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晶晶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85條對受賄罪有明確的規(guī)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向他人索取財物或者非法接收他人財物,幫助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屬于受賄罪。受賄罪的成立是否要求國家工作人員將收受的財物用于個人使用,在司法實踐中爭議比較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律的公正性。
關鍵詞:受賄;財物;非法占有
一、贓款去向問題在司法實踐中的表現
在司法實踐中,受賄款的去向大致表現為以下三類:
1、國家工作人員為請托人謀取了利益,收受請托人財物后,將贓款用于個人使用的。比如購房、買車、家庭生活開支等情形。
2、國家工作人員收受請托人財物后,將贓款及時退還或上交有關組織或上級領導的。
3、國家工作人員為請托人謀取了利益,收受請托人財物后,將贓款用于公務支出或者用于公益性活動,比如捐獻給希望工程等等情況。
二、上述三類情況在司法實踐中的認定
(一)第一種情況,國家工作人員的行為構成受賄罪,這是大家的共識。
(二)第二種情況,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9條的規(guī)定,國家工作人員的行為不構成受賄罪。
(三)第三種情況,司法實踐中犯罪嫌疑人經常辯稱將公款“用于公務”、“給相關部門和人員送禮”、“辦了福利、捐資辦學”等等。各地司法機關對此認識不一,有的認為,國家工作人員將受賄款“用于公務”,說明其主觀上沒有非法占有的故意,不構成受賄罪;有的認為國家工作人員將賄賂用于何處,只是贓款的去向問題,不影響受賄罪的成立。
筆者認為,受賄款的去向問題反映了犯罪嫌疑人的主觀惡性程度,對量刑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不影響受賄罪的成立,理由如下:
1、判斷一行為是否構成犯罪,關鍵是看該行為是否符合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犯罪構成要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85條的規(guī)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是受賄罪。從這條法規(guī)的字面意思上,我們不難理解,只要國家工作人員通過職務上的方便之處,向他人“索取”或者接受了其他人的錢財物資等,并且替他人謀取了相關利益,這些行為與受賄罪的成立條件相符合,法條中并未對受賄人對財務的使用情況作出相關規(guī)定,也就是說沒有對受賄款的去向作出要求。只要國家工作人員認識到行賄人向其行賄,是為了有求于自己,與其職務行為存在“以權換利”的性質,并且是在自己的意志支配下收受了該賄賂,該行為就符合受賄罪的犯罪構成要件。
2、受賄罪的客體是侵犯了國家公職人員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和“廉潔性”。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由犯罪所侵害的客體所決定的。①犯罪客體是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②國家工作人員只要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收受了他人的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就已經侵犯了國家公職人員的廉潔性和不可收買性,而不管受賄的財物用于何處。況且,從常理上判斷,一個人將受賄來的錢完全是為了“單位”著想,不圖個人私利,一心為公,也是不可能的。單位的開支自由國家來承擔,正常的公務開支也可以通過財務報銷,來轉移到單位身上,而不是靠這種受賄來的錢來維持公務。國家工作人員只要實施了受賄行為,實際控制了受賄款的使用權,就已經對刑法所保護的客體造成了危害,受賄行為已經既遂,結果已經產生,至于國家工作人員對受賄的財物作何處理,關系到社會危害性的問題,對其量刑有直接影響,但不影響定受賄罪。
3、國家工作人員只要收受了他人的財物,并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了利益,這種謀取利益可以是承諾,包括明示的或默許的,也可以是正在進行,更可以是已經為行賄人謀取到了利益,國家工作人員的行為就已經構成了受賄罪,受賄行為已經完成,屬于刑法理論上的既遂犯。既然已經完成了受賄行為,那么無論行為人將收受的財物用于何處,理論上講不影響先前收受行為的性質認定。犯罪目的與犯罪動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各種受賄人不管動機如何,為公還是為私,可是犯罪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以索取或收受財物,達到“權錢交易”的目的,這才是區(qū)分不同類型犯罪的標準。受賄罪之所以歸入“貪污賄賂”一章,就在于行為人的犯罪目的有別于其他侵財型犯罪,主觀上不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
4、如果認為賄賂款的去向影響受賄罪的認定,將不利于打擊腐敗犯罪。腐敗分子往往都是高學歷、高智商,具有較強的反偵查能力,而且賄賂款屬于非特定物的貨幣,要查清受賄款的去向和用途是很難的,而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為了逃避法律追究,會辯解將受賄款用于給上級單位送禮了、給單位其他公務開支了等等。在司法實踐中,黨委政府忌憚于與上級職能部門的關系以及考慮到后續(xù)項目資金的爭取工作,不支持辦案機關對上級有關單位、有關個人進行調查取證工作,也就沒有辦法證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辯解是否屬實,給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機。
三、結語
從刑法理論上來講,受賄罪屬于結果犯,只要國家工作人員完成了受賄行為,就構成受賄罪(既遂),至于既遂之后國家工作人員對受賄款的處理屬于事后不可罰的行為,不能影響受賄罪的成立。而且在實際辦案中,對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用于公務”的辯解,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應當提供證據證明,在沒有任何其他證據的情況下,僅僅憑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一面之詞不能認定其不構成犯罪,否則便不利于打擊腐敗犯罪。
參考文獻:
[1]高銘暄.新編中國刑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88。
[2]陳忠林:《刑法(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年版,第56頁。