個進入工廠中做勤雜工的工人劉廣福。他的工資最少,干的卻是最重的工作。但是他默默地接受了這一切,并將他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他從不對工資的多少斤斤計較,漸漸,他成為了工人中的領袖。
這部作品迎合了當時日本人統(tǒng)治滿洲的需要。作品中,“我”與劉廣福之間建立起的友誼及劉廣福為了工廠甘愿犧牲自己的這種精神,實為當時“日滿親善”的典范。無論對他說什么,如何辱罵他,他只會“呵呵的笑”,不發(fā)一言。對于日本殖民者來說,劉廣福這樣的工人形象正是他們所需要的角色,他們沒有亡國奴的憤恨,沒有反抗壓迫的思想。在充斥著謊言的偽滿洲國內,日本人渴望對這片殖民地實行完全的奴化和占有。這就是殖民戰(zhàn)爭的罪惡與丑陋。
事實上,當時地工人們的處境十分艱辛。水上勉的《沈陽之月》中,有這樣一段描寫,“竹劍的另一個用途就是用來鞭打這些干活的勞工……一位像我父親年紀一般大的40多歲的男子,無助地喊著‘原諒我吧”(水上勉,1989:100)。可以看出,當時沈陽的工人們,境遇凄慘。每天做著繁重的勞動,卻還要遭受毒打,這就是掩蓋在“五族共和”謊言下赤裸裸的真實。
2.兒童形象
與大人相比,兒童的目光往往都是最直接,最單純的。在日本殖民文學中,許多作品都展現了在沈陽生活的中國小孩形象。由于殖民侵略,中國人民生活艱辛,一些孩子不得不賺錢以維持生計。本應是還在自由自在享受父母寵愛的年紀的孩子們,卻要在自己的祖國成為異國人的幫傭。是戰(zhàn)爭,使這群孩子不得不過上如此艱辛的生活。
水上勉的《沈陽之月》中,就描述了這樣的少年?!八蟾攀奈鍤q……手腳都很瘦弱,好像是營養(yǎng)不良?!保ㄋ厦悖?989:126)他在北市場打工,不僅要做一些搬運的重活,還要負責端茶倒水的雜務。盡管如此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工作,他看到的仍然是自己的父親與工友們一同被日本殖民者們欺負與侮辱。
一天,發(fā)生了軍用物資的盜竊事件,那天深夜,苦力們被叫到寒冷的室外排隊站好,逐個接受審問……事務所的氣氛十分緊張,但柯少年卻不卑不亢地,一言不發(fā)地跟憲兵隊的軍人們倒茶。可他那像是香菇一般大的黑黑的耳朵,卻總是讓人覺得甚是悲傷。(水上勉,1989:127)
的確,看到自己的父親和與自己一起工作的工友們受到如此的不公又屈辱的待遇,他卻無能為力。明明是在自己的國土上,卻要為日本人做牛做馬。這樣的場景,將會給這名少年年幼的心靈帶來多大的震撼?。∵@就是殖民侵略給這個少年所帶來的無盡的傷痛與苦楚。“他們希望通過構筑體現東方性的工具性參照性的他者,來確認自身的現代文明身份”(周寧,2011:107)。水上勉通過他者視域描繪出的中國少年形象,實際上是在透視日本人自身的形象。endprint
三.返遷文學中的沈陽人形象
在全國人民的浴血奮戰(zhàn)下,日本在1945年的8月15日宣布戰(zhàn)敗,長時期被壓榨與統(tǒng)治的東北人民終于回歸了主人身份,相反日本國民成為了戰(zhàn)敗國民,兩者身份地位發(fā)生了巨大逆轉。但是,善良質樸的沈陽人民卻以博大的胸懷,對待曾經奴役自己的日本國民。
生活在中國東北的日本人,在戰(zhàn)敗后經歷了從未想到過的艱辛,好不容易才迎來了返遷回國。在這一過程中,沈陽人民對他們伸出了援助之手,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在文藝春秋編著的《再見,我的滿洲》中,就有關于沈陽苦力幫助日本人的一段記錄。
“最近怎么樣,大家都很擔心,所以來看看你?!币粋€叫王小的苦力善意地詢問著我的近況……之后,與同伴商談之后將自己身上所帶的現金與同伴的現金和在一起交給了我?!保ā对僖?,我的滿洲》,1984:121)
盡管這些苦力曾經受過日本殖民者們的壓榨,但是當日本人戰(zhàn)敗時,他們沒有落井下石,而是善意地向他們予以援助。這場侵略戰(zhàn)爭是罪惡的,使無數中國人民飽受戰(zhàn)爭之苦,也使日本國民深陷戰(zhàn)爭泥潭。這些日本戰(zhàn)敗國民所經歷的返遷之苦,更是深刻反映出這場侵略戰(zhàn)爭的丑惡面目。有許多善良的沈陽人收留了日本的殘留孤兒。為他們提供了一處安居之所,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博愛胸懷??!
四.結語
日本近代殖民文學中的沈陽人形象,是基于當時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下的產物。這些日本作家筆下的沈陽人形象,都反映出了中日兩國復雜的民族關系,體現了在虛偽的“五族共和”口號下掩蓋的赤裸裸的殖民侵略的真相,表達了近代沈陽人民對侵略戰(zhàn)爭的批判與控訴。
參考文獻
[1]李雁南.2006.近代日本文學中的中國形象.[D].廣州:暨南大學.
[2]達尼埃爾-亨利·巴柔.2001.孟華譯.從文化形象到集體想象物[A].孟華編.比較文學形象學[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德富蘇峰著;劉紅譯.2008.中國漫游記[M]北京:中華書局.
[4]八木義徳.1982.劉広福[A]杉村友一編.芥川賞全集第三巻[C]東京:文藝春秋.
[6]水上勉.1989.瀋陽の月[M]東京:新潮社.
[5]周寧.2011.“巨大的他者”——日本現代性自我想象中的“中國”[J].天津社會科學,(5):101-160.
[7]柴紅梅.2014.都市空間與殖民體驗—日本殖民時期大連都市空間中的日本偵探小說[J].東北亞外語研究,(3):14-20.
[8]文藝春秋編.1984.されど、わが「満洲」[M]東京:文藝春秋.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東北都市空間與日本作家殖民體驗的文學書寫”(13BWW020)的階段性成果,大連外國語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日本殖民文學中的遼寧人形象研究”的項目成果。
(作者介紹:柴紅梅,大連外國語大學日本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日本文學,中日比較文學;郭丹,大連外國語大學日本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日本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