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潔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中國國際地位日趨提高,多層面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也非?;钴S,社會迫切需要一批既通曉商務環(huán)境,又善于跨文化交際,并能熟練掌握商務口譯技巧的人才。高職高專院校開設商務英語專業(yè)口譯課程旨在為國家經貿發(fā)展培養(yǎng)出更多合格的實用型口譯人才,滿足社會需求。
關鍵詞: 口譯教學 “3p”教學模式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F718.5文獻標識碼:A
1.引言
目前,對于我國的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來說,推進素質教育是改革的首要任務,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我國的高職高專教育國際化趨勢已經不可避免,如何能既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又能促進學生成長,提高教學質量已經成為高職高專教學改革急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根據我校高職高專商務英語口譯教學的自身特點以及存在的問題,從課程定位、授課內容、訓練方法和教學策略對口譯教學改革進行初步探討。
2.口譯簡述
口譯是一種通過口頭表達形式,將所聽到(間或讀到)的信息準確而又快速地由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進而達到傳遞與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際行為。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流程圖簡單地表明口譯活動中信息的傳播途徑。
在流程圖1.里,學生充當媒介(口譯員)的角色,所要做的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接收和輸出。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徐小貞教授在其編寫的《商務現場口譯》教材中提出口譯課程“3P”教學模式---譯前準備(Preparing)、現場口譯(Performing)和譯后評估(Packaging)?!白g前準備”,即口譯員在“現場口譯”之前就已經開始緊張的準備工作; “現場口譯”環(huán)節(jié)則是重中之重,譯員在現場口譯這個環(huán)節(jié)要經過“聽入解碼(Decoding)”、“短期記憶(Memorizing)”和“編碼輸出(Encoding)”三個步驟,這直接關系到口譯者的現場表現和口譯的質量。另外,“現場口譯”任務結束,并不意味著口譯工作的結束,譯員應在口譯任務結束后對自己臨場表現征求聽眾和主辦方的意見和觀點并加以評估,即“譯后評估”。
3.口譯的特點
上海外國語大學梅德明教授把口譯的特點歸納為以下五點:即席性,口譯活動的準備時間有限,需即時現場進行口譯操作,話題往往難以預測;緊張性,口譯者精神高度集中,受到時間空間限制,必須要克服面對一大群聽眾的怯場心理;獨立性,口譯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推敲,也不能求助于任何人或者查閱電子設備。綜合性,要求口譯者具備捕捉說話者的面部表情、手勢體態(tài)以及情緒變化等非語言因素的能力,扎實的語言功底并且能夠快速的記筆記。多面性,口譯者必須要做到“通百藝而專一長”,抓緊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博聞強記。
4.商務英語口譯教學存在的問題
口譯是一種翻譯活動,以口語表達的方式將譯入語轉換為譯出語的翻譯過程,很多人認為只要掌握一定的詞匯量,擅長英語聽說表達,英漢口譯就自然解決了;事實上,教學實踐和學生畢業(yè)到工作崗位后出現的問題都證明了,口譯遠非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順利。下面就將談談商務英語專業(yè)口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4.1口譯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欠缺
中國的口譯研究與教學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期,90年代發(fā)展迅猛。高等教育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于2000年5月將口譯課列為中國高校英語專業(yè)必修課,但對學生口譯能力并沒有相關的硬性要求,且口譯課程的課時大都安排一個學期(約50?60學時),還遠不能滿足口譯實踐的需要。很多學生拿到了四、六級證書,但口語表達能力仍然欠佳、知識面狹窄、心理素質差都導致學生在畢業(yè)后對口譯工作力不從心,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究其根本原因是對口譯能力培養(yǎng)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4.2學生基礎水平差和應變能力差
學生基礎水平較差,掌握的詞匯量和理解能力有限,就會導致口譯時出現錯誤理解或者詞不達意,如諺語“Teach fish to swim.” 應譯為班門弄斧,假如我們直譯“不要教魚游泳”,這讓聽眾聽的一頭霧水;口譯過程強調學生認真聽入信息,迅速記下所聽信息并將之聽入解碼加以輸出信息,若聽不懂或者速記能力差則導致學生們對所聽信息表達不準確或者不完整;由于平時課堂訓練缺乏實戰(zhàn)演練和情景模擬,學生很難迅速進入角色,可能會出現緊張、怯場或者不適應等情況。
4.3口譯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筆譯為主
部分學校的口譯教學模式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法,教師布置口譯任務,分配時間給學生進行翻譯,期間可以查閱字典以及電子設備,并可以用筆寫下翻譯答案,等到老師講評再將正確答案記錄下來,基本上是“教師+學生+教材/磁帶/VCD+粉筆/口述答案”的模式,甚至有學生將口譯課程稱定義“帶點兒口語表達的筆譯”,這種單一且效率低下的教學方法必然使得學生對學習口譯課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抑制,且學生大都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和技能,教學過程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技能的培養(yǎng),必然導然學生畢業(yè)后在工作崗位上學不能致用,問題重重。
4.4教師隊伍層次不齊
當前,國內高職高專商務英語專業(yè)教師資源匱乏,部分口譯教師不具備一定的翻譯理論知識和實戰(zhàn)性口譯經驗,也很少有機會接受口譯培訓;有些教師由于所帶專業(yè)科目較多或者投身于科研課題,沒有時間和精力對口譯理論和教學加以研究;有些教師對于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施的使用也不是很熟練。這就導致了口譯課成為口頭形式的筆譯課,最終造成口譯教學效果很差。
5.口譯的教學改革思路
5.1.創(chuàng)造較為真實的口譯場景,提高學生的口譯應變能力
口譯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應該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尤其是接近真實的口譯情景模擬訓練,這種口譯訓練能營造真實的口譯氛圍,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翻譯的特性,增強學生臨場適應能力和實戰(zhàn)能力。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后,大都選擇到外資企業(yè)做一些與英語相關的工作,如翻譯(包括口譯和筆譯)等,如果平時沒有進行大量的口譯實踐,是不可能勝任口譯工作的。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一個接近真實的口譯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各項素質和臨場應變能力。
5.2教學方法改革
口譯課應當把培養(yǎng)學生口譯技能作為教學目標,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法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應當根據課程特點和教學情況靈活采取“交際法”、“啟發(fā)式教學法”、“任務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如:教師可以采用任務教學法和情景教學法來模擬口譯場景(商務接待\禮儀致辭口譯場景、商務會議場景和商務談判口譯場景)等,以學生為中心,圍繞教學內容,人為創(chuàng)設真實或虛擬的情景和互換角色,培養(yǎng)學生的聽、譯和應變能力,加強師生互動以及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
5.3選擇合適的口譯材料
當今口譯教材可謂琳瑯滿目,同時也是魚龍混雜。各高??谧g課程選取的教材沒有固定的標準,任課老師通常是根據自己的教學計劃自行選擇教材的,有些教材內容可能過于成舊,有些教材的實用性和操作性不強,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和社會需求,這就給我們的口譯教學帶來了困難。因此,教師在選取教材時應當選取實用、便于操作、通俗易懂,并能夠為師生呈現一個完整而系統(tǒng)的口譯教學體系的教材。除此之外,教師也不應拘泥于所選教材,應注重及時跟進和更新知識,強化學生的外語聽力訓練和擴充背景知識,可借助互聯(lián)網下載一些會議、政府工作報告等口譯的實況錄音或者視頻供學生們去練習,或從其他英文雜志上尋找一些適合現場口譯的資料,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材料。
5.4啟用完整的口譯教學“3P”模式
傳統(tǒng)的口譯教學模式,即“現場口譯”環(huán)節(jié),教師上課布置口譯任務,學生運用口譯知識和技巧進行口頭翻譯,然后教師和學生一起分析譯文,幫助學生分析不同譯文的優(yōu)劣,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們忽略了“譯前準備”,如:口譯的任務和內容、誰是目標聽眾、發(fā)言人或者演講者的背景情況(方音、敏感話題或復雜難懂的術語)、客戶或者發(fā)言人的預期達到的效果等。我們也忽略了“譯后評估”,事實上,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采取學生自評、組員互評和教師總評等多種評估模式及時地對學生口譯能力的表現做出客觀的評價,評價的內容應包括:譯文的內容(主題、論點、風格、數字)表詞達意等是否準確,語句是否連貫流暢、說話者的態(tài)度和口吻等是否把握得當等。通過譯后總結,教師同學生一起討論分析,肯定優(yōu)點,找到學生在口譯表現中的不足,師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
6.結論
總之,口譯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都很強的課程,口譯課教師除了自身就應該具有扎實的語言功底,豐富的知識和較強的應變能力,還應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口譯實踐,避免出現“帶點兒口語表達的筆譯”課堂模式。課程進行過程中,還應將現場口譯與場景模擬相結合,采取學生自評、組員互評和教師總評等多種評估模式,從而營造出一個積極、公正、互動的測評教學氛圍,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受限制,真正轉變?yōu)橹鲃訁⑴c者,讓學生通過口譯課程學習掌握更多的口譯技巧。
參考文獻
[1]徐小貞,《商務現場口譯》 [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2]郭蘭英,大學生口譯能力開發(fā)的抑制及其應對策略 [J] 《中國大學教學》,2006,(2):53-55
[3]文軍,劉威,任務型教學法運用于口譯教學的實驗研究[J]《中國翻譯》,2007(4):42-46
[4]劉宓慶,《口筆譯理論研究》 [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