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民
近日讀書,讀到左宗棠的一副對聯(lián):一飯尚銘恩,況負(fù)抱提攜,只少懷胎十月;千金難報德,論人情物理,也應(yīng)泣血三年。其中的一飯銘恩講的是韓信年少時窮困潦倒,經(jīng)常餓著,一個常年在淮河邊以漂洗衣物為生的漂母慷慨贈食與他,韓信從此銘恩在心,到他封王之時,以千金回贈。由此想到,古人尚知一飯銘恩,作為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我們是不是更應(yīng)該記住那些過往的點點滴滴呢?
“5.12”大地震已經(jīng)過去五年了,那些轟轟烈烈的抗震救災(zāi)和災(zāi)后重建壯舉已經(jīng)讓都江堰重生,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已載入史冊。每當(dāng)翻看那些令人熱血沸騰的畫冊和閱讀那些令人心潮澎拜的詩歌時,我總會想起那輛送飯的三輪車和車的主人,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農(nóng)村婦女。
大約是震后第三天,已經(jīng)被餅干和礦泉水折磨得直冒酸水的胃,正渴望一杯熱茶,一口熱飯;忽聽得有人說城郊的灌溫路上有人送飯來了。初以為是做生意的,待趕到灌溫路口,見有十多個人正圍著一輛腳踏三輪車,車上載著冒著熱氣的米飯,菜有土豆煮蓮花白、涼拌黃瓜,居然還有半盆青椒炒的回鍋肉。
多少錢一份?我遞過一個湯缽問道。
不要錢。
啥!起碼有三秒鐘的時間我是懵的。我不由得仔細(xì)打量這個不停地舀菜舀飯的中年農(nóng)村婦女,小個,灰布衣衫,微黑的臉龐上汗涔涔的。我問道,白給我們吃?中年婦女一邊給我舀菜舀飯一邊說,地震了,你們城里連水都沒得喝的,我們鄉(xiāng)下缸里有米,地里有菜,井里有水,添把柴火就有吃有喝。現(xiàn)在大家都在抗震救災(zāi),煮點飯給大家送來,也就盡點心意吧。
一時間我覺得臉上火燒火辣的,有點恨地?zé)o縫的感覺。
打好飯,我并沒有馬上離開,而是和許多人一樣長一句短一句的和這個婦女聊起來。
原來她是家住本市中興鎮(zhèn)的一個普通農(nóng)村婦女,地震中家里房屋也是中度受損,還垮了兩間豬圈房。震后第二天,她就和丈夫商量,煮點飯送到城里去,讓那些沒有飯吃的人家吃口熱飯。她說,我家孩子小的時候,家里也困難,孩子讀中學(xué)時,家里沒有錢,幸虧有了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幫助和村里的資助,我的孩子才能讀完中學(xué),考上了中?!,F(xiàn)在大家遇到困難了,我也沒有什么本事,煮點飯送進(jìn)城里來,幫一點是一點。
沒有一句慷概激昂的話,卻讓我心潮起伏,激動難平。
說話間,一大甄子熱飯和幾盆菜都舀完了,這時一位老太太氣喘吁吁地跑過來問,還有沒有啊,我小孫女三天沒吃飯了。
這時,感人的一幕出現(xiàn)了,幾個打到飯菜的人都同時伸出自己的碗說,我這兒有,我這兒有。都爭著往老太太的碗中倒飯菜。
送飯的婦女歉然一笑,一邊擦著頭上的汗一邊說,大媽,明天我還來,中午十二點,你早點哈。說罷騎上三輪車往二號橋方向走去。
望著她漸漸遠(yuǎn)去的背影,一種崇敬之情油然升起。我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我記住了她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