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西游證道書》是現存清代最早的百回本《西游記》刻本,也是現存清代最早的《西游記》評點本,刊刻于清代康熙二年,全名為《鐫像古本西游證道書》,初刻本現見于國家圖書館。①后曾多次重刻,有的刻本名為《繡像西游證道書》,后世皆統(tǒng)稱《西游證道書》。②《西游證道書》除正文中有大量的評點文字外,卷首尚有署名虞集所作的一篇“原序”;接著是《丘長春真君傳》和《玄奘取經事跡》兩篇短文;隨后目錄前題有“鐘山黃太鴻笑蒼子西陵汪象旭憺漪子同箋評”字樣;目錄后是16幅插圖及相配文字;正文前題有“鐫像古本西游證道書”字樣,同時題有“西陵殘夢道人汪憺漪箋評鐘山半非居士黃笑蒼印正”字樣;正文最后還有一段跋文。
《西游證道書》自清代問世以來就一直備受關注,對后世影響極大,鄭振鐸曾指出它是當時中國最流行的三種《西游記》版本之一。③其評點文字的作者究竟是誰?這個問題在現代學術界一直頗有爭議。本文將以國家圖書館所藏的《西游證道書》原刻本為依據,對其評點情況進行辨析。
如果僅從《西游證道書》目錄前的題署“鐘山黃太鴻笑蒼子西陵汪象旭憺漪子同箋評”來看,該書的箋評者是兩人:黃太鴻和汪象旭?,F代學者根據相關文獻已基本弄清此二人的大致身份:黃太鴻即黃周星,生于1611年,字太鴻,號半非居士、笑蒼道人,中過進士,著有《夏為堂集》、《惜花報》等詩文和戲曲作品,是個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后正式入道成為道士。④汪象旭又名汪淇,約生于1604年,號憺漪子、殘夢道人,編撰或箋校過《呂祖全傳》等書,是個好道之人。⑤
但是,如果按《西游證道書》正文前的題署“西陵殘夢道人汪憺漪箋評鐘山半非居士黃笑蒼印正”來看,則箋評者應是汪象旭,而黃周星的工作則是“印正”。
另外,《西游證道書》最后還有一段頗具爭議的跋文:
笑蒼子與憺漪子訂交有年,未嘗共事筆墨也。單閼維夏始邀過蜩寄,出大略堂《西游》古本屬其評正。笑蒼子于是書固童而習之者,因受讀而嘆曰:“古本之較俗本有三善焉。俗本遺卻唐僧出世四難,一也;有意續(xù)鳧就鶴,半用俚詞填湊,二也;篇中多金陵方言,三也。而古本應有者有,應無者無,令人一覽了然,豈非文壇快事乎!”
從現存資料看,清代《西游記》研究者在談論《西游證道書》的評點者時,都只提汪象旭而不涉及黃周星,基本上都認為《西游證道書》的評點者就是汪象旭。例如清代劉一明的《西游原旨序》:“《西游記》者,元初長春丘真君之所著也?!瓚炰舻廊送粝笮?,未達此義,妄議私猜,……不特埋沒作者之苦心,亦且大誤后世之志士。使千百世不知《西游》之為何書者,皆自汪氏始?!雹?/p>
現代學者黃永年先生則通過考察汪象旭編撰的其他作品,認為汪象旭沒能力評點《西游記》,其學識與中過進士的黃周星相差甚遠,所以采信《西游證道書》文末的跋文,認為跋文中的“評正”即“評點”之意,說明《西游證道書》是汪象旭請黃周星進行評點,其中的評點文字(包括“憺漪子曰”的內容)其實都是黃周星一人所作,而前面題署并不可信,所以黃永年先生還把自己點校的《西游證道書》稱為《黃周星定本西游證道書》。⑦
現代學者吳圣昔先生則認為沒有充分證據證明汪象旭無能力評點《西游記》,相反,他認為汪象旭完全有能力評點《西游記》。另外,吳圣昔先生認為跋文的作者很難確定是汪象旭還是黃周星,且這則跋文與目錄前的題署、正文前的題署這三條材料內容不一致,三者之間是有矛盾的,因此,不宜根據這三則材料遽下判斷。⑧如今,《西游證道書》的評點者仍未有定論。
筆者結合《西游證道書》中的評點文字及相關文獻,通過對《西游證道書》中目錄前的題署、正文前的題署和跋文這三條材料的仔細辨析,認為跋文作者可以完全確定是黃周星,且這三條材料之間的矛盾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根據這三條材料及具體評點文字,應該可以確定《西游證道書》的具體評點情況:
首先,正文前“西陵殘夢道人汪憺漪箋評鐘山半非居士黃笑蒼印正”的題署已明確說明了其評點文字的來源:書中的箋評文字就是汪象旭執(zhí)筆所作,所以每回故事的評點文字中都有“憺漪子曰”字樣;黃周星的任務是“印正”,即對汪象旭的箋評進行檢驗、補充、修正。
當然,在這“印正”過程中,二人難免會互相商量討論,所以有一部分評點文字其實應該是二人商討的結果,如第22回書中這樣一段評語:“憺漪子曰:……南火、北水、東木、西金,總以衛(wèi)此中土,正與水、火、木、金、土之定位相配,此作者一片苦心,千古未經拈出。若非半非居士與余兩人今日冷眼覷破,豈不被李卓吾、葉仲子輩瞞殺乎?”這段評語顯然是以汪象旭(憺漪子)口吻說明:這段文字是“半非居士與余兩人”的共識,這種共識當然是經過商討的,因此也可以說,這段箋評文字雖是由汪象旭(憺漪子)執(zhí)筆評點,但黃周星(半非居士)也參與其中,所以目錄前“鐘山黃太鴻笑蒼子西陵汪象旭憺漪子同箋評”的題署是強調了這一點。
至于文末跋文,與上述題署并無矛盾,其作者也不難判定。現代學者之所以認為其作者難以確定,主要問題在于把這段語境中“屬其評正”的“其”字理解為“他”!如按古漢語常規(guī)用法,把“其”解釋為“他”,則跋文內容就顯得纏夾不清:這段跋文究竟是以誰的口吻寫的?是汪象旭請黃周星評正?還是黃周星請汪象旭評正?這樣一來,跋文作者當然難以判定。然而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古漢語中的“其”字還有一種用法:“有時候就是說話人本人自稱”,例如“恐其不能盡于大事”(《孟子·滕文公上》)意思就是“恐我不能盡于大事”。⑨如果我們確定跋文中“屬其評正”的“其”并非“他”的意思,而就是“說話人本人自稱”(“我”),則完全可以判定這段跋文就是以黃周星(“笑蒼子”)的口吻來敘述的。
按跋文內容提示:黃、汪二人早已“訂交”,只不過之前“未嘗共事筆墨”(這同時是暗示《西游證道書》正是二人“共事筆墨”之作);二人合作的緣起是黃周星應邀來到汪象旭的書坊“蜩寄”(“蜩寄”是汪象旭的書坊名),然后汪象旭拿出“大略堂《西游》古本”(《西游證道書》的底本)請黃周星“評正”。筆者認為,這里的“評正”并非直接評點,而是在汪評的基礎上再進行評點和印正——有一則文獻可作佐證:在徐士俊、汪象旭輯評的《分類尺牘新語》中,收有一封汪象旭寫給黃周星的書信,部分內容如下:
與道兄神交二十年來,未嘗聯(lián)床接席,王裴皮陸不知如何笑人,頃始同野君淹留小齋彌月,校讎吟諷,賞奇析疑,南村晨夕。……至《西游》一書重辱評騭,可謂妙絕今古。⑩
信中汪象旭回顧了他與黃周星(道兄)一同在自己的小齋淹留了一個月共同評點《西游記》的情況。考慮到《西游證道書》正文約有八十余萬字,僅評點文字就有十余萬字,而黃周星在汪象旭的小齋只住了一個月(彌月),基本可以肯定之前汪象旭已做了大量評點工作,這樣在一個月的時間兩人方能完成對《西游記》的評點,并寫出十余萬字的評點文字。
筆者推測:也許因為汪象旭的學識不如黃周星,他對自己評點尚不夠自信,對一些細節(jié)沒有把握,所以需要請黃周星來“校讎”(校對)、“析疑”。
這封書信一方面說明黃周星確實參與了《西游證道書》的評點,另一方面也說明黃周星是在汪象旭評點的基礎上再進行評點和印正。這樣,《西游證道書》題署和跋文內容不盡一致的問題即可得到合理的解釋。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西游證道書》目錄前的題署、正文前的題署和文末的跋文這三條材料都符合事實,并無實質性矛盾!根據這三條材料及其相關評點文字我們可以判定:《西游證道書》最先是由汪象旭評點,后來請黃周星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評正(評點和印正),其中一些評點文字則是二人商討后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